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一 戏剧演出符号学引论 3
1 引言 3
1.1 什么是符号学? 3
1.2 戏剧符号学 7
1.3 剧作符号学简介 11
2 戏剧的符号化 17
2.1 记号、符号、信号 17
2.2 能指与所指 19
2.3 艺术符号 21
2.4 有理据与无理据 22
2.5 戏剧的符号化 24
2.6 演员艺术是符号吗? 27
2.7 动作记号的性质 30
3 戏剧通讯 34
3.1 戏剧是一种通讯,或者说交流 34
3.2 戏剧通讯的模式 38
3.3 戏剧通讯的特征 40
3.4 戏剧信息 43
3.5 戏剧演出的话语与文本 50
4 戏剧记号的类型 52
4.1 自然记号与人为记号 53
4.2 象似、指示、象征 54
4.3 隐喻、转喻、提喻 61
4.4 雅可布森论隐喻与转喻 64
5 戏剧演出的系统 68
5.1 戏剧演出系统的分类 69
5.2 语言 70
5.3 语调 71
5.4 面部表情 72
5.5 动作 73
5.6 场面调度 75
5.7 舞台化妆 76
5.8 舞台服装 77
5.9 舞台道具 78
5.10 舞台布景 79
5.11 舞台灯光 80
5.12 剧场和舞台 82
5.13 音响效果 82
5.14 音乐 83
6 戏剧信码 85
6.1 戏剧信码的类型 86
6.2 空间的意义 91
6.3 形体动作的交流 101
6.4 类语言特征 110
7 戏剧记号的意义 114
7.1 外延与内涵 116
7.2 能指自身的信息 119
7.3 多级的意指系统 122
7.4 结构与意义 128
7.5 意义存在于整个交流行为中 135
7.6 凸出 139
7.7 外延规则的违反 142
7.8 多义性 145
8 戏剧演出文本的结构 149
8.1 文本的切分 150
8.2 聚合关系与组合关系 154
8.3 大组合段 158
8.4 横向蒙太奇与纵向蒙太奇 163
8.5 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 167
8.6 记号的转换 171
8.7 行动的结构与句法 175
8.8 人称与戏剧类型 182
9 戏剧的接受 186
9.1 观众——戏剧创造的参与者 186
9.2 戏剧知觉 189
9.3 文本的重构 193
9.4 理解与解释 196
9.5 参与信码的创造 200
9.6 戏剧能力 202
9.7 文本间的关系 208
9.8 期待视界 210
9.9 观众的信号 213
附录:《戏剧演出符号学引论》初版后记 216
二 场面调度符号学 219
1 场面调度——演出本文的写作 219
1.1 导演——演出的作者 219
1.2 导演的写作 221
1.3 场面调度的概念 223
2 场面调度的产生 227
2.1 导演的具体化 227
2.1.1 主动的综合 228
2.1.2 演出文本的想像 229
2.1.3 个性化 229
2.2 解释 230
2.2.1 意义的创造 231
2.2.2 创造中的解释 232
2.2.3 场面调度的元文本 233
2.3 第二本文 234
2.3.1 演出文本的大结构 235
2.3.2 语言记号与非语言记号的对峙 236
2.3.3 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 238
3 场面调度的功能与句法 239
3.1 场面调度的功能 239
3.1.1 叙事功能(语境) 240
3.1.2 表演功能(讯息) 240
3.1.3 接触功能(信道) 241
3.1.4 元语言功能(信码) 242
3.1.5 表现功能(发送者) 242
3.1.6 参与功能(接受者) 242
3.2 场面调度的句法 243
3.2.1 场面调度的最小单位 243
3.2.2 动作——动作参与者 244
3.2.3 记号的转换 245
4 场面调度的类型与策略 248
4.1 场面调度的类型 248
4.1.1 强调剧本本身的场面调度 249
4.1.2 强调表演功能的场面调度 250
4.1.3 强调意识形态的场面调度 251
4.2 场面调度的策略 252
4.2.1 证实 252
4.2.2 颠覆 253
4.2.3 增强 254
4.2.4 限制 255
4.2.5 替代 256
4.2.6 转移 257
附录 译文 261
戏剧记号的动态性 261
中国戏剧的记号 282
戏剧中的人与物 297
民间戏剧符号学 309
作为记号的服饰——在人种学中服饰的功能和结构概念 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