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结晶学基础 5
第一节 晶体的概念 5
第二节 晶体的空间格子 6
一、空间格子 6
二、空间格子要素 6
三、十四种空间格子 7
第三节 晶体的基本性质 10
一、自限性 10
二、均一性和异向性 10
三、对称性 10
四、一定的熔点 10
五、最小热力学能和稳定性 10
第四节 晶体的形成 11
一、晶体的形成方式 11
二、晶体的生长理论 11
第二章 晶体的几何特征及表述 15
第一节 对称的概念及晶体的对称性 15
第二节 晶体的对称要素和对称操作 15
一、对称中心 15
二、对称面 16
三、对称轴 16
四、旋转反伸轴 17
第三节 对称型及晶体的分类 18
一、对称型 18
二、晶体的对称分类 18
第四节 单形和聚形 19
一、单形 19
二、聚形 24
第五节 晶体定向及晶面符号 24
一、晶体的定向 24
二、晶面符号及整数定律 27
三、单形符号 28
第六节 双晶 31
一、双晶的概念 31
二、双晶要素 31
三、双晶类型与双晶律 32
四、双晶的形成方式 33
第三章 晶体化学基础 34
第一节 最紧密堆积 34
一、等大球体的最紧密堆积及其空隙 34
二、不等大球体的最紧密堆积 36
第二节 配位数和配位多面体 36
第三节 化学键和晶格类型 37
第四节 类质同像 38
一、类质同像的概念 38
二、类质同像的分类 39
三、类质同像的影响因素 39
四、类质同像的研究意义 40
第五节 同质多像 41
一、同质多像的概念 41
二、同质多像的转变及类型 41
第四章 晶体光学基础 43
第一节 晶体光学基本知识 43
一、光的波动性 43
二、自然光与偏光 43
三、光的折射和全反射 44
四、光波在均质体和非均质体中的传播特点 46
五、光率体 47
六、光性方位 53
第二节 偏光显微镜 55
一、偏光显微镜的基本性能 55
二、偏光显微镜的构造 55
三、偏光显微镜的调节和使用 56
四、薄片磨制简介 59
第五章 晶体矿物的光学性质 60
第一节 单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60
一、晶体矿物的形态 60
二、解理及解理夹角的测定 60
三、颜色及多色性 62
四、矿物的边缘、贝克线、糙面及突起 63
第二节 正交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67
一、消光现象及消光位 67
二、正交偏光镜间矿片的干涉现象 68
三、光程差公式 70
四、干涉色及干涉色色谱表 70
五、补色法则及常用补色器 72
六、正交偏光镜间主要光学性质的观察和测定 74
第三节 锥光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80
一、一轴晶干涉图 80
二、二轴晶主要类型干涉图 86
第四节 透明矿物薄片的系统鉴定 92
一、透明矿物薄片系统观察的内容 92
二、鉴定未知矿物的一般程序 93
第六章 造岩矿物总论 95
第一节 矿物和矿物学的概念 95
第二节 矿物的化学成分 95
一、地壳的化学成分 95
二、元素的离子类型 96
三、矿物的化学成分及变化 97
四、矿物中的水 98
五、矿物的化学式 99
第三节 矿物的形态 99
一、矿物的单体形态 99
二、矿物的集合体形态 101
第四节 矿物的物理性质 103
一、矿物的光学性质 103
二、矿物的力学性质 104
三、矿物的相对密度、磁性、放射性及电学性质 106
第五节 矿物的成因 107
一、形成矿物的地质作用 107
二、矿物的成因标志 109
第六节 矿物的分类 110
一、矿物的晶体化学分类 110
二、本教材采用的矿物分类 111
三、矿物命名简介 111
第七节 矿物研究方法简介 112
一、手标本外观鉴定法 112
二、化学分析法 112
三、仪器分析法 112
第七章 造岩矿物各论 115
第一节 均质体矿物 115
第二节 一轴晶矿物 120
第三节 二轴晶矿物 128
一、硅酸盐类 128
二、硫酸盐类 165
第四节 不透明矿物 167
第八章 岩浆岩总论 169
第一节 岩浆及其结晶作用 169
一、岩浆的概念 169
二、岩浆的结晶作用 170
三、岩浆岩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 170
第二节 岩浆岩的物质成分 171
一、岩浆岩的化学成分 171
二、岩浆岩的矿物成分 173
三、岩浆岩的矿物成分与化学成分的关系 176
第三节 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 177
一、岩浆岩的结构 177
二、岩浆岩的构造 182
第四节 岩浆岩的产状 185
一、侵入岩的产状 185
二、喷出岩的产状 186
第五节 岩浆岩相的概念及岩相的划分 188
一、侵入岩的相及岩相带 188
二、喷出岩的相 189
第六节 岩浆岩的分类 191
第九章 岩浆岩各论 193
第一节 超基性岩类 193
一、概述 193
二、侵入岩 193
三、喷出岩 197
第二节 基性岩类 197
一、概述 197
二、侵入岩 198
三、喷出岩 201
四、蛇绿岩套 204
第三节 中性岩类 204
一、概述 204
二、侵入岩 205
三、喷出岩 208
第四节 酸性岩类 210
一、概述 210
二、侵入岩 211
三、喷出岩 214
第五节 碱性岩类 217
一、概述 217
二、偏碱性岩类 218
三、过碱性岩类 221
第六节 脉岩类 224
一、概述 224
二、细晶岩类 224
三、伟晶岩类 225
四、煌斑岩类 226
第七节 岩浆岩的成因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228
一、关于岩浆岩的成因问题 228
二、我国岩浆岩的分布概况 233
第十章 变质岩总论 235
第一节 变质作用和变质岩的概念 235
一、变质作用和变质岩 235
二、变质作用的因素 235
三、变质作用的类型 238
四、变质作用的界限 239
五、变质作用的方式 239
第二节 变质岩的物质成分 241
一、变质岩的化学成分 241
二、变质岩的矿物成分 242
三、变质岩的矿物共生组合规律 244
第三节 变质岩的结构和构造 244
一、变质岩的结构 244
二、变质岩的构造 252
第四节 变质岩的分类 255
一、变质岩成因分类 255
二、变质岩原岩成分分类 255
第十一章 变质岩各论 257
第一节 动力变质岩类 257
一、概述 257
二、动力变质岩的分类和命名 258
三、主要的动力变质岩 259
第二节 热接触变质岩类 260
一、概述 260
二、热接触变质岩的分类和命名 261
三、主要的热接触变质岩 261
第三节 区域变质岩类 265
一、概述 265
二、区域变质岩的分类和命名 265
三、主要的区域变质岩 267
第四节 交代变质岩类 272
一、概述 272
二、交代变质岩的分类和命名 272
三、主要的交代变质岩 273
第五节 混合岩类 275
一、概述 275
二、混合岩的主要类型 276
第十二章 变质相和变质岩原岩研究 279
第一节 变质相的概念 279
一、变质带的概念 279
二、变质相的概念及其划分 279
三、变质相系的概念及其划分 281
第二节 变质岩原岩性质的识别与恢复 283
一、地质产状和岩石组合 283
二、矿物成分和矿物共生组合 283
三、结构、构造特征 284
四、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285
五、副矿物特征 285
第三节 变质作用与板块构造的关系概述 286
一、聚敛型板块边缘 286
二、背离型板块边缘 286
三、转换断层型变质作用 287
参考文献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