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私立武昌荆南中学的创办及西迁(1912—1941) 3
第一章 创办 3
第一节 创办背景 3
第二节 创办过程 5
第三节 组织形式 8
第四节 经费来源 18
第五节 课程设置 20
第六节 师资状况 23
第七节 教育教学 31
第八节 校舍装备 40
第二章 发展 43
第一节 时氏父子与荆南中学 43
第二节 五四时期的荆南中学 49
第三节 时局造成的办学顿挫 53
第四节 致力克服经费困难 57
第五节 张继煦及其办学思想 60
第六节 张继煦的兴校措施 65
第七节 誉满省城的荆南中学 68
第八节 荆中师生参加革命运动 70
第九节 第十班毕业考试 73
第十节 早期部分学子简介 80
第三章 西迁 89
第一节 张继煦力主迁往枝江县城 89
第二节 张继煦办学思想对当地的影响 90
第三节 张继煦极力保存私立荆南中学 92
第四节 师生避寇再迁城西稼歌山 93
第五节 中共荆南中学支部的建立 96
中篇 枝江县立中学的流徙和新生(1941—1955) 101
第四章 奉令改制 101
第一节 私立与县立之争 101
第二节 公费生制度的实行 102
第五章 辗转办学 105
第一节 避难恩施 105
第二节 残垣坚守 108
第三节 县府主政 110
第四节 迁复县城 113
第五节 枝中学潮 119
第六节 民盟播火 121
附录:吴氏英烈世家(节选自《宜昌民盟六十年》) 123
第七节 建国前夕 128
第六章 新生历程 133
第一节 人民政府接管枝江县立中学 133
第二节 百废俱兴的枝江县初级中学 135
第三节 贯彻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 140
第四节 枝江中学土改宣传队的活动 144
附录:感恩母校枝江中学(1955届校友李承奎) 150
下篇 宜都二中的传承与发展(1955—2012) 171
第七章 更名宜都二中 171
第一节 五十年代中期概况 171
第二节 大跃进中的教育革命 176
第三节 宜都县十年一贯制第二试验学校 180
第四节 “北有宜昌二高,南有宜都二中”的盛誉 181
附录:母校啊,我永远铭记你(1965届校友张学政) 186
第八章 文革十年挫折 189
第一节 学校失控 189
第二节 开门办学 194
附录:母校使我受益终身(1976届校友孙魁) 197
第九章 八十年代振兴 205
第一节 肃清流毒,拨乱反正 205
第二节 明确中心,实现飞跃 208
第十章 彰显办学特色 213
第一节 “分流加特色”的尝试 213
第二节 科研兴校的探索 216
第三节 平民理念办学的实践 223
第十一章 强化组织管理 230
第一节 党组织建设 230
第二节 校长负责制 238
第三节 教职工代表大会 245
第四节 共青团组织 248
第五节 民盟支部 251
第十二章 优化教师队伍 256
第一节 教职工人员组成 256
第二节 教职工的政治待遇 257
第三节 教职工的经济待遇 262
第四节 教职工队伍建设 264
第十三章 深化教学改革 268
第一节 加强教学管理 268
第二节 深入教学研究 270
第三节 学科教研组简介 272
第十四章 推进素质教育 295
第一节 学校德育 295
第二节 学生组织及活动 297
第三节 校外德育机构 302
第四节 体育工作 303
第五节 卫生保健工作 305
第十五章 改善办学条件 307
第一节 宜都市硫酸铝厂创办与发展 307
第二节 食堂的变迁与南校区的建设 313
第三节 迎接校庆维修校舍建设校园 316
第四节 办学经费与图书仪器实验设备 317
编纂后记 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