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思想卷 3
绪论 3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用人思想——士人阶层出现与人才学说纷起 7
第一章 春秋时期桓管的用人思想 8
争天下者必先争人 9
小恶不掩大德 11
君道臣智 12
树人百获 14
匹夫有善 15
识人三本 17
第二章 孔子和儒家的用人思想 19
改良世卿制 19
人存政举 21
骄且吝,其余不足观 21
士无世官 22
人皆可以为尧舜 23
进贤听之国人 26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7
有治人无治法 28
士信而后求知能 30
第三章 墨子的用人思想 32
众贤论 33
取贤不避贫贱 34
列德而尚贤 36
第四章 道家的用人思想 37
功成而弗居 38
善用人者为之下 39
君道无为与臣道有为 40
第五章 法家的用人思想 41
用人取于因循 41
势位屈贤 42
遗贤去知 44
爵下于民 46
举事而材自练 47
尚法而不尚贤 48
宰相必起于州部 49
选人当事异备变 52
第六章 战国四公子的用人思想 53
积贤胜于积藏 54
不耻下交 55
第二编 秦汉时期的用人思想——“在御论”的充分展现 57
第七章 秦始皇的用人思想 58
帝圣合一论 58
第八章 《吕氏春秋》的用人思想 61
以长见、贵卒论智 62
功成于天人 63
才因“征表”可识 64
成才与自全 65
君因臣为 66
第九章 汉高祖的用人思想 67
善御人杰 68
人才转换 69
第十章 汉武帝的用人思想 71
在御论 72
器用论 74
第十一章 司马迁的用人思想 76
不以成败论英雄 78
才能展延论 79
势雄相佐论 80
第十二章 东汉光武帝的用人思想 83
以信御才 84
以严护才 88
第十三章 王充《论衡》的用人思想 90
实知论 91
才力论 93
贤佞可辨论 94
逢遇论 96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用人思想——从唯才是举到唯论阀阅 99
第十四章 曹操的用人思想 100
唯才是举 100
评识知人 104
第十五章 诸葛亮的用人思想 105
举贤求安 106
用人任长 108
第十六章 汉魏之际的重才思潮 110
人事为本 111
才性论 112
材能论 113
第十七章 陈群《九品中正官人法》与刘毅《九品八损疏》的撞击 115
唯论阀阅 116
九品八损 117
第十八章 晋武帝的用人思想 120
用人无为 120
第十九章 北魏孝文帝的用人思想 124
阀阅改良 125
“均诚”御人 127
一考黜陟 128
第二十章 刘昼的用人思想 130
善拔无弃人 131
识人于功前 132
才成于“因显”、“托附” 133
第二十一章 西魏宇文泰、苏绰的用人思想 134
阀阅只取土牛木马 135
择人先择志行 136
引一世之人治一世之务 137
驰之驽骥可分 138
善官人者必先省官 138
擢贤审择根基 139
第四编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用人思想——人才学说的时代巅峰 141
第二十二章 隋文帝的用人思想 141
科考选人 142
禁用“浮华” 143
不明喜察 144
第二十三章 唐太宗的用人思想 148
才行取人 150
施恩御人 152
用人于谏 155
爱之如一 157
第二十四章 武则天的用人思想 157
摧毁阀阅 158
“三物”御人 162
第二十五章 唐玄宗的用人思想 166
求相图治 166
求相图逸 169
第二十六章 陆贽的用人思想 172
“才性”论 174
赏罚论 176
复进论 178
第二十七章 柳宗元的用人思想 179
割据用人圣贤无立 180
“相道”论 183
第二十八章 杜牧、赵蕤、罗隐的用人思想 184
文武一道 184
知人术 185
察相术 190
用人之权峻宽相济 192
第二十九章 后周世宗的用人思想 193
亲事与用能并重 194
科考荐举参用 196
第五编 宋辽金元时期的用人思想——用人思想的民族融合 198
第三十章 宋太祖的用人思想 199
制用相兼 200
第三十一章 王安石的用人思想 204
择术为先 205
陶冶成才论 206
第三十二章 司马光的用人思想 208
择人“政本”论 209
才德论 211
选任务实 212
使人“责有所归” 214
第三十三章 从辽太祖到辽圣宗的用人思想 215
摒弃世选 215
用人学唐仿宋 219
第三十四章 金世宗的用人思想 220
通显识人 221
人用其壮 222
损益立新 223
当为后代“蓄才” 225
第三十五章 宋孝宗的用人思想 227
“明赏严罚”论 228
用相论 230
朋党论 231
第三十六章 朱熹、陈亮、叶适的用人思想 233
气质论 233
分权论 236
功利论 238
破格论 239
第三十七章 杨万里的用人思想 240
相为“天下之望” 240
才成于君亦坏于君 241
冗官覆国 242
第三十八章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用人思想 244
推举制与世袭制的嫁接 245
重组士人阶层 246
匠入品流 249
人才的民族歧视 251
第六编 明清时期的用人思想——封建时期用人思想的终结 253
第三十九章 明太祖的用人思想 254
取士以实 255
量主剪才 259
第四十章 张居正的用人思想 261
一以功实为准 262
用人贵顺 263
第四十一章 东林学派的用人思想 265
本体与工夫合一 266
打破等级 267
第四十二章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用人思想 268
才当为万民所用 269
才、材有别 271
繁法坏才 272
实践是成才之路 274
第四十三章 清康熙的用人思想 275
克求实才 275
信用“亲察” 279
第四十四章 阮元《畴人传》的用人思想 281
术数为才 281
第四十五章 龚自珍、魏源的用人思想 284
不才戮才 285
用人三代私 288
师夷论 290
第四十六章 洪仁玕《资政新篇》的用人思想 292
公举制 292
第四十七章 洋务派的用人思想 296
西学为用 297
游学与游历 300
蚨雉论 302
第四十八章 康有为与戊戌维新派的用人思想 304
群合论 305
广智论 307
用人方策卷 311
绪论 311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用人方策——功利十足的“争人”之战 314
第一章 贵士策 316
智与权的析离 316
士人阶层的出现 318
春秋的“贵士” 320
战国的“尚贤” 324
第二章 三选策 325
一选在强化“贡士”观念 326
二选在强化实践检验 327
三选在强化“臣权君授” 327
“举贤”与“举善”结合 328
沿革与延续 329
第三章 设蔽贤罪策 330
保障国家人才征调大权 331
“蔽贤罪”的历史烙印 332
蔽贤与用奸孪生 333
第四章 养士策 335
由“士不外索”引出 335
从国君养士到私门养士 336
养士制的沿袭 340
第五章 间才策 341
间解乐毅 342
间解廉颇 344
间毁信陵君 345
质疑“用人不疑” 346
第六章 干用策 347
赵王请杀魏相 348
秦王强赵不用赵豹、平原君 349
赵王强燕必用将渠为相 350
战国必“争人” 351
第七章 投争策 352
范雎贿散合纵 352
秦借赵王手杀赵将李牧 353
齐相诱齐王降秦 354
“应侯之术”不可小视 356
第八章 即阿策 357
“反观察”是人的本能 358
齐威王与“即阿事件” 359
“举一之不可测”的用人效应 361
奸人皆贿人主“左右” 362
第九章 用进取者策 366
向“尚贤”发起挑战 366
苏秦身诠“进取者” 369
毋需“讳学其术” 370
第十章 去患策 371
防才之为“外患” 372
防才之为“后患” 375
才—患演化 376
第十一章 尚功策 378
“尚贤”走向虚浮 379
商鞅尚功 380
赵伐中山引出的用人之争 382
第二编 秦汉时期的用人方策——大一统的用人风范 386
第十二章 客卿策 388
用人方策大论争 388
秦四君“以客之功”成帝业 390
客卿策的成因与沿袭 392
第十三章 用长策 394
“大夫箕会于衢” 394
刘邦以长用人 396
沉重的代价 400
第十四章 察举策 402
《求贤诏》开察举之端 403
儒学在察举中的地位 404
多科察举拓“广用”之先 405
左雄改制激活察举 407
第十五章 徙豪策 409
秦始皇“徙豪” 409
刘邦“徙豪” 411
人才销汰是政治方略 413
第十六章 封功臣策 415
讨叛与封功并进 416
从群臣“争功”获取的对策 419
封功臣使汉祚延续 420
第十七章 设“谬举罪”策 421
和平年代的荐举痼疾 422
左雄纠“谬举罪” 425
外戚专政是最大谬举 428
第十八章 “天谴”策 429
西汉的“天谴”易官 430
东汉的“天谴”易官 432
后世沿袭 434
“天谴”是折射的人谴 436
第十九章 募官策 437
张骞应募 438
“募吏民无问所从来” 439
开放性用人的尝试 440
第二十章 退武进文策 441
“退功臣,进文吏”的提出 441
“退功臣”得于明慎 443
“进文吏”也需得人 446
第二十一章 回避策 449
回避制度的兴起 449
回避制度的沿袭 451
封建社会后期的回避制度 454
第二十二章 任子策 455
汉初《任子诏》 456
荫补的沿袭 457
家天下无能摆脱荫子 460
第二十三章 鬻爵策 461
西汉的“纳赀”入官 462
从公卖到私卖 464
唐代的“斜封官” 466
晁错之错 467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用人方策——陷入门阀旋涡 468
第二十四章 使实策 469
“使实”开启时代新风 470
曹操“使实” 470
难矫“白望” 474
第二十五章 答问策 475
《草庐对》刘备用诸葛亮 476
曹操隔墙听政用杜畿 477
以问策取人 478
第二十六章 用降臣策 479
三国时期用降臣 480
东晋时期用降臣 481
“进取之良资” 482
第二十七章 品任分置策 484
品第与任用分置 485
走向阀阅制度 488
九品中正制的衰落 489
第二十八章 考课策 491
早期考绩 491
刘劭作《都官考课》 492
杜预的“去密就简” 493
拓跋元宏的“考即黜陟” 494
考课的后世沿革 496
第二十九章 轮官策 498
以“格制”断年轮官 498
勋格与轮官 500
“丁忧”的轮官意义 501
第四编 隋唐时期的用人方策——渐入鼎盛的用人谋略 505
第三十章 公试策 506
巨大的历史进步 507
科举的方策剖析 509
公试取士的发展与完善 512
第三十一章 用士人集团策 514
隋朝的用士人集团 515
唐太宗与士人集团 517
元征“南人”入阁 518
用士人集团的两面观 519
第三十二章 “华夷如一”策 520
“大有胡气”的唐室 521
开“羁縻”命官之先 524
远播后世 525
第三十三章 梓人策 526
宰辅用人责任制 526
前车之鉴 529
李纲辩相 529
后车之覆 531
第三十四章 告密策 534
武则天收天下投书 534
明成祖以“厂卫”布控人事 536
仿效者的低能 538
第五编 宋辽金元时期的用人方策——多民族用人谋略的融会 540
第三十五章 析权策 541
杯酒释兵权 542
职、任离析 544
相权离析 545
削权式用人利弊 546
第三十六章 去宦祸策 547
宦祸残酷 547
宋代抑宦有术 551
宦祸与“近习” 554
第三十七章 久任策 556
九年迁代的时代背景 557
宋代反“迁代太速”的呼声 558
宋代官员速迁之失 561
元代亦失于“迁代太速” 563
第三十八章 “带职致仕”策 564
神宗首倡“带职致仕” 565
鼓励“引年知止” 566
意在慰藉 567
第三十九章 抑朋党策 569
东汉桓、灵“党锢” 570
晚唐“牛李党争” 572
北宋“元祐党人”案 574
欧阳修《朋党论》 575
第四十章 “纳流寓”策 578
“纳流寓”的方策遗产 578
“等第换授” 579
搜求逸士 580
第四十一章 惩奸策 583
二陈论罪“六贼” 584
邓肃请惩叛臣 585
李纲主惩“僭逆”“伪命” 587
胡铨《斩奸疏》 588
张观弹劾汤思退 590
两宋纵奸的反顾 591
第四十二章 宿卫出职策 593
“怯薛”是一所军政大学 594
从元代宰相看“怯薛” 596
中原与漠北宿卫出职之比较 598
第四十三章 使事策 601
摆脱“汉人无补于国”的桎梏 601
吏员出职 604
匠官制 605
第六编 明清时期的用人方策——封建社会后期的用人谋略 607
第四十四章 醒贪策 608
元末腐败遗风 609
去公侯特权 609
重惩贪官 611
“醒贪”轨迹 613
第四十五章 罢科举策 614
朱元璋罢科举 615
探知“洪武率” 617
明代科举的衰落 619
崇祯的忘祖悲剧 620
第四十六章 考成策 622
考成法推行的背景 622
“一以功实为准” 623
腐败用人体制的垂死复位 627
第四十七章 文禁策 628
清代文字狱 629
文字狱“关吏治甚大” 631
文字狱使奸佞腾达 632
文字狱酿成考场风波 633
第四十八章 起用战功策 634
赏功升发巨大的人才能量 634
起用战功策的蜕化 635
起用战功策的蜕变 637
第四十九章 设守土官策 639
设守土官 640
设乡土官 641
“古制”与新政 642
第五十章 幕宾策 643
用幕府渊源 643
清代的幕客制度 644
曾国藩用幕府 645
幕宾制的历史比较 647
第五十一章 废科举策 649
科场腐败 649
八股难以“制夷” 651
历史回眸 652
第五十二章 游学策 653
游学以“徐图自强” 653
游历乃“救急之方” 655
“先生”与“学生” 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