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增订本 第2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北京师范大学等十一所高等院校;哲学教材编写组编
  • 出 版 社: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2
  • ISBN:209043
  • 页数:356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1

一 什么是哲学 1

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 3

三 哲学上的党派斗争 6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上的革命变革 11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11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革命的世界观 15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18

一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 18

二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 21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24

第一节 世界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 24

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4

二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2

三 空间和时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36

四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40

第二节 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 41

一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41

二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存在的反映 44

三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48

第三节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50

一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根本点 50

二 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51

第三章 对立统一规律 55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联系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55

一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 55

二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59

三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63

第二节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64

一 矛盾的同一性 64

二 矛盾的斗争性及其与同一性的关系 68

三 对立面的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71

第三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75

一 矛盾的普遍性 75

二 矛盾的特殊性 79

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82

第四节 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85

一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85

二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87

第五节 不同性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90

一 矛盾的性质决定解决矛盾的方法 90

二 解决矛盾方法的多样性 92

第四章 质量互变规律 94

第一节 质、量、度 94

一 事物质的规定性 94

二 事物量的规定性 96

三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98

第二节 量变和质变的互相转化 100

一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100

二 量变和质变的互相转化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101

第三节 量变和质变的互相渗透 106

一 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106

二 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 108

三 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 109

第五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111

第一节 辩证的否定 111

一 事物是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 111

二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112

三 对一切事物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 116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 117

一 否定之否定的根本内容 117

二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121

三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24

第三节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25

一 什么是新生事物 125

二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26

三 正确对待新生事物 128

第六章 唯物辩证法的一些基本范畴 130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范畴的实质和作用 130

一 唯物辩证法范畴的实质 130

二 唯物辩证法范畴的作用 132

第二节 本质和现象 133

一 什么是本质和现象 133

二 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134

三 透过现象看本质 136

第三节 内容和形式 137

一 什么是内容和形式 137

二 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138

三 按照内容和形式的辩证法办事 140

第四节 原因和结果 141

一 什么是原因和结果 141

二 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142

三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143

四 正确把握因果联系的重大意义 145

第五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146

一 什么是必然性和偶然性 146

二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47

三 根据必然规律办事,估计各种偶然因素 150

第六节 可能和现实 150

一 什么是可能和现实 150

二 可能和现实的辩证关系 152

三 全面分析各种可能,努力实现最好可能 154

第七章 认识和实践 156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56

一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的根本对立 156

二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58

三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同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根本区别 160

第二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63

一 实践的内容、形式和特点 163

二 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67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170

一 由实践到认识 170

二 由认识到实践 175

三 认识运动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 177

四 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180

第四节 真理 184

一 客观真理 184

二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187

三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91

四 真理和错误 195

五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200

第八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204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204

一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04

二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根本问题 207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历史观的伟大革命 212

一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观的根本缺陷 212

二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214

第九章 社会基本矛盾 217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17

一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17

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21

三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29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35

一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235

二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36

三 杜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40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244

一 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 244

二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45

第十章 阶级 国家 革命 248

第一节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48

一 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248

二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52

三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256

第二节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58

一 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258

二 国家的职能,国体和政体 261

三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 264

第三节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270

一 社会形态的更替必须通过社会革命 270

二 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道路 273

三 革命发展阶段论和不断革命论 277

第四节 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衰亡 280

一 阶级的消灭 280

二 国家的衰亡 283

第十一章 社会意识及其形式 286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286

一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86

二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288

三 正确开展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 292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基本形式 295

一 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295

二 道德 297

三 科学 300

四 艺术 303

五 宗教 305

第十二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09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09

一 在对待人民群众作用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309

二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311

三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不同 316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18

一 正确认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18

二 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 320

第三节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25

一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 325

二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327

附录:现代欧美哲学简介 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