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主要内容 1
二、基本原理 2
三、基本原则 2
四、发展简史 3
上篇 诊法 6
第一章 问诊 6
第一节 问诊意义及方法 6
一、问诊意义 6
二、问诊方法 7
三、问诊的注意事项 7
第二节 问诊内容 8
第三节 问现在症 11
一、十问歌 11
二、问寒热 12
三、问汗 15
四、问疼痛 18
五、问头身胸腹 24
六、问耳目 30
七、问睡眠 33
八、问饮食口味 34
九、问二便 40
十、问经带 45
第二章 望诊 49
一、望诊的原理与意义 49
二、望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50
第一节 全身望诊 50
一、全身望诊的内容 50
二、望神 51
三、望色 55
四、望形体 62
五、望态 64
第二节 局部望诊 68
一、望头面 68
二、望五官 72
三、望躯体 83
四、望四肢 90
五、望二阴 95
六、望皮肤 97
第三节 望排出物 101
一、望痰 101
二、望涕 102
三、望涎唾 102
四、望呕吐物 103
五、望二便 104
第四节 望小儿指纹 105
一、正常小儿指纹 105
二、病理小儿指纹 106
第三章 舌诊 109
第一节 舌诊概述 109
一、舌的形态结构 109
二、舌诊原理 110
三、舌诊方法和注意事项 111
四、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 113
第二节 望舌质 115
一、舌色 115
二、舌形 118
三、舌态 121
四、舌下络脉 124
第三节 望舌苔 124
一、苔质 124
二、苔色 130
第四节 危重舌象诊法 132
第四章 闻诊 134
第一节 听声音 134
一、声音 134
二、语言 137
三、呼吸 139
四、咳嗽 144
五、心音 145
六、胃肠异常声音 145
第二节 嗅气味 148
一、病体气味 149
二、病室气味 151
第五章 脉诊 152
第一节 脉诊概述 152
一、脉诊原理 152
二、诊脉部位 153
三、诊脉方法 156
四、脉象要素 159
第二节 正常脉象 160
一、正常脉象的特点 160
二、脉象生理变异 162
第三节 病理脉象 163
一、常见病脉 163
二、相兼脉 178
三、真脏脉 179
四、妇人脉与小儿脉 181
第六章 按诊 184
第一节 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184
一、按诊的体位 184
二、按诊的手法 184
三、按诊注意事项 185
第二节 按诊的内容 186
一、按胸胁 186
二、按脘腹 189
三、按肌肤 190
四、按手足 193
五、按腧穴 194
下篇 辨证 196
第七章 八纲辨证 196
第一节 八纲基本证候 196
一、表里辨证 196
二、寒热辨证 199
三、虚实辨证 202
四、阴阳辨证 204
第二节 八纲证候间关系 206
一、证候相兼 206
二、证候错杂 207
三、证候真假 208
四、证候转化 211
第八章 病性辨证 216
第一节 辨六淫证候 216
一、风淫证 216
二、寒淫证 217
三、暑淫证 218
四、湿淫证 219
五、燥淫证 220
六、火淫证 221
第二节 辨阴阳虚损证候 222
一、阳虚证 222
二、阴虚证 223
三、亡阳证 224
四、亡阴证 224
第三节 辨气血证候 225
一、气虚类证 225
二、血虚类证 228
三、气滞类证 230
四、血瘀证 232
五、血热证 233
六、血寒证 234
七、气血同病证类 235
第四节 辨津液证候 236
一、痰证 236
二、饮证 237
三、水停证 238
四、津液亏虚证 239
第五节 辨情志证候 239
一、喜证 239
二、怒证 240
三、忧思证 241
四、悲恐证 242
第九章 脏腑辨证 243
第一节 辨心病证候 243
一、心血虚证 243
二、心阴虚证 244
三、心气虚证 244
四、心阳虚证 245
五、心阳虚脱证 246
六、心火亢盛证 246
七、心脉痹阻证 247
八、痰蒙心神证 249
九、痰火扰神证 250
十、瘀阻脑络证 251
第二节 辨肺病证候 251
一、肺气虚证 251
二、肺阴虚证 252
三、风寒犯肺证 253
四、风热犯肺证 254
五、燥邪犯肺证 254
六、肺热炽盛证 255
七、痰热壅肺证 256
八、寒痰阻肺证 257
九、饮停胸胁证 257
十、风水相搏证 258
第三节 辨脾病证候 259
一、脾气虚证 259
二、脾虚气陷证 260
三、脾阳虚证 261
四、脾不统血证 262
五、寒湿困脾证 262
六、湿热蕴脾证 263
第四节 辨肝病证候 264
一、肝血虚证 264
二、肝阴虚证 265
三、肝郁气滞证 266
四、肝火炽盛证 267
五、肝阳上亢证 267
六、肝风内动证 268
七、寒滞肝脉证 272
第五节 辨肾病证候 272
一、肾阳虚证 272
二、肾虚水泛证 274
三、肾阴虚证 274
四、肾精不足证 275
五、肾气不固证 276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277
一、胃气虚证 277
二、胃阳虚证 278
三、胃阴虚证 279
四、胃热炽盛证 279
五、寒饮停胃证 280
六、寒滞胃肠证 281
七、食滞胃肠证 282
八、胃肠气滞证 283
九、虫积肠道证 284
十、肠热腑实证 285
十一、肠燥津亏证 286
十二、肠道湿热证 286
十三、膀胱湿热证 287
十四、胆郁痰扰证 288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289
一、心肾不交证 289
二、心肾阳虚证 290
三、心肺气虚证 291
四、心脾气血虚证 292
五、心肝血虚证 293
六、脾肺气虚证 294
七、肺肾气虚证 294
八、肺肾阴虚证 295
九、肝火犯肺证 296
十、肝胆湿热证 297
十一、肝胃不和证 298
十二、肝郁脾虚证 299
十三、肝肾阴虚证 300
十四、脾肾阳虚证 301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303
第一节 六经辨证概要 303
一、太阳病证 303
二、阳明病证 307
三、少阳病证 309
四、太阴病证 310
五、少阴病证 311
六、厥阴病证 312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概要 313
一、卫分证 313
二、气分证 314
三、营分证 315
四、血分证 316
第三节 三焦辨证 317
一、上焦病证 317
二、中焦病证 318
三、下焦病证 319
第四节 经络辨证概要 320
一、辨十二经脉病症 320
二、辨奇经八脉病证 329
参考文献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