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434
一、族源 435
(一)商代以前水族先民在中原地区的社会活动 435
(二)春秋战国时期水族先民在骆越社会中的活动 453
二、秦汉以后水族在黔桂边境的形成与发展 468
(一)汉文史籍中关于水族的记载及水族共同体的形成 468
(二)黔桂边境水族人口居住区域的建制沿革 472
(三)水族人口的迁移流动 475
(四)“十六水”与水族 479
三、族称 483
(一)“饮睢河水,成睢人”——水族的自称来源 483
(二)史籍中关于水族族称的记载 484
(三)水族族称的确定 485
四、水族与壮侗语族诸民族的文化异同比较 486
(一)语言比较 486
(二)家庭结构比较 487
(三)干栏式建筑文化比较 488
(四)民间信仰及制度文化比较 490
(五)稻作农耕文化比较 493
(六)其他文化事项比较 497
五、定居黔桂边境后水族社会的发展 500
六、今天水族人口的分布 501
(一)三都水族自治县建立及其行政区划变更 501
(二)其他县市民族乡的建立及变更 502
(三)水族人口的发展和分布 504
一、贵州回族族源、族称 511
(一)贵州回族族源 511
(二)贵州回族族称 513
二、元代——回族先民迁入贵州 514
(一)回回进入贵州的原因 514
(二)回回进入贵州的途径 514
(三)经济文化发展状况 516
(四)回回人口 517
三、明代——回族多路迁徙贵州 517
(一)回族迁入贵州原因 517
(二)江南、西北及中原回族进入贵州 517
(三)经济文化发展状况 520
(四)回族人口 521
四、清代回族迁徙贵州及居住地域变化 521
(一)清代道光以前回族迁徙贵州及居住地域变化 521
(二)清咸同年间贵州回民起义与回族迁徙 526
(三)经济文化发展状况 529
五、民国时期回族迁徙贵州及分布格局 531
(一)迁徙原因和迁徙途径 531
(二)经济文化发展状况 534
六、新中国成立后贵州回族迁徙状况 539
(一)迁徙原因及人口变化 539
(二)回族自治地方的建立 543
(三)贵州回族分布情况 547
(四)经济文化发展状况 549
一、贵州白族的来源 565
(一)汉文献记载中的白族先民 566
(二)彝文献记载中的白族先民 568
二、唐宋时期的贵州白族 570
(一)唐代白蛮的分布与迁徙 570
(二)大理国时期的贵州白族 572
(三)“龙家”的记载与迁徙 573
三、元明到民国时期的贵州白族 573
(一)“爨僰军”东征与留居贵州 573
(二)明清时期的龙家 574
(三)“南京人”的迁徙过程 575
(四)民家和“七姓民”的流动 579
(五)关于“南京藉”与“江西藉”的传说记载 581
四、异源合流的贵州白族 583
(一)七姓民返本归原 583
(二)段等姓氏返本归原 584
(三)龙家——南京形成“南龙人” 585
(四)“南龙人”认同白族 586
一、瑶族族源、语言、人口分布状况和社会概况 591
(一)族源 591
(二)语言和人口分布状况 593
(三)社会概况 596
二、原因、时间、线路与过程 606
三、近现代瑶族的人口分布特点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建立 608
(一)近现代瑶族的人口分布特点 608
(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建立 610
四、瑶族内容丰富的典籍经书与迁徙源流 612
五、家谱、契约、神话传说、歌谣、民间故事与迁徙源流 615
六、迁徙的生态环境与适应性——山居游耕生计方式到定居的转变 617
七、反映迁徙生活的歌舞艺术 620
八、瑶族地区的扶贫开发 626
九、主要生活习俗 630
十、结语 637
主要参考书目 639
一、壮族的族源、族称 643
(一)壮族的族源 643
(二)壮族的族称 646
二、贵州壮族的迁徙 647
三、壮族迁入贵州后的社会文化变迁 649
(一)壮族迁入后的民族关系 649
(二)壮族聚居区的社会组织 650
(三)文化习俗的承袭和变化 651
(四)教育的兴起与集市贸易发展 655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贵州壮族 657
(一)贵州壮族人口分布 657
(二)壮族民族乡的建立 658
一、贵州畲族概说 665
(一)贵州畲族的族称 665
(二)贵州畲族的人口与分布 668
(三)贵州畲族的语言 669
(四)贵州畲族的习俗与文化 671
二、贵州畲族的族源 678
(一)贵州畲族的“东方源” 679
(二)贵州畲族的“江西源” 685
(三)历史上有关贵州畲族的记载 689
三、贵州畲族的迁徙 691
(一)历史上的贵州畲族 691
(二)贵州畲族迁徙的路线 695
概况 701
一、族源和族称 702
二、历史文献的记载和历史上的分布 704
(一)历史文献对佯僙的记载 704
(二)历史上的分布 705
(三)历史上的社会组织 705
三、毛南族的来源和迁徙的传说 707
(一)毛南族聚居区的历史沿革及隶属关系 707
(二)佯僙人——贵州的古老民族 709
四、民族识别 712
五、人口分布、语言状况及民族乡的建立 714
(一)人口分布 714
(二)语言状况 714
(三)民族乡的建立 716
六、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716
一、族称、族源 727
(一)濮僚后裔 727
(二)族称演变 728
(三)语言 730
二、分布与变迁 730
(一)各历史时期分布情况 730
(二)仫佬族省内迁徙考 736
三、贵州省仫佬族民族识别 743
(一)仫佬族民族成份认定经过 743
(二)木佬人民族成份识别的民族学特征 745
参考文献 747
一、前言 751
(一)人口 751
(二)族源 751
二、清军入关后满族迁徙 752
三、满族在贵州的迁徙 754
(一)清军第一次入黔 755
(二)清军第二次入黔(平定吴三桂造反) 756
(三)新中国成立后满族个体迁徙 760
四、贵州满族迁徙中的生产生活变化 760
(一)贵州满族迁徙中的生活习俗变化 760
(二)贵州满族迁徙中的文化发展 762
(三)入黔满族的经济发展 762
(四)入黔满族的教育发展 763
五、贵州满族的民族识别 764
(一)返本归原 764
(二)六额子的族别识别 765
(三)族聚居区域 766
参考文献 770
一、族源、族称 775
二、贵州蒙古族的迁徙 776
三、蒙古族的识别与民族区域自治 779
四、蒙古族的传统文化 781
参考文献 784
一、贵州羌族族源、族称 789
(一)贵州羌族族源 789
(二)羌族族称 791
二、贵州羌族的迁徙与分布 793
(一)迁徙的原因 793
(二)贵州羌族几大家族入黔情况 794
三、羌族习俗文化中对迁徙的反映 801
(一)人口分布 801
(二)居住环境 801
(三)贵州羌族与迁徙有关的文化 802
四、贵州羌族的民族识别 810
(一)江口羌族的识别与返本归原 810
(二)石阡羌族的识别与返本归原 811
五、贵州羌族迁徙的特点 814
(一)从迁徙的类型上看,以强迫型迁徙为主 814
(二)从迁徙的性质上看,以生存型迁徙为主 814
(三)从迁徙的方向上看,以南下、西迁为主 814
(四)迁徙规模较小 814
注释 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