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1.0问题的提出 1
2.0研究的意义 4
3.0本书框架及主要内容 5
4.0技术线路和研究方法 7
5.0本书的创新及不足 9
第一章 基本范畴界定及相关理论 13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13
1.1高等教育制度的界定 14
1.2教育制度变迁的内涵及其界定 25
第二节 高等教育的经济学特征与属性 29
2.1高等教育的经济学属性 30
2.2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特征 39
第三节 经济理论中的制度学说 42
3.1制度经济学管窥:视角与流派 42
3.2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解读 46
3.3制度变迁理论述评 51
第四节 国内外高等教育制度与政策相关研究综述 56
4.1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与政策变迁研究的主要动态 56
4.2关于国外高等教育制度与政策变迁的研究进展 66
4.3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教育制度分析 70
4.4文献评述 74
第二章 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及其变迁 76
第一节 新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造与形成 77
1.1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改造 77
1.2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大跃进” 84
第二节“文革”时期高等教育制度的颠覆与扭曲 89
2.1“文革”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停顿及制度颠覆 89
2.2“文革”期间高校招生工作恢复与制度扭曲 92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制度的恢复 94
3.1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重新恢复 95
3.2研究生教育及学位制度的确立 96
3.3多形式高等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99
第四节 高等教育制度的探索与改革 101
4.1新时期教育方针的确定 101
4.2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探索与改革 104
4.3高等学校教学制度的探索与改革 108
第五节 高等教育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111
5.1由精英转向大众的高等教育制度创新 111
5.2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 114
5.3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 114
5.4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 115
第三章 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国际借鉴 122
第一节 欧美等国高等教育制度 122
1.1英国高等教育制度 123
1.2美国高等教育制度 128
1.3德国高等教育制度 133
1.4法国高等教育制度 137
1.5俄罗斯高等教育制度 141
第二节 亚洲等国高等教育制度 144
2.1日本高等教育制度 145
2.2印度高等教育制度 149
第三节 国际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启示与借鉴 154
3.1重视集权向分权、再到自主的制度设计 154
3.2强调建立中介组织或机构的重要性及相关政策产品的供给 155
3.3注重保持大学独立学术性的制度环境建设 156
3.4形成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学制(层次)结构 157
3.5培育规范、畅通、高效的内部管理体制 158
3.6重视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质量监督与评估 159
3.7促进高等教育投入多元化 159
第四章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及政策的局限性分析 161
第一节 我国高等教育政府治理的特征及其局限 161
1.1传统体制的形成及特征 161
1.2现代体制的形成与特征 164
1.3现阶段高等教育政府治理制度的局限性 166
第二节 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制度及其局限分析 169
2.1高等教育资源及其配置特点 169
2.2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选择与对比 172
2.3现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制度的局限 176
第三节 我国大学治理体制的局限性分析 179
3.1我国大学治理的演进路径 179
3.2我国大学治理体制的特征与生成逻辑 182
3.3我国大学治理的局限性分析 188
第五章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制度创新 193
第一节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制度变迁 193
1.1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地方化 194
1.2发展概况与制度特征 202
1.3现行制度安排的局限性分析 213
第二节 创新视角下的制度探索与实践——以凯里学院为例 216
2.1理念与定位 217
2.2现有制度框架下的创新探索与实践 219
2.3制度创新亟待解决的几个关系问题 226
第三节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227
3.1以扩大办学自主权力为突破,实现新建本科院校宏观管理体制创新 228
3.2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为核心,实现新建本科院校内部治理机制创新 231
3.3以健全开放办学体系为目标,实现新建本科院校社会参与制度创新 233
第六章 中国高等教育制度模式及政策设计 238
第一节 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总体特征及其演进趋势 238
1.1高等教育制度变迁历程特征 239
1.2体制总体特征 241
1.3制度演进趋势 243
第二节 中国高等教育制度框架设计 245
2.1中国高等教育制度设计的原则 246
2.2我国高等教育制度设计的目标 250
2.3我国高等教育的制度框架设计 253
第三节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实施机制与创新路径选择 259
3.1实施模式与策略选择 260
3.2渐进式推进的路径选择 265
第四节 结束语 267
4.1本书研究的基本结论 267
4.2本书主要创新论点 270
4.3本书研究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272
参考文献 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