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管理概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国泰主编;王树恩,章建新副主编
  • 出 版 社: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530817876
  • 页数:375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一、科技管理的历史发展 1

二、科技管理的对象和内容 7

三、科技管理的性质和特点 10

四、学习科技管理的意义 11

第一章 科技管理活动与科技管理机构 13

一、科技管理活动的一般程序 13

二、科技管理活动的主要方式 15

(一)学术管理方式 15

(二)行政管理方式 16

(三)经济管理方式 17

(四)法规管理方式 19

三、科技管理活动的基本原则 21

(一)系统性原则 21

(二)前馈—反馈原则 22

(三)价值性原则 23

(四)其它原则 24

四、科技管理机构的层次和职能 25

第二章 科学技术概述 31

一、概念分析:科学与技术 31

(一)对科学概念的现代理解 31

(二)技术含义的历史变化 34

二、科学技术的性质与特点 37

(一)自然科学的基本性质 37

(二)自然科学的特点 39

(三)技术的本质与存在形态 42

(四)技术的基本特征 44

(五)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46

三、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48

(一)科学的体系结构 48

(二)技术的分类与体系结构 53

(三)科学技术体系的发展趋势 57

第三章 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 59

一、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与趋势 59

(一)古代科学技术 59

(二)近代科学技术 60

(三)现代科学技术 62

(四)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 63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64

(一)科学技术的认识功能 65

(二)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68

(三)科学技术的变革社会功能 71

三、社会环境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73

(一)社会需要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73

(二)经济形式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73

(三)物质生产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 77

(四)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79

(五)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80

(六)社会总体科学能力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81

四、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82

(一)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客观的历史趋势 82

(二)新技术革命加速了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进程 83

(三)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 85

第四章 科技体制改革 87

一、科技体制的概念 87

二、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回顾 89

三、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91

四、增强企业在技术开发和科技产业化中的主体地位 94

(一)企业是技术开发和科技产业化的主体 95

(二)我国企业在技术开发和科技产业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96

(三)增强企业在技术开发和科技产业化中主体地位的对策 98

第五章 科技信息研究与科技发展预测 102

一、科技信息及其基本特点 102

(一)信息的基本含义 102

(二)科技信息及其基本特点 104

二、科技信息机构与科技信息网络 104

(一)我国的科技信息业务职能机构及科技信息网络 105

(二)我国的科技信息工作管理职能机构 106

(三)我国科技信息机构的改革与调整 107

三、科技信息研究的类型与作用 108

(一)科技信息研究的基本类型 108

(二)科技信息研究的重要作用 110

四、科技预测的类型与程序 111

(一)科技预测的基本类型 112

(二)科技预测的一般程序 113

五、科技预测的的方法和作用 115

(一)科技预测的常用方法 115

(二)科技预测的重要作用 119

第六章 科技计划的特征与制度 122

一、科技计划的内容与特征 122

(一)科技计划的主要内容 122

(二)科技计划的基本特征 124

二、科技计划制定的依据、原则和程序 125

(一)科技计划制定的主要依据 125

(二)科技计划制定的基本原则 126

(三)科技计划制定的一般程序 128

三、我国的科技计划体系 131

第七章 科技计划的类型与实施 133

一、面向经济主战场的科技计划 133

(一)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攻关)计划 133

(二)星火计划 134

(三)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 136

二、促进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科技计划 137

(一)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137

(二)火炬计划 138

三、加强基础性研究的科技计划 140

第八章 科技人才的管理 141

一、科技人才的主观素养 141

(一)合理的知识结构素养 141

(二)良好的智能结构素养 143

(三)优良的思想品德素养 144

(四)必要的经济分析素养 146

二、科技人才的正确选拔 147

(一)选拔科技人才必须克服各种偏见 147

(二)选拔科技人才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 149

三、科技人才的合理使用 150

(一)识人善任是合理使用科技人才的前提 151

(二)合理使用科技人才的基本原则 151

(三)合理使用科技人才是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 153

四、科技人才的晋升与奖励 154

(一)建立必要的晋升与奖励制度 154

(二)对科技人才晋升与奖励的意义 155

(三)对科技人才晋升与奖励的原则 157

第九章 科技经费、税收和设备的类型与管理 159

一、科技经费的类型与管理 159

(一)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经费及其管理 160

(二)科学事业费及其管理 161

(三)国家科学基金及其管理 163

(四)科研贷款 165

二、科研税收的类型与管理 166

(一)增值税 167

(二)企业所得税 172

(三)个人所得税 177

三、科技设备的类型和管理 182

(一)大型精密仪器管理的原则 182

(二)大型精密仪器的使用与修理 183

(三)建立测试中心 184

第十章 科技成果的鉴定与奖励 187

一、科技成果的类型和特点 187

(一)科技成果的基本类型 187

(二)科技成果的主要特点 188

二、科技成果的鉴定 188

(一)科技成果鉴定的方针与要求 189

(二)科技成果鉴定的范围 189

(三)科技成果鉴定的形式 190

(四)科技成果鉴定的程序 191

(五)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194

三、科技成果的奖励 194

(一)实施科技成果奖励的基本方针 195

(二)我国科技成果奖励的类型和制度 195

第十一章 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分析 206

一、科技成果的宏观经济效益分析 206

(一)科技成果宏观经济效益概述 206

(二)科技成果宏观经济效益的定量分析 208

二、科技成果的微观经济效益分析 210

(一)科技成果微观经济效益的概述 210

(二)科技成果微观经济效益的定量分析 212

(三)正确处理科技成果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的关系 214

三、科技成果的潜在经济效益分析 215

(一)科技成果潜在经济效益的概述 216

(二)科技成果潜在经济效益的转化机制 217

(三)加速实现科技成果潜在经济效益向现实转化的条件 218

四、科技成果的商品属性 219

(一)科技成果具有商品属性 219

(二)科技商品的特点 220

(三)科技成果的商品化 221

第十二章 技术市场与技术合同 224

一、我国技术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224

(一)我国技术市场的发展概况 224

(二)我国技术市场的特点和形式 227

(三)技术市场的管理制度 228

二、技术合同与技术合同法 231

(一)技术合同的概念与特征 232

(二)技术合同的基本类型 233

(三)技术合同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237

(四)技术合同的订立、履行和解除 239

(五)技术合同的无效 241

第十三章 知识产权与专利制度 244

一、知识产权的特征与保护 244

(一)知识产权的特征 244

(二)知识产杈法的概念 245

(三)知识产杈的国际保护 246

二、专利制度与专利法的概述 248

(一)专利与专利制度的概述 249

(二)专利法的主体与客体 249

三、专利的申请与审批 250

(一)专利的申请 256

(二)专利的审批 256

(三)授予专利权的条件和原则 258

四、专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 260

(一)专利权人的权利 262

(二)专利权人的义务 262

(三)专利实施的强制许可 264

(四)专利权的期限和终止 265

五、专利权的法律保护 265

(一)侵犯专利权的行为 266

(二)专利权的法律保护 266

(三)对侵犯专利权行为的诉讼时效 266

六、专利代理 270

(一)专利代理机构 270

(二)专利代理人 270

(三)专利代理机构的任务 271

第十四章 乡镇科技管理 272

一、乡镇经济与技术进步 272

二、乡镇社会化科技服务机构及其运行机制的改革 276

(一)乡镇社会化科技服务机构的建立是乡镇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76

(二)乡镇社会化科技服务机构的主要模式 278

(三)乡镇社会化科技服务机构运行机制的改革 281

三、“燎原”计划与乡镇科技人才的开发及管理 282

四、“丰收”计划与农牧渔业技术的开发及推广 287

第十五章 民办科技机构及其管理 292

一、民办科技机构发展的政策环境 292

二、民办科技机构的性质和特征 296

三、民办科技机构的申办和管理 300

四、民办科技机构的重要作用 303

第十六章 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与技术贸易 306

一、国际科技合作 306

(一)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 306

(二)国际科技合作的领域与方式 308

(三)国际科技合作的法律形式及法律适用 309

(四)我国对外科技合作的方针及展望 310

二、国际技术贸易 311

(一)国际贸易及其特点 311

(二)国际贸易的内容和形式 312

(三)国际贸易合同及主要条款 313

(四)国际贸易合同的签订和履行 316

三、我国的技术引进与技术出口 317

(一)我国的技术引进及其主要途径 317

(二)利用法律形式抵制不合理的限制性商业惯例 318

(三)技术引进中的可行性研究及若干管理问题 320

(四)我国的技术出口及其发展战略 322

第十七章 现代科技管理理论模型选介 325

一、PATTERN模型 325

二、DARE模型 330

三、PPBS模型 336

四、ESM模型 338

五、QUEST模型 342

第十八章 国外科学技术管理概况 348

一、美国科技管理概况 348

(一)美国科技管理体制 348

(二)美国科研机构 350

(三)美国科技管理体制的特点 355

二、日本科技管理概况 357

(一)日本科技管理体制 357

(二)日本科研机构 358

(三)日本科技管理体制的特点 363

三、德国科技管理概况 364

(一)德国科技管理体制 364

(二)德国科研机构 367

(三)德国科技管理的转点 372

主要参考文献 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