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一 自序&章人英 1
序言二 民族复兴寄望于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光大&顾铁华 1
编者前言&顾钢 1
绪言 1
卷首语 鸿儒卓识 1
第一节 国学科目之阐释 1
一、黄节《国粹学报·叙》 1
二、章太炎《国学概论》 1
三、邓实《国学讲习记》 1
四、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
五、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 2
六、梁实秋《灰色的书目》 2
七、胡朴安《研究国学之方法》 2
八、曹聚仁《国故学之意义与价值》 2
九、蔡尚思《中国学术大纲》 2
十、钱穆《国学概论·弁言》 2
十一、马瀛《国学概论》 2
十二、张岱年《说“国学”》 3
十三、季羡林《国学漫谈》 3
十四、胡道静《国学大师论国学·序》 3
十五、章人英《国学是学习做人之道的一门大学问》 4
第二节 范畴与方法 4
一、胡适《国学季刊·发刊词宣言》 4
二、东南大学《史地学报》2卷4号 4
三、胡朴安《研究国学之方法》 4
四、顾颉刚《北京大学研究国学门周刊·一九二六年始刊词》 4
五、王云五《旧学新探》 4
六、毛子水《怎样读中国古书》 4
七、陈立夫《国学治学方法·陈序》 5
八、蔡尚思《中国文化史要论·引言》 5
九、刘存宽《“汉学”应正名为“中国学”》 5
十、张岱年《说“国学”》 5
十一、季羡林《国学漫谈》 5
十二、朱维焕《国学入门·绪论》 6
十三、张立文《国学的新视野和新诠释》 6
十四、刘梦溪《什么是国学,什么是传统文化》(2007) 6
第一章 厥初生民 8
第一节 中国古人类 8
一、神灵创世说 8
二、远古人类序列 9
三、中国早期直立人 9
四、中国晚期直立人 11
五、中国早期智人 12
六、中国晚期智人 13
七、古人类遍布中华大地 14
第二节 华夏民族之形成 14
第三节 华夏族称之变化 16
第四节 民族大家庭 17
第二章 先哲玄训 18
第一节 先秦哲学 18
一、殷商西周时期哲学 18
二、春秋战国时期哲学 25
第二节 秦汉时期哲学 66
一、《吕氏春秋》中的哲学思想 66
二、黄老之学 67
三、陆贾的宇宙观 69
四、贾谊的哲学思想 70
五、今文经学家的哲理思考 72
六、古文经学家之哲理思考 76
七、主张天道自然的思想家 77
八、谶纬象数之学 87
九、宗教神学思想与白虎观会议 88
十、汉代宗教哲学 90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哲学 92
一、才性之学(名理之学) 92
二、魏晋玄学 93
三、禅学与《坛经》 103
四、般若学佛理 104
五、涅槃学与道生“顿悟成佛说” 108
六、道教理论 109
七、神灭论 112
第四节 隋唐五代时期哲学 114
一、儒家哲学 115
二、佛理哲学 121
三、道家哲学 132
第五节 宋元明时期哲学 135
一、宋初理学三先生 135
二、北宋唯物主义思想家李觏 136
三、宋朝的理学思想 137
四、元朝的理学思想 158
五、明朝的理学思想 160
第六节 明清之际经世致用哲学 169
一、刘宗周(1578~1645年) 169
二、朱之瑜(1600~1682年) 169
三、陈确(1604~1677年) 170
四、傅山(1607~1684年) 171
五、黄宗羲、(1610~1695年) 171
六、方以智(1611~1671年) 172
七、顾炎武(1613~1682年) 173
八、熊伯龙(1617~1669年) 174
九、王夫之(1619~1692年) 175
十、唐甄(1630~1704年) 177
第七节 清代哲学 178
一、颜李学派 178
二、唯物主义思想家戴震 179
三、中国近代清季思想家 180
第三章 质测钩玄 191
一、观象授时 191
二、数理精蕴 198
三、生化撮要 210
四、岐黄之术 229
五、齐民要术 245
六、水利工程 250
七、方技钩沉 253
八、营造建筑 262
九、交通运输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