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发展的 6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时代背景 10
第一节 资本主义在19世纪的发展和人道主义理想的失落 10
第二节 空想社会主义 13
第三节 科学理性在黑格尔哲学中的辉煌胜利 15
第二章 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 18
第一节 卡尔·马克思 18
一 从特利尔走向世界 19
二 出众的才华,火一样的个性 20
三 哲学家马克思的思想历程 2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性与人道主义的结合 27
一 马克思的普罗米修斯情结 27
二 马克思与人道主义 30
三 科学理性与人道主义的结合 33
第三节 实践唯物主义 35
一 实践唯物主义及其思想来源 35
二 实践唯物主义的丰富内涵 40
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地位 44
第四节 唯物史观 48
一 唯物史观 48
二 马克思的“大唯物史观”思想 52
第五节 阶级斗争 55
一 历史唯物主义与阶级斗争 55
二 阶级斗争与普罗米修斯情结 57
第六节 其他重要哲学思想 60
一 作为方法论的辩证法 60
二 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 63
第三章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发展和系统化尝试 66
第一节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66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发展和系统阐述 69
一 自然辩证法研究 69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系统阐述 74
第三节 恩格斯晚年的哲学思考 77
一 对唯物史观的丰富与发展(一) 78
二 对唯物史观的丰富与发展(二) 81
三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历史的概括 84
第四节 恩格斯与马克思 87
一 两位各具特色的哲学家 88
二 一致与互补 91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东方国家的发展(一)——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哲学选择及苏联哲学的形成 95
第一节 19世纪的俄罗斯:社会主义与哲学斗争 95
一 19世纪俄罗斯的社会主义运动 96
二 哲学斗争与马克思主义者的哲学选择 100
第二节 普列汉诺夫 103
一 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 103
二 普列汉诺夫的哲学思想 105
第三节 列宁 111
一 列宁与列宁主义 111
二 列宁的哲学思想 115
第四节 苏联哲学的形成 129
一 哲学领域的三次斗争 130
二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建立 134
三 苏联哲学——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与俄国实际的结合 139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东方国家的发展(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毛泽东的哲学思想 14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144
一 近代中国社会与新文化运动 144
二 李大钊、陈独秀 146
三 五四时期围绕马克思主义的三次论战 149
四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宣传 151
第二节 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的形成 152
一 毛泽东及其哲学思想的形成背景 153
二《实践论》、《矛盾论》 156
三 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的两条基本线索 161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文化大革命”前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的发展 163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普及 163
二 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的新发展(一)——《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166
三 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的新发展(二)——“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169
第四节“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哲学思想 173
一 斗争哲学 173
二 阶级斗争决定论与毛泽东的空想社会主义 174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国家的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 177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国家遇到的新问题 177
一 西方国家社会发展中的新趋势 178
二 科学社会主义运动遇到的新问题 179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况 183
一 社会文化背景 184
二 基本特点与演化发展 187
第三节 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 190
一 卢卡奇 191
二 柯尔施 206
三 葛兰西 210
第四节 法兰克福学派 212
一 概况 213
二 霍克海默 217
三 马尔库塞 226
四 哈贝马斯 235
第七章 苏联东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道化及苏联哲学的终结 247
第一节 苏联和东欧国家的非斯大林化运动 248
第二节 南斯拉夫“实践派” 250
一 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兴衰 250
二 南斯拉夫“实践派”的主要观点及其历史地位 251
第三节 苏联哲学的人道化 255
一 告别斯大林时代 255
二 认识论派与本体论派 257
三 苏联哲学人道化的其他表现 260
第四节 苏联哲学的终结 264
一“哲学与生活”讨论会 264
二 关于“哲学是不是科学”的讨论 270
三 苏联哲学的终结及其历史意义 274
第八章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 279
第一节 社会转折与哲学新走向 279
一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转折 280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阶段 283
第二节 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 285
一 人性、人的本质、人道主义问题 286
二 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 287
三《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 288
第三节 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 290
一 讨论的概况 290
二 对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解阐述 291
三“对唯物论和唯心论对立的超越” 294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问题 296
第四节 新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300
一 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况 300
二 研究领域的扩展与新变化 302
三 处在重要历史关头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304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重大问题 307
教学大纲 310
阅读书目 323
第1版后记 327
第2版后记 328
第3版后记 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