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一)国外研究现状 3
(二)国内研究现状 6
三 论证思路和基本构架 11
四 本研究核心概念界定 13
(一)政治参与 13
(二)农民工 17
(三)农民工政治参与 20
五 研究方法及不足之处 20
(一)研究方法 20
(二)不足之处 21
第一章 中国农民工的基本状况分析 22
一 农民工的历史发展及其特征 22
(一)中国历史上的农民工流动 22
(二)转型期中国农民工的总体特征及发展趋势 26
二 中国农民工的社会功能与处境 29
(一)社会功能 30
(二)社会处境 32
三 农民工政治参与的意义和价值 36
(一)公平正义:农民工政治参与的价值导向 37
(二)和谐稳定: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生态功能 38
(三)权利保障:农民工政治参与的本质体现 40
(四)政治发展: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制度追求 42
(五)素质提升: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美好愿景 43
(六)政策合法性:农民政治参与的民主内核 45
(七)城乡统筹: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现实关怀 48
第二章 从边缘化到“弱者的武器”:中国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现实考察 50
一 中国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制度环境 50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1
(二)协商民主制度 53
(三)公共听证制度 56
(四)信访制度 58
(五)基层自治制度 61
二 中国农民工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 65
(一)选举 66
(二)投票 67
(三)会议沟通 68
(四)媒体投诉 68
(五)诉讼 69
(六)组织参与 69
(七)政治接触 70
(八)非制度化参与 71
三 中国农民工政治参与的主要特征 72
(一)农民工政治认知 74
(二)农民工政治参与态度 76
(三)农民工政治参与行为 80
四 网络环境下农民工政治参与新动向——以农民工“创意讨薪”为例 92
(一)“创意讨薪”: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底层方式 93
(二)作为弱者的武器:农民工底层政治参与的生成逻辑 96
第三章 从行为偏好到制度约束:中国农民工政治参与的阻碍因素分析 101
一 户籍制度及政治参与制度不完善 102
(一)户籍制度的影响 102
(二)农民工政治参与制度不完善 103
二 教育培训滞后 105
(一)政府对农民工职业培训保障机制不完善 106
(二)农民工教育培训内容和方式滞后 107
(三)农民工自身受经济水平、主观意向等因素导致的障碍 107
三 文化排斥 109
(一)“外地人”标签与文化排斥 109
(二)传统行政文化限制 110
四 政府失位 111
(一)地方政府体制性迟钝 111
(二)地方政府利益协调动力不足 112
(三)地方政府的垄断型思维 113
五 农民工利益代表机制缺失 114
(一)农民工利益代表机制不足 114
(二)农民工组织化程度不足 116
六 政治参与成本及信息不对称 118
(一)政治参与成本的功利性考量 118
(二)政治参与相关信息不对称 119
第四章 从制度完善到赋权保障:促进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现实路径 121
一 政府应确立公民本位的价值导向 123
(一)确立公民权利为核心的价值导向 123
(二)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农民工工作始终 124
二 完善农民工社会融入制度 125
(一)推动户籍制度改革 125
(二)建立城乡平等的劳动就业平台 126
(三)设立农民工专业管理机构 127
(四)营造平等、和谐和宽容的文化 127
(五)完善政府公共服务 128
三 健全农民工政治参与制度 128
(一)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29
(二)完善政治协商制度 130
(三)健全农民工社区政治参与的保障制度 131
(四)构建行政协商制度 132
四 培育农民工政治参与的民间组织 133
(一)培育农民工社会组织 134
(二)健全和完善社团组织管理体制 135
五 强化农民工教育培训制度 136
(一)加强农民工的素质教育是提高其政治参与质量的重要步骤 136
(二)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 137
(三)提高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农民工教育培训服务的质量 140
六 构建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 152
(一)加快党务政务公开的法制化建设步伐 153
(二)建立多样化的信息沟通渠道 154
七 构建农民工非制度政治参与的预防化解机制 155
(一)构建科学的预警机制 155
(二)构建新型的社会整合机制 156
(三)构建完备的依法处置机制 157
结语 159
附录 163
附录一 农民工政治参与问卷统计表 163
附录二 返乡农民工政治参与问卷统计表 171
附录三 农民工政治参与状况个案访谈提纲 178
参考文献 180
后记 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