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一、封建王朝施行土司制度的目的 3
二、封建王朝是怎样设置土司的 4
三、土司制度的社会基础 6
四、土司制度的核心与实质 7
五、土司制度的根本 8
六、土司制度的形成 9
七、土司制度的鼎盛 12
八、土司制度的衰落 15
九、土司制度的“改土归流” 17
十、东北边外与西南边外土司的“同”和“异” 21
十一、土司制度的历史作用 22
十二、研究土司制度的意义 23
上编:土司制度概论 29
第一章 夏、商、周王朝的“五服”与“九州” 29
第一节 夏王朝的“五服”与“九州” 29
第二节 商王朝的“五服”与“九州” 33
第三节 周王朝的“五服”与“九州” 35
第四节 结语:“边疆”与“民族” 41
第二章 秦、汉王朝对边疆民族的治理 42
第一节 秦王朝对边疆民族的施政 43
第二节 汉王朝对边疆民族的施政 53
第三节 结语:土司制度滥觞 74
第三章 魏、蜀、吴三国对边疆民族的治理 77
第一节 魏国对边疆民族的施政 77
第二节 蜀国对边疆民族的施政 81
第三节 吴国对边疆民族的施政 86
第四节 结语:土司制度萌芽 91
第四章 两晋及南朝对边疆民族的治理 92
第一节 西晋王朝对边疆民族的施政 92
第二节 东晋及南朝对边疆民族的施政 101
第三节 结语:土司制度肇始 124
第五章 唐、宋王朝对边疆民族的治理 125
第一节 唐王朝对边疆民族的施政 125
第二节 宋王朝对南方边疆民族的施政 172
第三节 结语:土司制度雏形 196
第六章 元王朝对边疆民族的治理 200
第一节 元朝时期边疆民族情形 200
第二节 元朝中央管理边疆民族机构 203
第三节 边疆民族聚居地区设置土司 206
第四节 “参用其土人” 208
第五节 形成“土官土司”之制 213
第六节 朝贡纳赋 218
第七节 组织土兵 224
第八节 结语:土司制度形成 228
第七章 明王朝对边疆民族的治理 229
第一节 明朝时期边疆民族情形 230
第二节 明朝中央管理边疆民族的机构 233
第三节 边疆民族聚居地区设置土司 237
第四节 土司家数及分布 240
第五节 土司职衔、隶属及信物 247
第六节 土司的授职与承袭 254
第七节 土司的升迁途径及办法 261
第八节 土司的惩罚与宽贷 265
第九节 土司贡赋 268
第十节 土兵的建立及作用 273
第十一节 土司地区文化教育 279
第十二节 改土设流与众建诸蛮 282
第十三节 结语:土司制度鼎盛 286
第八章 清王朝对边疆民族的治理 288
第一节 清朝时期边疆民族情形 288
第二节 清朝中央管理边疆民族的机构 292
第三节 边疆民族聚居地区设置土司 297
第四节 土司职衔和印信号纸 304
第五节 土司承袭法 308
第六节 土司奖惩与抚恤 311
第七节 土司贡赋与兵役 314
第八节 土司地区文化教育 318
第九节 保持社会稳定与削弱土司势力 322
第十节 改土归流 325
第十一节 结语:土司制度衰落 331
第九章 民国对边疆民族的治理 333
第一节 民国时期边疆地区民族情形 333
第二节 民国政府管理边疆民族官职机构 334
第三节 派驻边疆机构和在边疆民族地区设置“设治局” 335
第四节 民国时期边疆的土司情形 341
第五节 民国时期土司的变化 350
第六节 抗日战争中的滇西滇南土司 353
第七节 结语:土司制度残存 356
第十章 土司制度研究的意义 358
第一节 土司制度的历史作用 358
第二节 土司制度的流弊与废除 367
第三节 “存史”、“资政”,“古为今用” 371
下编 土司设置与名称 379
壹、元明清三朝在西南西北民族地区设置土司 379
一、四川民族地区设置土司 379
二、云南民族地区设置土司 392
三、贵州民族地区设置土司 403
四、广西民族地区设置土司 413
五、广东民族地区设置土司 421
六、湖南民族地区设置土司 423
七、湖北民族地区设置土司 426
八、甘肃民族地区设置土司 428
九、青海民族地区设置土司 431
十、西藏民族地区设置土司 437
贰、明王朝在奴儿干民族境域设置——羁縻卫所土司 442
一、内蒙古民族境域设置羁縻卫所土司 460
二、黑龙江民族境域设置羁縻卫所土司 461
三、吉林民族境域设置羁縻卫所土司 469
四、辽宁民族境域设置羁縻卫、州土司 474
附: 476
全国土司总表 476
主要参考书目 476
龚荫主要撰著书目 494
后记 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