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生态保护立法趋向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文著
  • 出 版 社: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811298598
  • 页数:373 页
图书介绍:在人类步入生态经济的今天,亟待通过生态哲学的思考与生态立法来调整人类社会关系和自然关系,使之既符合生态规律又符合社会经济规律,促使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方式按照可持续的增长模式来发展。作为一种专门用于解决因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而引发的人与人之间紧张关系的法律制度——物权法律制度责无旁贷。经过长时间的实地调研和思考,结合现行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环境保护法等部门法,从以下八个方面对生态保护和物权配置问题进行了梳理,大致勾勒出我国未来生态立法相关理论和制度体系的发展趋向。生态危机与人类生存危机、生态物权相关基本概念的学理界定、生态保护之公法救济与私法救济的互相救济、生态化物权与物权生态化、生态物权基本理论、生态物权基本原则、生态物权保障制度及实现机制、生态法语境下的生态责任。最后以附件形式提出我国未来生态法立法建议稿。

绪论 1

第1章 生态危机与人类生存危机 18

1.1 生态平衡与失衡 18

1.1.1 世界原本是个稳定的生态平衡系统 19

1.1.2 生态及其生态因子之间的平衡 19

1.1.3 自然对于人类的特有价值 27

1.2 生态危机 27

1.2.1 生态危机概念解读 28

1.2.2 生态危机的特点 29

1.2.3 生态危机的表现 29

1.2.4 生态危机对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危害 34

1.3 人类迟到的醒悟 37

本章小结 38

第2章 生态物权相关基本概念的学理界定 39

2.1 物、生态物 39

2.1.1 物的分类 39

2.1.2 民(物权)法上的物与生态(环境)法上的物 43

2.1.3 生态物的种类 44

2.2 生态法或法律生态化相关概念 48

2.2.1 生态 48

2.2.2 生态性、生态化 49

2.2.3 生态系统、生态平衡与生态主义 49

2.2.4 生态本位 51

2.2.5 生态利益 51

2.2.6 生态环境与生活环境 51

2.2.7 生态容载力、生态安全及其评价 52

2.2.8 生态资本 52

2.2.9 相邻关系与生态相邻关系 53

2.2.10 生态损害 56

2.2.11 生态补偿 56

2.2.12 排污免责权 57

2.2.13 生态学与生态法 57

2.3 环境要素生态化相关概念 57

2.3.1 环境 57

2.3.2 环境权 58

2.3.3 环境人格权 59

2.3.4 环境侵权、环境侵害和环境损害 60

2.3.5 生态安全与环境安全 61

2.3.6 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 61

本章小结 62

第3章 生态文明与法治文明共建背景下的生态权与生态法 63

3.1 生态权是生态法的核心内容 63

3.1.1 生态权形式上源于环境权 63

3.1.2 生态权是生态法的核心内容 64

3.2 生态权的学理性界定及其特点 65

3.2.1 生态权及其法律属性 65

3.2.2 生态权的生态性与复合性 68

3.3 生态权的“生态性”和复合性决定了其所属法律部门的特殊性 70

3.3.1 生态法的调整对象是生态相邻关系 70

3.3.2 生态权的宗旨和法价值目标 70

3.3.3 生态法律责任特殊要件是生态侵权行为和生态损害事实 71

3.3.4 责任形式及法律效力 73

3.4 私法的时代变迁 73

3.5 生态立法是环境立法新突破 74

3.5.1 民法的生态化突破 74

3.5.2 公民生态受益权的权利域的新突破 76

3.5.3 环境受益权的私权化突破 76

3.5.4 环境容量的物权性突破 77

3.6 生态保护私法救济制度的历史嬗变与生态权救济立法模式选择 77

3.6.1 生态保护私法救济制度的历史嬗变 77

3.6.2 生态保护法治模式分析与选择 78

3.6.3 公私法一体化救济模式——生态法模式 91

本章小结 95

第4章 生态化物权与物权生态化 97

4.1 “生态化”——一个从思想到行为的过程 97

4.1.1 生态思想最初源自一种简单的信念 97

4.1.2 生态思想推广普及成为人类接受的学问 97

4.1.3 生态思想到生态行为是历史性过程 98

4.1.4 法律生态化 99

4.1.5 生态化的特征 99

4.2 生态化物权 101

4.2.1 生态物的历史与未来 101

4.2.2 生态物权客体理论对传统物权客体理论产生替代性冲击 102

4.3 物权生态化 105

4.3.1 物权生态化的历史变迁 105

4.3.2 物权生态化发展的原因 106

4.3.3 物权生态化的法律表现 109

本章小结 113

第5章 生态物权基本理论 115

5.1 物权生态化的伦理基础 116

5.1.1 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博弈 116

5.1.2 无心主义与空心主义的分野 125

5.2 物权生态化的法社会学理论基础 127

5.2.1 后现代主义 127

5.2.2 可持续发展观 128

5.2.3 生态协调论 130

5.2.4 深层生态学 131

5.2.5 生态现代化 133

5.3 物权生态化的经济论基础 133

5.3.1 外部效应 133

5.3.2 公共产品 134

5.3.3 生态资本 135

5.3.4 公共信托理论 136

5.3.5 熵理论 136

5.3.6 商品三重性理论 137

5.3.7 关于再生产理论重构 138

5.4 物权生态化的法哲学基础 139

5.4.1 生态规律 139

5.4.2 演替顶极理论 140

5.4.3 生态正义理论与公正理论 140

5.4.4 现代生态相邻关系理论 144

5.4.5 新契约理论 146

5.4.6 共同危险责任的新发展 148

5.4.7 禁止权利滥用与利益平衡理论 149

5.4.8 生态权客体的整体性与私法对生态利益的特殊保护 151

5.4.9 生态系统的物权属性 152

本章小结 154

第6章 生态物权基本原则 156

6.1 生物多样性原则 156

6.1.1 生物多样性与基因多态性是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石 156

6.1.2 多样性生物之间存在链际等级 157

6.1.3 个性优位 158

6.1.4 维护生态系统链际序等及链内序级 158

6.2 生态公平正义原则 159

6.2.1 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 159

6.2.2 “最大最小值”原则 159

6.2.3 生态公平正义原则 160

6.2.4 保护地区和受益地区共同发展原则 160

6.2.5 兼顾公平和效率原则 161

6.3 生态(环境)民主原则 161

6.3.1 环境民主“前端参与”不足 161

6.3.2 环境民主“过程参与”梗阻 162

6.3.3 环境民主“末端控制”强化 163

6.4 可持续发展原则 163

6.4.1 可持续发展的协调观 163

6.4.2 可持续发展的法治观 164

6.4.3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 165

6.4.4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性观 165

6.5 谨慎性原则 165

6.5.1 谨慎性原则是生态立法的重要原则 165

6.5.2 谨慎性原则的主要内容 166

6.5.3 风险防范原则是谨慎性原则的子原则 167

6.6 生态优先原则 167

6.6.1 生态优先原则设定根据 167

6.6.2 生态优先原则倡导“绿色”经济模式 168

6.6.3 生态优先原则兼顾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 168

6.7 有害推定原则 169

6.7.1 人类认识局限无法在短期内克服生态不确定性风险 169

6.7.2 “不确定性风险责任推定给风险制造者”符合基本的生态正义 169

6.8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170

6.8.1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贯穿于整个民事私法的历史 170

6.8.2 适用标准由主观主义到客观主义再到主客观相结合标准的嬗变 170

6.8.3 “容忍义务”的权利滥用道德底线 171

6.9 公序良俗原则 171

6.9.1 公序良俗原则的学理评价 171

6.9.2 公序良俗原则的生态化拓展 172

本章小结 172

第7章 生态物权保障制度及实现机制 174

7.1 生态物权保障制度 174

7.1.1 绿色(或生态)法律制度体系 174

7.1.2 生态物权私法保障体系 175

7.1.3 生态物权公法保障体系 182

7.2 生态物权实现机制 191

7.2.1 生态物权实现机制体系 192

7.2.2 生态损害的价值量化机制 192

7.2.3 社会填补责任机制 193

7.2.4 索赔机制 196

7.2.5 公众参与机制 200

7.2.6 国际合作机制 200

本章小结 201

第8章 生态法语境下的生态责任 202

8.1 生态责任的特殊性 202

8.2 生态责任的构成要件 203

8.2.1 生态损害行为 203

8.2.2 生态损害事实 203

8.2.3 因果关系 205

8.2.4 免责条件 209

8.3 生态责任的归责原则 210

8.3.1 自己责任的归责原则 210

8.3.2 社会责任的归责原则 211

8.3.3 生态责任的归责原则体系 211

本章小结 212

参考文献 213

附录:我国未来生态法立法建议稿纲要 232

后记 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