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从楚到湘:湖南建省与湘学意识的萌发 8
第一节 明清之际楚文化的自觉意识 8
第二节 湖南建省与文化独立意识的发展 10
一 “湖南之建行省,自分闱始” 10
二 “有省必有志,有志乃成省” 11
三 完善体例,补充内容 14
第三节 风雅故土,流风未歇——邓显鹤与近代湘学的复兴 17
一 “诗征之刻,吾湘独阙” 17
二 “搜讨文献,如有大谴随其后” 20
三 “风骚故土,余风未歇” 24
第四节 大湖以南,作者林立——《湖南文征》与湘学形象的塑造 29
一 “忠义之邦,湘省居先” 29
二 重拾先贤之坠绪 34
三 “大湖以南,作者林立” 35
第二章 确立典范:王夫之的发现与近代湘学知识谱系的建构 40
第一节 嘉道以前王夫之学行的传播 40
一 王敔对船山学行的传播 41
二 潘宗洛对王船山的叙述 43
三 官方历史对船山的记载 47
第二节 《船山遗书》的整理与王夫之的再发现 51
一 发现王夫之 51
二 两种知识谱系中的王夫之 54
三 日常记忆中的王夫之 57
四 重版《船山遗书》与船山学行再解读 62
第三节 船山符号与湘学知识谱系的建构 67
一 地方历史书写中的王夫之 68
二 地方偶像祭祀中的王夫之 71
三 教育机构中的王夫之 74
四 学人言说中的王夫之 77
第三章 重塑传统:晚清湘人对湘学的反思与批判 80
第一节 汉宋之争背景下“理学之邦”形象的塑造 80
一 湘学特色的提炼 80
二 湘人湘学与汉宋之争 83
三 行动塑造“理学之邦” 84
第二节 汉宋调和思潮下对湘学传统的再反思 86
一 从尊宋抑汉到汉宋兼容 86
二“吾乡经学之陋,未免见笑于外人” 88
三 重建湖湘汉学知识谱系 92
第三节 新旧递嬗背景下湘学形象的改塑 98
一 湘学转新与“湘学”名词的最早运用 98
二 新旧之争与“湘学”一词的流行 103
三 域外文明参照下的湘学新形象 105
第四章 不同视野:民国时期的几种湘学观(上) 116
第一节 李肖聃生平与思想旨趣 117
一 痛道丧文弊 118
二 惜湘学之衰 120
三 思湘学再兴 122
第二节 总结近代湘学成就与特色 125
一 揭示湘学特质 125
二 汇总晚清民国湘学成果 128
三 重点表彰湘学人物 131
第三节 全面构建湘学知识谱系 136
一 恢复宋代湘学形象 138
二 勾勒明季清初湘学轮廓 144
三 再现清中期湘学人物风采 148
四 述说晚清湘学人物 151
第四节 李肖聃湘学观的特点及贡献 163
第五章 不同视野:民国时期的几种湘学观(中) 167
第一节 民国年间著名学者论湘学 167
一 梁启超的湘学观及其影响 167
二 章太炎的湘学观及其影响 171
第二节 揭示近代湘学的重要性:《近代湘学概论》的宗旨 176
一 刘茂华生平 176
二 《近代湘学概论》的写作体例 177
第三节 近代主流学术思潮视野下的湘学知识谱系 181
一 考证学谱系 181
二 理学知识谱系 190
三 文学知识谱系 194
四 政治谱系 200
第四节 刘茂华湘学观的特点及贡献 209
第六章 不同视野:民国时期的几种湘学观(下) 213
第一节 挖掘百年湘学的独特性:钱基博湘学研究的旨趣 213
一“在苏言苏,在湘言湘” 213
二“张皇湖南,而不为湖南,为天下” 215
三“诵说先贤,而不为先贤,为今人” 216
四 探究“湘学之所以为湘学” 217
第二节 外省人看湘学:独特的湘学知识谱系 220
一 开启道咸新风气的湘学人物 221
二 书生成就大任的湘军将领 225
三 湘学中的传统读书人形象 233
四 旧学转新的湘人湘学 238
五 毁誉迥异、立身同有本末的湘人代表 241
第三节 钱基博湘学观的特点 246
一 地域视角与国家视角的融合 246
二 独特的评判标准 248
三 适应时代需要的湘学新形象 250
结论 252
参考文献 258
后记 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