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内在的力量:特色学科建设框架 1
第一节 学科:特色课程的“培植园” 2
一、课程是有方向的 2
二、课程是“立方体的” 6
三、课程是活跃的 9
第二节 学科:有效教学的“固着点” 14
一、发现学科教学的“脾气” 14
二、让教学有“迹”可循 18
第三节 学科:快乐学习的“试验田” 21
一、领略学科的“优雅气质” 21
二、把握学科学习的“独特风度” 23
三、关注切实的学法指导 26
第四节 学科:专业成长的“自留地” 35
一、让每一个人充满力量 36
二、让灵魂进驻课堂 42
三、放大团队的“思维” 45
第二章 站在高处:课程准入的“觉醒” 52
第一节 课程准入的条件 52
一、让课程融入新时代 53
二、让课程再塑办学特色 54
三、提供“更儿童”的课程 55
第二节 特色“课程秀”的魅趣 62
一、秀“中心” 62
二、秀“要点” 63
三、秀“特色” 64
第三节 课程审议的运作 66
一、成立课程审议小组 66
二、明确课程审议理念 66
三、民主协商课程审议 67
四、总结反思课程审议 67
第三章 让“心”活起来:务实的课程策略 68
第一节 增:让课程丰富起来 68
一、增热点,逗兴趣 69
二、增动态,堵疏漏 70
三、增任务,提能力 71
四、增实践,求创新 73
第二节 删:让课程趋向合理 75
一、删陈旧,适发展 75
二、删繁复,得简约 76
三、删乏味,近生活 80
四、删低效,创品质 84
第三节 改:让课程不断完善 85
一、改目标,促发展 85
二、改内容,合学情 87
三、改教法,铺坡度 90
四、改学法,重指导 92
第四节 优:让课程更加精致 94
一、优结构,显特点 94
二、优过程,做精细 96
三、优策略,增实效 100
第四章 幸福来敲门:优化课程实施 105
第一节 课程研修:以“更儿童”的名义 105
一、酝酿设计:用“价值”说话 106
二、教师谈话:根据什么设计课程 112
三、支持学习:在课程中“冲浪” 115
第二节 课程协商:对话的“化学能量” 119
一、主题统筹:学科整合的“课程环” 120
二、项目分解:各司其职的“课程表” 121
第三节 课程分享:快乐地与内心交流 126
一、互补式分享:吸收的学问 127
二、阶梯式分享:过你的生活 131
三、欣赏式分享:温暖的力量 138
第五章 提升“正能量”:“L - ADDER”课程评估工具 142
第一节 我们的评价理念是什么 143
一、增强课程设计的科学性 143
二、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 144
三、提高教师课程执行力 144
四、引领学生智慧发展 145
第二节 我们的评价工具是什么 145
一、“L-ADDER”课程评估的架构 146
二、“六维度”评估指标 147
第三节 我们怎样使用评价工具 148
一、管理部门的分工与运作 148
二、评价表的使用与优化 151
三、任务单的设计与优化 154
四、质量监控的若干做法 156
五、特色评价的探索 173
六、网络平台的建设 185
七、教学反思与分享 186
后记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