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2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 3
一 研究思路图解 4
二 本书结构与主要内容概览 5
第三节 方法与数据 7
一 研究方法 7
二 数据来源与说明 7
第四节 对文中两个重要概念的说明 9
一 主观幸福感的内涵 9
二 “幸福—收入之谜”的定义与内涵 10
第五节 创新点说明 11
第二章 “幸福—收入之谜”的相关文献综述 14
第一节 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15
一 绝对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15
二 相对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17
第二节 收入不平等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19
一 收入不平等影响幸福感的直接效应 19
二 收入不平等影响幸福感的间接效应 20
第三节 失业和通货膨胀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 23
一 失业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23
二 通货膨胀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24
第四节 城市化和环境污染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25
一 城市化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25
二 环境污染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26
第五节 国内相关研究 26
第六节 本章小结 29
第三章 收入不平等、社会犯罪与“幸福—收入之谜” 30
第一节 引言 30
第二节 实证模型、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 32
一 计量模型 32
二 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 33
第三节 实证回归结果与分析 35
一 收入不平等、社会犯罪对我国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回归结果 36
二 收入不平等、社会犯罪对城乡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回归结果 41
三 收入不平等、社会犯罪对不同收入等级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回归结果 43
四 稳健性检验 46
第四节 本章小结 47
第四章 社会不流动、机会不均等与“幸福—收入之谜” 49
第一节 引言 50
第二节 相关文献评述 51
一 社会流动与主观幸福感 51
二 机会不平等与主观幸福感 53
第三节 数据、变量和方法 54
一 变量选取 54
二 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 57
三 计量模型 59
第四节 回归结果与分析 61
一 社会不流动、机会不均等与居民幸福感的全样本回归结果与分析 61
二 社会流动、机会不平等在不同收入等级以及城乡居民之间的差异 65
三 社会流动、机会不平等在不同教育、性别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差异 67
四 稳健性检验 69
第五节 本章小结 71
第五章 腐败、社会不信任与“幸福—收入之谜” 73
第一节 引言与文献回顾 73
第二节 实证模型、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 76
一 计量模型 76
二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77
第三节 实证回归结果与分析 78
一 政府质量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回归结果 78
二 腐败对我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回归结果 81
三 腐败对不同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回归结果与分析 84
四 腐败对不同收入等级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回归结果与分析 85
第四节 本章小结 87
第六章 中国式分权、支出结构扭曲与“幸福—收入之谜” 88
第一节 引言 88
第二节 相关文献评述 90
一 制度与幸福感 91
二 分权与幸福感 92
三 公共支出与幸福感 94
第三节 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说 95
第四节 实证模型、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 99
一 计量模型 99
二 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 101
第五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104
一 财政分权、政府支出偏好对我国居民幸福感影响的全样本回归结果与分析 104
二 财政分权对不同收入等级与城乡居民幸福感的影响 109
三 财政分权对居民幸福感影响的地域、民族差异 110
四 作为稳健性检验的财政分权概念扩展 113
第六节 本章小结 114
第七章 全书总结、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115
第一节 全书总结 116
一 收入不平等对“幸福—收入之谜”的解释 116
二 社会不流动对“幸福—收入之谜”的解释 117
三 腐败、社会信任下降对“幸福—收入之谜”的解释 117
四 财政分权、公共支出结构扭曲对“幸福—收入之谜”的解释 118
第二节 政策建议:破解中国“幸福—收入之谜”之道 119
一 放下GDP“情结”转向以“促进居民幸福”为核心的政绩考核体系 119
二 以民生财政促进民生发展 120
三 减少收入不平等,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120
四 提高政府质量、减少腐败,促进社会信任 121
五 编制民生指数,以幸福看待发展 121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122
参考文献 124
附录1 部分调查情况和计算结果 138
附录2 第六章 理论模型的推导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