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一 选题的意义 1
二 前人的研究材料和方法 1
三 本书的研究材料和方法 6
第二章 来母及相关声母音值构拟的检验 9
第一节 有代表性的几家研究概况 9
一 高本汉的研究 9
二 陆志韦的研究 10
三 董同龢的研究 11
四 王力《汉语史稿》《汉语语音史》关于上古声母的观点 11
五 雅洪托夫关于上古汉语来母和二等字关系的论述 12
六 蒲立本的观点 12
七 李方桂上古汉语声母系统 13
八 丁邦新的拟音原则 14
第二节 复辅音学说存在的根本性问题 15
一 高本汉构拟复辅音,不符合音位的系统性原则 15
二 二等和来母的关系需要检验 22
第三章 来母字的统计分析 29
第一节《说文》来母字谐声情况的统计分析 29
一 确定声旁和被谐字读音的原则 29
二《说文》来母字谐声情况的统计分析 35
第二节 《经典释文》来母字音注的统计分析 40
第三节 《广韵》来母字又音的统计分析 55
第四章 来母字及相关声母字周秦两汉音探讨 61
第一节 离声 63
一离 63
二螭 65
三摛 65
四离 66
五醨 74
六謧 75
七缡 76
第二节 离声 77
蘺 77
第三节 丽声 77
一丽 78
二骊 82
三鱺 84
四俪 85
五郦 86
六? 88
七邐 89
八? 90
九? 90
十籭 91
十一洒 93
十二纚 96
十三釃 99
十四晒 100
十五躧 101
十六? 103
第四节 罗声 104
一罗 104
二萝 105
第五节 翏声 105
一翏 105
二醪 106
三豂 106
四熮 107
五鄝 107
六憀 107
七飂 108
八蓼 109
九勠 110
十疁 111
十一戮 112
十二嫪 113
十三樛 113
十四胶 115
十五谬 117
十六缪 118
十七瘳 121
十八漻 123
十九镠 124
二十僇 125
二一? 126
二二嘐 127
二三 鹨雡 128
二四 ?摎 129
二五蟉 132
第六节 声 133
一 133
二灓 134
三? 135
四銮 136
五鸾 136
六欒 137
七臠 138
八? 140
九孌 140
十峦 141
十一挛 141
十二奱 143
十三? 143
十四变 144
十五孿 145
十六蛮 146
十七弯 147
十八矕 148
十九曫 149
第七节 龙声 149
一龙 150
二茏 153
三? 153
四砻 154
五? 155
六聋 155
七笼 156
八? 157
九栊 158
十咙 158
十一? 159
十二泷 160
十三珑 161
十四陇 162
十五垄 162
十六? 163
十七宠 164
十八庞 165
十九龚 166
二十? 166
第八节 尨声 167
一尨 167
二駹 168
三? 169
四浝 170
五厖 171
六牻 172
七哤 173
第九节 虿声 174
一蠆 174
二厉 175
三? 179
四迈 180
第十节 厉声 180
一疠 180
二濿 181
三犡 182
第十一节 万声 182
一万 182
二劢 182
三? 183
四贎 184
五蠇 185
六? 185
第十二节 监声 187
一监 187
二鑑 191
三槛 192
四? 194
五蓝 194
六滥 195
七? 197
八 ?褴 197
九? 198
十揽 198
十一? 199
十二篮 199
十三盐 200
第十三节 柬声 201
一柬 201
二谏 205
三 煉鍊 206
四湅 208
五练 209
六楝 210
第十四节 阑声 210
一阑 210
二兰 213
三谰 214
四澜 215
五灡 215
六 烂爤 216
七籣 217
第五章 复声母问题论争中的理论探讨 218
第一节 应当重视词的异读材料 218
第二节 应当充分认识谐声分析法的局限性 222
第三节 应该探讨文字谐声自身的规律 224
第四节 例外谐声现象应该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27
第五节 分析古文字通假应该考虑字形的因素 229
第六节 分析文字通假应该致力于词音的分析 232
第七节 一字多音 233
第八节 可能存在特殊的语音变化 235
第六章 结语 243
附录一《汉文典》声韵调配合表 245
附录二 对雅洪托夫观点的数据分析表 288
附录三《说文解字》与来母相关的谐声字表 300
参考文献 329
后记 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