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 生物 环境土壤学和论文》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孟昭甫,张民编译
  • 出 版 社:四季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9888353743
  • 页数:419 页
图书介绍:

Ⅰ.序 1

Ⅱ.内容简介 1

第一章 土壤就在我们身边 3

1.1 什么是土壤?土壤的概念 3

1.2 土壤概念的现代发展 4

1.3 两个途径——自然土壤学与农业土壤学 5

1.4 土壤的野外观察 6

1.5 土壤剖面和它的平卧呈层 7

1.6 顶土和心土 8

1.7 矿质(无机)和有机土壤 8

1.8 矿质土壤4种主要的成分 9

1.9 土壤矿物(无机)成分 9

1.10 土壤有机质 10

1.11 土壤水—这个动态的溶液 11

1.12 土壤空气—另一个多变的组成 12

1.13 土壤是丰富多彩的生物实验室 13

1.14 粘粒和腐殖质—土壤活性位 13

1.15 供应植物养分的四个成分的相互作用 14

1.16 土壤和植物的关系 16

1.17 结论 16

第二章 母质的起源,特征和分类 17

2.1 岩石的分类和特征 17

2.2 风化作用的一般情况 19

2.3 风化作用(崩解)的机械力 20

2.4 风化作用(分解作用)的化学过程 21

2.5 影响矿物风化的因素 23

2.6 母质的地质分类 25

2.7 残积母质 25

2.8 坡积岩屑 26

2.9 河流冲积沉积 27

2.10 海相沉积物 29

2.11 更新世冰期 29

2.12 冰川沉积及有关沉积物 32

2.13 冰水冲积和湖向沉积物。 33

2.14 与冰川相联系的风沉积 33

2.15 冰川作用的农业意义 34

2.16 结论 35

第三章 土壤的形成分类和调查 36

3.1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36

3.2 土壤形成作用 41

3.3 土壤剖面 42

3.4 土壤单体的概念 44

3.5 土壤分类系统的发展 46

3.6 土壤分类-新的综合分类系统 46

3.7 土纲 50

3.8 土壤亚纲、 60

3.9 土族和土系 69

3.10 土相、土壤组合和土壤链 71

3.11 土壤的应用 72

3.12 土地生产潜力分级 76

3.14 结论 77

第四章 矿质土壤的物理性质 78

4.1 土壤质地(土壤颗粒大小分布) 78

4.2 土壤粒级的物理性质 79

4.3 土壤颗粒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 81

4.4 土壤质地等级 82

4.5 土壤质地等级 82

4.6 矿质土壤结构 85

4.7 矿质土壤颗粒密度 87

4.8 矿质土壤的容重 87

4.9 矿质土壤的孔隙 90

4.10 耕作土壤的团聚作用及促进 92

4.11 团聚体的稳定性 93

4.12 土壤结构的管理 96

4.13 土壤的结持性 97

4.14 耕性和耕作 97

4.15 工程学意义 99

第五章 土壤水分特征和状态 102

5.1 水分的结构和相关性质 102

5.2 毛管基本原理和土壤 103

5.3 土壤水分能量概念 105

5.4 土壤水分含量和土水势 109

5.5 土壤水分含量和张力的测定 110

5.6 土壤水分运动的类型 112

5.7 土壤水分的饱和水流 113

5.8 土壤中的不饱和水流 114

5.9 层状土壤中水分运动 116

5.10 土壤中水汽的运动 116

5.11 田间土壤水分的保持 117

5.12 传统的土壤水分分类系统 119

5.13 影响有效土壤水的含量和利用因素 120

5.14 结论 122

第六章 土壤空气和土壤温度 124

6.3 土壤通气性的衡量方法 125

6.4 影响土壤通气性的因素 129

6.5 土壤通气性的影响 131

6.6 通气性与土壤及作物管理的关系 133

6.7 土壤温度 133

6.8 太阳能的吸收和损失 136

6.9 土壤比热 136

6.10 汽化热 137

6.11 土壤中热的运动 137

6.12 有关土壤温度的资料 139

6.13 土壤温度的控制 139

6.14 结论 141

第七章 土壤胶体的本质与实际意义 142

7.1 土壤胶体的一般性质 142

7.2 土壤胶体类型 143

7.3 吸附性阳离子 145

7.4 层状硅酸盐粘粒构造原理 146

7.5 硅酸盐粘粒的矿物学组成 149

7.6 硅酸盐粘粒的形成 152

7.7 粘土矿物的地理分布 154

7.8 硅酸盐粘粒稳定电荷的来源 156

7.9 pH值决定性电荷(PH值因变电荷) 157

7.10 阳离子交换 160

7.11 阳离子交换量 161

7.12 大田土壤交换性阳离子 164

7.13 阳离子交换量和养分有效性 164

7.14 阴离子交换 165

7.15 胶体的物理性质 166

7.16 结论 168

第八章 土壤反应:酸度和碱度 170

8.1 氢和氢氧根离子的来源 171

8.2 土壤酸度分级 174

8.3 土壤反应的胶体调控 175

8.4 土壤的缓冲性 177

8.5 土壤的缓冲容量 178

8.6 土壤pH的变化 179

8.7 土壤反应的相关性 181

8.8 土壤pH的测定 184

8.9 湿润地区增加土壤酸度的方法 185

8.10 降低土壤酸度-石灰物质 185

8.11 石灰在土壤中的反应 186

8.12 石灰施用量 188

8.13 石灰物质化学成分的影响 188

8.16 石灰和土壤肥力管理 192

8.17 干旱地区标准中性和碱性土 192

8.18 盐土和钠质土的特点 193

8.19 盐土和碱土的植物生长 195

8.20 高等植物对盐土和碱土的耐性 195

8.21 盐土和碱土管理 196

8.22 结论 197

第九章 土壤生物 199

9.1 生物的活动 200

9.2 生物的数量、生物质量和代谢活性。 201

9.3 蚯蚓 203

9.4 白蚁 204

9.5 蚂蚁 205

9.6 土壤微小动物 205

9.7 高等植物的根系 206

9.8 土壤藻类 208

9.9 土壤真菌 208

9.10 土壤放线菌 211

9.11 土壤细菌 211

9.12 影响土壤细菌生长的条件 212

9.13 土壤生物对高等植物有害影响 213

9.14 土壤微生物间的竞争 214

9.15 农业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214

9.16 土壤生物的益处 215

9.17 结论 216

第十章 土壤有机质和有机土壤 217

10.1 有机质的来源 217

10.2 植物残落物的成分 217

10.3 有机化合物的分解 218

10.4 土壤有机质的能量 220

10.5 碳的循环 220

10.6 简单的分解产物 221

10.7 腐殖质-发生和本质 221

10.8 腐殖质的胶体特性 223

10.9 有机化合物对高等植物的直接影响, 224

10.10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224

10.11 碳/氮比 225

10.12 碳/氮比的意义 225

10.13 土壤中有机质和氮的含量 227

10.14 影响土壤有机质和氮的因素 228

10.15 矿质土壤有机质的调节 231

10.16 有机质土(Hiscosols) 232

10.17 有机物沉积的发生 233

10.18 泥炭累积的分布、性质和利用 233

10.19 有机质土的分类 234

10.20 野外泥炭土的物理特征 235

10.21 有机质土的化学特点 235

10.22 有机质土的管理 238

10.23 泥炭和植物生长容器 239

10.24 结论 239

第十一章 土壤氮硫经济学 241

11.1 氮对植物发育的影响 241

11.2 氮的来源和分布 241

11.3 氮循环 241

11.4 固定作用和矿化作用 242

11.5 铵化合物的去向 243

11.6 铵的固定作用 243

11.7 氨的挥发 244

11.8 硝化作用 245

11.9 硝态氮的去向 246

11.10 反硝化作用 246

11.11 硝化作用的抑制 249

11.12 生物固氮作用 249

11.13 豆科的共生固氮 251

11.14 豆科植物细菌固定氮的去向 254

11.15 根瘤型非豆科作物共生固氮作用 254

11.16 无根瘤共生固氮作用 254

11.17 非共生固氮作用 255

11.18 降雨加入土中的氮素 255

11.19 氮肥的反应 256

11.20 土壤氮的实际管理 257

11.21 硫的重要性 257

11.22 硫的自然来源 258

11.23 硫的循环 260

11.24 土壤中硫化合物的作用 260

11.25 硫的氧化和还原作用 261

11.26 硫酸盐的保持和交换 263

11.27 硫和土壤肥力的保持 263

11.28 结论 264

第十二章 磷和钾 265

12.1 磷的重要性 265

12.2 磷的循环 266

12.3 磷的问题 267

12.4 土壤中的磷化合物 268

12.5 控制土壤无机磷有效性的因素 269

12.6 PH和磷酸盐离子 269

12.7 酸性土壤中无机磷的有效性 270

12.8 高PH值无机磷的有效性 272

12.9 无机磷有效性最大的PH值 273

12.10 磷酸盐的表面积和有效性 273

12.11 土壤固定磷的能力 275

12.12 有机质、微生物和磷的有效性 275

12.13 磷的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 276

12.14 磷的有效性实际控制 277

12.15 钾素-第三大“肥料”要素 278

12.16 钾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78

12.17 钾循环 279

12.18 钾素问题 279

12.19 土壤中钾的形态和有效性 280

12.20 影响土壤固定钾的因素 282

12.21 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 283

12.22 有关钾理论的实际应用 284

12.23 结论 285

第十三章 微量元素 287

13.1 微量元素的缺乏与毒性 287

13.2 微量元素的作用 288

13.3 微量营养元素的来源 288

13.4 导致微量营养元素缺乏的条件 290

13.5 微量营养元素阳离子有效性的影响 291

13.6 螯合物 293

13.7 影响微量营养元素阴离子有效性的因素 295

13.8 养分平衡的必要性 296

13.9 土壤管理和微量元素的需要 297

13.10 结论 299

第十四章 土壤水分的损失和调节 301

14.1 降雨和灌溉水的截留 301

14.2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系统 303

14.3 蒸发-蒸腾作用 303

14.4 蒸发损失量 304

14.5 水分利用效率 305

14.6 水分渗漏的控制 307

14.7 蒸发蒸腾作用的控制 308

14.8 表面蒸发的控制 309

14.9 气候区管理措施 312

14.10 土壤水分的液态损失类型 313

14.11 渗漏和淋洗的研究方法 313

14.12 水分渗漏损失 313

14.13 养分的淋失 315

14.14 土地排水 317

14.15 表面地块排水 318

14.16 亚表面(地下)排水 319

14.17 土地排水的益处 321

14.18 结论 322

第十五章 土壤侵蚀和侵蚀控制 323

15.1 径流和土壤侵蚀的重要性 324

15.2 加速侵蚀的机制 326

15.3 水侵蚀类型 327

15.4 加速侵蚀的影响因素-般土壤流失方程式 328

15.5 降雨和径流因素 329

15.6 土壤侵蚀度因素 330

15.7 地形因素 330

15.8 植被和管理因素 331

15.9 支持措施因素 334

15.10 预测性土壤流失计算 335

15.11 片蚀和细沟侵蚀的控制 336

15.12 保护性耕作措施 336

15.13 沟蚀 343

15.14 风蚀的重要性和控制 344

15.15 土壤损失量的许可量。 347

15.16 土壤生产力分级 351

15.17 美国的保持措施 353

15.18 结论 354

第十六章 肥料和肥料管理 356

16.1 肥料要素 356

16.2 无机氮肥 356

16.3 磷肥 359

16.4 钾肥 361

16.5 硫肥 362

16.6 微量营养元素 362

16.7 有机肥源 363

16.8 混合肥料 363

16.9 混合肥料对土壤PH的影响 365

16.10 肥料担保书 365

16.11 肥料的检查与管理 366

16.12 肥料经济学 366

16.13 土壤中肥料盐的移动 367

16.14 固体肥料施用方法 368

16.15 液体肥料的施肥 369

16.16 影响施用肥料种类和数量的因素 369

16.17 有效土壤养分的速测 370

16.18 肥料措施的方向 373

16.19 结论 374

第十七章 养分通过动物厩肥和其他有机垃圾的循环 375

17.1 农场厩肥的意义和数量 376

17.2 动物厩肥的化学成分 377

17.3 厩肥的贮存、处理和管理 379

17.4 厩肥的农业利用 381

17.5 厩肥的长期影响 382

17.6 城市和工业垃圾 382

17.7 污水排泄和污泥 383

17.8 堆肥 386

17.9 垃圾循环一体化 389

17.10 结论 389

第十八章 土壤与化学污染 391

18.1 化学农药-背景 391

18.2 农药的种类 392

18.3 农药在土壤中的反应 394

18.4 农药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398

18.5 无机化合物毒害的污染 400

18.6 污泥中的化学物质的潜在危害 401

18.7 土壤无机污染物的反应 402

18.8 无机化合物的污染预防和消除方法 404

18.9 土壤作为有机废物的处理厂 405

18.10 土壤盐渍度 408

18.11 酸雨 408

18.12 土壤中放射性元素 410

18.13 土壤与温室效应 412

18.14 肥料的水污染 413

18.15 三个结论 414

低矿化碱性地下水分级图的制作与讨论 415

1.材料与方法 415

2.结果讨论 416

结论 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