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清及近代总论 1
第一节 清的统治与盛衰 1
一、满清政权的特征 1
二、清代盛衰与君主的关系 2
三、满人制汉的策略 4
四、对边疆各族的直接管制 4
第二节 近代中国的大变局 5
一、列强侵华的深入 5
二、图存应变的奋斗 5
三、文化思想的渐变 7
第二章 清兵入关及其统一中国本部 9
第一节 清兵入关 9
一、入关前的满清 9
二、清兵入关的经过 11
第二节 追剿李自成张献忠 13
一、追杀陕西李自成 13
二、追剿四川张献忠 13
第三节 摧垮南明政权 14
一、摧毁南京福王政权 14
二、瓦解浙江鲁王政权 15
三、倾覆福建唐王政权 15
四、攻灭西南桂王政权 15
第四节 平定三藩之乱 18
一、三藩的由来 19
二、三藩之乱的起因 19
三、三藩之乱平定经过 20
第五节 收降台湾郑氏力量 21
一、郑成功大义抗清 21
二、郑成功光复台湾 22
三、郑成功父子据台抗清 23
四、清圣祖收取台湾 23
第六节 满族成功统一中国本部的因素 24
一、满族自身方面 24
二、汉人力量方面 26
第三章 清前期的政治 28
第一节 清初对汉人的高压与怀柔 28
一、高压手段与怀柔措施兼采的背景 28
二、高压手段的内容 28
三、怀柔措施的内容 30
四、高压手段与怀柔措施并行的效果 32
第二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强化 33
一、加强皇帝权力的军机处 33
二、箝制思想的文字狱 33
三、驻防全国各地的军队 35
四、防范反叛的保甲法 36
五、维护专制的大清律 36
第三节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政绩 37
一、康熙一朝的政绩 37
二、雍正一朝的政绩 39
三、乾隆一朝的政绩 41
第四节 康乾盛世形成的因素 43
一、国家归于一统 44
二、统治策略灵活 44
三、中央集权强化 44
四、君主贤能有为 45
五、经济措施有力 45
六、汉族文化宏扬 45
第四章 清前期的武功及其对边疆各族的治理 47
第一节 对边疆各地的用兵 47
一、平定外蒙 47
二、绥靖西藏 48
三、征服青海 49
四、底定准部 49
五、收取回部 50
六、镇抚苗疆 50
七、讨平金川 51
第二节 外藩的臣服 52
一、流求之来朝 52
二、缅甸之归属 53
三、暹罗之入贡 53
四、安南之归顺 53
五、廓尔喀之降服 54
第三节 十大武功与盛清的疆域 54
一、十大武功 55
二、盛清的疆域 55
第四节 对边疆各族的统治政策 57
一、加强中央直接管制 57
二、利用当地宗教信仰 57
三、笼络各族上层份子 58
四、施加高压以杀立威 58
五、运用权术分而治之 58
六、屯种戍防垦植新疆 59
七、改土归流镇抚苗疆 59
第五章 清代之中衰 61
第一节 清代中衰的原因 61
一、土地兼并严重 61
二、人口急遽增加 61
三、社会习尚奢华 62
四、吏治全面败坏 62
五、国家财政崩溃 63
六、军队骄惰腐化 63
七、排满情绪高涨 63
第二节 秘密社团的组织与嘉道时期的变乱 64
一、秘密社团的组织 64
二、嘉道时期的变乱 65
第六章 清前期的中西关系 71
第一节 欧人的贸易拓展与清廷的闭关政策 71
一、西方国家来华拓展贸易概况 71
二、清廷的闭关政策 74
第二节 西教西学的传入与清廷禁教 77
一、西教西学的传入 77
二、清廷的禁教 79
第三节 中俄边界纠纷 81
一、俄人入侵东北 81
二、雅克萨战争与尼布楚条约 82
三、俄蒙划界、中俄通商交涉与恰克图条约 85
第七章 鸦片战争 88
第一节 中英贸易交涉与外交争执 88
一、英使来华交涉贸易无成 88
二、英人要求对等外交受挫 89
第二节 林则徐与禁烟运动 89
一、鸦片的输入及其危害 90
二、林则徐到广州查禁鸦片 93
第三节 鸦片战争的经过 95
一、中英决绝与英国发动战争 95
二、战端初启与清廷和战失着 96
三、战事扩大与沿海沿江之役 97
第四节 中英南京条约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101
一、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101
二、中美望厦条约与中法黄埔条约 102
第五节 鸦片战争的钜大影响 103
一、领土主权受到侵害 103
二、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04
三、国际地位急遽下降 104
四、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105
第八章 英法联军之役 107
第一节 英法联军之役发生的原因 107
一、英人要求进入广州城受阻 107
二、英美法要求全面修约被拒 108
三、英国藉亚罗号船事件启衅 108
四、法国假广西西林教案出兵 109
第二节 英法联军之役始末 109
一、第一次英法联军与天津条约 109
二、换约之战 111
三、第二次英法联军与北京条约 112
第三节 俄国乘机入侵 115
一、俄国入侵东北与瑷珲条约 115
二、中俄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 116
第四节 英法联军之役的影响 118
一、主权大受损害 118
二、领土大片丧失 119
三、财经横遭冲击 119
四、教案风波迭起 119
第九章 太平天国运动与捻党苗回之变 121
第一节 金田起事的时代背景 121
一、清廷内外交病 121
二、社会民穷财尽 121
三、排满情绪高涨 122
四、拜上帝会创立 122
第二节 太平天国前期的军事进攻——天国兴亡(上) 123
一、从金田起事到定都天京 123
二、北伐西征与击溃南北大营 125
第三节 太平天国的创制革新 128
一、军政合一的权力架构 128
二、民主萌芽的选举制度 129
三、体现均平的经济立法 130
四、冲破传统的社会兴革 130
第四节 太平天国内哄与后期的防御战——天国兴亡(下) 131
一、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哄 131
二、太平天国后期的防御战 132
第五节 太平天国失败的因素 136
一、军事战略错误 136
二、政治主张落空 137
三、领导集团分裂 137
四、宗教文化偏颇 138
五、对手实力强大 138
第六节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139
一、对满清政局的冲击 139
二、对近代革命的启发 141
第七节 捻党苗回之变 142
一、北方捻党之变 142
二、贵州苗民之变 144
三、云南回民之变 144
四、陕甘回民之变 145
第十章 洋务运动 147
第一节 洋务运动时期的清室中枢政权 147
一、北京宫廷政变 147
二、慈禧太后掌权 147
三、恭亲王奕辅政 148
第二节 洋务运动形成的背景 148
一、学习西法风气开启 148
二、近代时局急遽变化 149
三、枢臣疆吏提倡洋务 149
第三节 洋务派举办洋务的内容 150
一、前期的洋务 151
二、后期的洋务 154
第四节 洋务运动的失败 158
一、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 158
二、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58
第五节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61
一、肇开近代军事 161
二、启导近代工业 162
三、兴起新式教育 162
第十一章 边疆危机与中法战争 164
第一节 美日侵犯台湾与日本吞并流求 164
一、美日侵犯台湾 164
二、日本吞并流求 165
第二节 俄国入侵新疆与中俄伊犁交涉 165
一、中俄西部勘界 166
二、阿古柏入侵新疆 166
三、左宗棠收复新疆 167
四、中俄伊犁交涉 168
五、俄国续占中国领土 171
第三节 中英烟台条约与英国入侵西藏云南 171
一、云南马嘉理案与中英烟台条约 171
二、英国势力侵入西藏云南 173
第四节 中法战争及其影响 175
一、中法越南交涉 175
二、中法和战经过 177
三、中法战争的影响 180
第十二章 甲午中日战争 183
第一节 甲午战前的中日朝鲜问题 183
一、日本入侵朝鲜及中国对策 183
二、日本向华寻衅及中国避战 185
三、美国暗助日本及俄英态度 186
第二节 甲午战况与马关条约 188
一、甲午中日战争经过 188
二、中日马关条约与三国干涉还辽 194
三、台湾的抗日 195
第三节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的原因 196
一、避战求和,为敌所乘 197
二、依赖外交,陷于被动 197
三、军备废弛,军力不敌 198
四、指挥失宜,步调不一 198
第四节 甲午中日战争的重大影响 199
一、对中国时局的影响 199
二、对财政经济的影响 200
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01
第十三章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203
第一节 甲午战争后的中俄关系 203
一、清廷联俄的新动向 203
二、俄国诱订中俄密约 203
第二节 帝国主义强租港湾与划分势力范围 204
一、德国强租胶州湾及划占山东 205
二、俄国强租旅顺大连及划占东北 208
三、德国强租广州湾及划占西南三省 209
四、英国争夺租借地及划占长江流域 210
五、日本划占福建 211
第三节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211
一、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背景 211
二、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 212
三、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 213
第十四章 戊戌变法 214
第一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214
一、变法维新思想的萌生 214
二、康有为与变法纲领的揭橥 215
三、维新运动潮流的高涨 216
四、维新派对守旧派的论战 218
第二节 戊戌变法与戊戌政变 219
一、变法前奏 220
二、百日维新 221
三、戊戌政变 223
第三节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其历史作用 224
一、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24
二、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 225
第十五章 排外运动与八国联军 228
第一节 义和团与排外运动 228
一、排外思潮高涨的原因 228
二、义和团的兴起与发展 230
三、清廷绥抚义和团 232
第二节 八国联军与辛丑条约 233
一、八国联军攻占京津 233
二、列强顾忌与辛丑条约 239
第三节 八国联军之役及辛丑条约的影响 241
一、政权受到管制 241
二、利权受到操纵 241
三、民族自信丧失 242
四、肇开割据局面 242
五、促成辛亥革命 243
六、引发日俄战争 243
第四节 俄侵东北与日俄战争 243
一、俄国出兵侵占东北 243
二、日俄争夺东北的战争 245
第十六章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249
第一节 慈禧太后的遮羞变法 249
一、慈禧变法之目的 249
二、清末新政的内容 250
三、新政实施的效果 250
第二节 清末的立宪运动 251
一、立宪思潮的源流 251
二、立宪运动的开展 252
三、假意的预备立宪 255
第十七章 辛亥革命 257
第一节 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 257
一、清廷日益衰朽与外侮不断加深 257
二、近代工业兴起与新的革命要求 258
三、民族革命延续与西方学说介入 258
四、民间反清遍起与爱国运动激荡 259
第二节 兴中会与革命的兴起 262
一、孙中山创立兴中会 262
二、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264
三、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 267
第三节 同盟会与革命的发展 268
一、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治纲领 269
二、革命派对立宪派的论战 270
三、同盟会领导和影响下的武装起义 272
第四节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成立 276
一、辛亥武昌起义 276
二、袁世凯的得机 282
三、中华民国成立 285
第五节 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 287
一、首倡反清共和,开创革命局面 288
二、组织领导政党,制定革命纲领 288
三、领导思想潮流,坚持武装起义 288
四、亲手缔造民国,促使清帝退位 289
五、维护民国前途,不争个人名位 289
六、运动海外华侨,筹措革命经费 290
第六节 辛亥革命胜利的因素及其历史意义 290
一、辛亥革命胜利的因素 291
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94
第十八章 清代的制度 296
第一节 中央政制 296
一、中枢行政机构 297
二、一般行政机构 301
三、宫廷皇室服务机构 303
四、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305
第二节 地方政制 308
一、普通行政区的政制 309
二、特殊行政区的政制 312
第三节 兵制 315
一、八旗兵 316
二、绿营 317
三、勇营 319
四、新军 322
第四节 赋税与币制 327
一、赋役 327
二、关税 330
三、币制 332
第五节 科举和教育制度 333
一、科举制度 334
二、教育制度 338
第十九章 清代的学术文化 341
第一节 经学的发展 341
一、清初经学与四大师 341
二、清中叶经学与今文学派的兴起 346
三、清晚叶经学与今文学派的发展 347
第二节 考据学的兴盛 349
一、乾嘉时期考据学兴盛的原因 349
二、乾嘉考据学的内涵 352
三、乾嘉考据学的贡献 356
第三节 史学的成就 357
一、官修史籍 357
二、清初的史学 358
三、乾嘉时期的史学 359
四、清中晚叶的史学 363
第四节 图书的整理编纂 366
一、清初官编图书风气盛行的原因 366
二、官方编纂的重要图书 367
三、私人藏书与丛书的刊刻 370
第五节 文学的繁盛 371
一、诗词 371
二、散文 375
三、戏曲 378
四、小说 380
第六节 艺术的造诣 384
一、绘画 384
二、手工工艺 386
三、建筑艺术 387
第七节 科技的进步 389
一、天文历算 389
二、物理学 391
三、农学和水利学 392
四、医学 392
五、地图测绘 393
六、铁路建筑工程 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