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方法论:传统文化电视传播的神话学阐释 1
第一节 作为研究对象的传统文化 2
一 传统文化:一个总体性概念 2
二 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播形态 4
第二节 神话面向与解蔽的可能性 6
一 发现传统文化的神话意蕴 9
二 传统文化作为现代社会的神话 11
三 媒介即意识形态:无法回避的论题 13
第三节 解神话:理论视阈与理路辨识 15
一 罗兰·巴特的神话学实践 16
二 先秦的去蔽理论资源 19
三 神话学理论与怀疑论 22
四 神话学理论与反本质主义 22
第四节 去乌托邦:神话学阐释方法论的形构 31
一 罗兰·巴特神话学理论反思 31
二 神话学阐释方法论的形构 34
第二章 历史脉络:传统文化电视传播的实践 44
第一节 草创期(1958—1978) 44
一 早期电视的传统文化传播 45
二 “文革”时期的传统文化传播 49
三 恢复期的传统文化传播 50
第二节 发展期(1978—2000) 51
一 传统文化传播的自觉化 52
二 传统文化栏目化传播 56
三 传统文化传播的多样化 63
第三节 多元期(2000—2013) 68
一 传统文化传播走向多元 68
二 传统文化传播的娱乐化 78
三 传统文化的新媒体传播 81
第三章 仪式化:传统文化的媒介生存样态 86
第一节 传统文化:作为仪式的电视传播 87
一 从巫术到大众媒介:仪式的大众传媒转向 87
二 仪式化生存:传统文化的现代形态 89
三 仪式节目分类与模式 94
第二节 传统文化仪式:电视脚本、意义生成与召唤 98
一 传统文化仪式的电视脚本 98
二 传统文化的意义生成 101
三 科技时代的召唤仪式 105
第三节 盛世仪式:符号、共享与价值建构 112
一 仪式符号的呈现与建构 113
二 修辞下的国家认同实现 116
三 “趋于神魅化的国家理性” 120
第四章 传统文化的政治实践与共同体维系 124
第一节 作为权力的传统文化 124
一 意识形态:被压抑的重返 126
二 国家权力:基于对执政党的考察 131
三 传统文化:作为执政资源的考察 134
第二节 传统文化:走向政治权力的现代知识 140
一 传统文化的知识化转向 141
二 作为常识的传统文化 146
三 作为伦理的传统文化 150
第三节 “家—国”同构与共识同构 158
一 春晚中的传统文化形态 159
二 “家—国”:置换性生产 161
三 视听召唤:主体的共同体路途 167
第五章 娱乐修辞:传统文化与意识形态的物化 173
第一节 娱乐神话的修辞机制 173
一 从启蒙神话到娱乐神话 173
二 传统文化的娱乐修辞机制 180
三 欲望化:传统文化的娱乐修辞策略 188
第二节 娱乐神话及其文化合法性 195
一 娱乐修辞的若干呈现 197
二 基于符号秩序与文化资本的论争 200
三 赋魅与施魅:意识形态的深度内嵌 203
第三节 历史的仿象与仿象的文化 207
一 历史剧与传统文化仿象 207
二 文化经典的重拍及多维阐释 210
三 政治与市场的双重变奏 213
第六章 走出神话:实现传统文化媒介化生存 219
第一节 作为“他者”的符号传统 220
一 符号缺席:自由理性下的信息歧视 220
二 符号“跨域”:民间文化的多重意指 224
三 媒介隐喻下的传统文化“去他者化” 228
第二节 多维视野下的传统文化 230
一 社会思潮中的传统文化 231
二 多媒介环境与传统文化 237
第三节 走出神话:传统文化的媒介化生存 242
一 传统文化的现代合法性 243
二 实践性主体建设辨析 247
三 交往:神性文化与世俗文化合流 256
结语 娱乐沉浸中的“孔子” 263
一 从泛娱乐到娱乐沉浸的神话 263
二 传统文化的角色 264
三 走出二元论的陷阱 265
四 娱乐:传统文化的神话吗? 268
参考文献 270
后记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