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中医经典名著求嗣探析 3
第1章 概述 3
第一节 中医求嗣起源与发展 3
第二节 完善过程与理论形成 4
第2章 《内经》有关不孕症的论述 12
第一节 女性生殖生理 12
一、女性生殖器官 12
二、女性生理 13
三、女性受孕机制 14
第二节 病因病机 15
一、病因 15
二、病机 16
第三节 诊法与治则 17
一、诊断特点与方法 17
二、治疗原则 19
第四节 中医治疗 21
一、辨证论治 21
二、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24
第五节 倡治未病,优生优育 27
第3章 《傅青主女科》的学术地位 28
第一节 学术思想与诊疗特色 28
一、突出主证,论病审证求因 28
二、肾、肝、脾三脏并立,补肾为要 29
三、运用五行理论,协调脏腑、顾护精血 31
第二节 《傅青主女科·种子》白话解 34
一、身瘦不孕 34
二、胸满不思食不孕 35
三、下部冰冷不孕 35
四、胸满少食不孕 36
五、少腹急迫不孕 36
六、嫉妒不孕 37
七、肥胖不孕 38
八、骨蒸夜热不孕 38
九、腰酸腹胀不孕 38
十、便涩腹胀足浮肿不孕 39
第三节 傅青主“种子十方”临床应用体会 39
一、一般资料 39
二、治疗方法与效果 40
三、临床体会 40
第4章 《竹林寺女科二种》简介 41
第一节 《宁坤秘笈》“种子”学说 41
一、月经规则,易于受孕 41
二、倡导温补,反对过热 41
三、观察经色,区别用药 41
四、“种子”专方 42
第二节 《竹林寺女科证治》求嗣初探 43
一、理论要点 43
二、治疗用方 44
中篇 不孕症 53
第5章 概论 53
第一节 不孕症的定义与分类 53
一、定义 53
二、分类 54
第二节 不孕症的中医诊断 56
一、四诊要点 56
二、辨证要点 61
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64
第三节 不孕症的中医治法 64
一、内治法 65
二、外治法 71
三、调治“肾-天癸-冲任-胞宫”法 73
第四节 不孕症的辨证论治 76
一、病因病机 76
二、辨证论治 76
第6章 排卵障碍 78
第一节 闭经 78
第二节 多囊卵巢综合征 80
第三节 高催乳素血症 90
第四节 黄体功能不全 96
第五节 卵巢早衰 98
第六节 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 100
第七节 无排卵性功血 105
第八节 无排卵 107
第九节 席汉综合征 118
第十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 123
第7章 输卵管因素 131
第一节 急性盆腔炎 131
第二节 慢性盆腔炎 132
第三节 盆腔血瘀症 133
第四节 生殖器结核 135
第五节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 136
第8章 子宫因素 143
第一节 子宫发育不良 143
第二节 子宫肌瘤 145
第三节 子宫腺肌病 151
第9章 宫颈因素 154
第一节 宫颈功能不全 154
第二节 宫颈炎 155
第三节 宫颈黏液异常 156
第10章 外阴、阴道因素 159
第一节 滴虫阴道炎 159
第二节 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160
第11章 其他因素 161
第一节 免疫性不孕 161
第二节 女性性功能障碍 165
第12章 优生 169
第一节 概述 169
第二节 中医谈优生 169
下篇 不育症 183
第13章 概述 183
第一节 不育症的定义与分类 183
一、定义 183
二、分类 183
第二节 不育症的中医诊断 188
一、四诊要点 189
二、辨证要点 197
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198
第三节 不育症的中医治法 199
一、内治法 199
二、外治法 203
三、辨精施治 206
四、辨体施治 206
五、药物的性味与归经的选择 207
六、气功疗法 208
七、食疗 208
八、男性不育常用动物类药考 208
第四节 不育症的辨证论治 211
一、病因病机 211
二、诊断 211
三、辨证论治 212
四、疗效判定标准 213
第五节 男性精液主要指标季节性变化规律的测定与研究 213
一、标本采集与测定方法 213
二、测定结果 213
三、讨论 214
第14章 精液异常 215
第一节 少精子症 215
第二节 弱精子症 221
第三节 无精子症 223
第四节 死精症 226
第五节 精子过多症 229
第六节 脓精症 231
第七节 血精 231
第八节 畸形精子症 233
第九节 精液不凝固 234
第十节 精液不液化 236
第十一节 精液量过多 239
第十二节 精液量过少 240
第15章 性功能障碍 244
第一节 不射精 244
第二节 遗精 247
第三节 阳痿 250
第四节 早泄 258
第五节 性欲低下 261
第16章 其他因素 265
第一节 免疫性不育 265
第二节 特发性高泌乳素血症 268
第三节 子痈 269
第四节 精索静脉曲张 271
第五节 精囊炎 274
第六节 慢性前列腺炎 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