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南岭走廊民族认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二、南岭走廊民族认同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主要观点 5
三、民族认同等基本概念概述 8
四、南岭走廊民族认同研究的取向 21
五、全书的叙述结构 23
第一章 南岭走廊概述 24
第一节 关于“南岭走廊” 24
一、南岭走廊的自然地理概况 24
二、南岭走廊的生存生态环境 26
三、南岭走廊的人文地理概况 28
四、南岭走廊的交通交往环境 30
第二节 南岭走廊研究综述 31
一、南岭走廊的范围及其研究成果 31
二、南岭走廊研究的前期材料 33
第二章 南岭走廊的民族、族群 34
第一节 南岭走廊民族和族群概述 34
一、南岭走廊民族概述 34
二、南岭走廊族群概述 36
第二节 南岭走廊民族、族群的分布及其特征 37
一、南岭走廊民族、族群的分布 37
二、南岭走廊民族、族群分布的基本特征 51
第三节 南岭走廊的民族、族群关系 52
一、南岭走廊的民族关系 53
二、南岭走廊的族群关系 57
三、南岭走廊民族、族群关系的特征 59
第三章 南岭走廊的民族认同:历史与现状 61
第一节 影响南岭走廊民族认同的因素 61
一、影响民族认同的政治历史因素 61
二、影响民族认同的族群迁徙互动因素 66
三、影响民族认同的经济、文化因素 68
第二节 南岭走廊民族认同的历史进程 72
一、先秦时期南岭走廊的民族认同 72
二、秦汉至唐宋时期南岭走廊的民族认同 74
三、元、明、清时期南岭走廊的民族认同 87
第三节 南岭走廊民族认同现状 99
一、南岭走廊汉族认同现状 100
二、南岭走廊壮族认同现状 102
三、南岭走廊瑶族认同现状 106
四、南岭走廊各民族相互认同的现状 107
五、南岭走廊民族认同的基本特征 120
第四节 南岭走廊民族认同进程中的结构变迁 123
一、先秦时期南岭走廊民族结构的变迁 123
二、汉唐时期南岭走廊民族结构的变迁 124
三、明清时期南岭走廊民族结构的变迁 126
四、当代南岭走廊民族结构的变迁 130
五、南岭走廊民族结构变迁的路径 132
第四章 南岭走廊民族认同的建构 135
第一节 南岭走廊的生存生态环境建构民族认同 135
一、自然生态环境建构民族认同 135
二、生产生活环境建构民族认同 138
第二节 南岭走廊民族认同的政府建构 147
一、国家政治制度建构的民族认同 148
二、国家经济制度建构的民族认同 161
三、国家文化教育制度建构的民族认同 165
四、个案分析:历代政府建构瑶族对汉文化的认同 170
第三节 南岭走廊民族认同的自我建构 174
一、汉民族及其族群认同的自我建构 175
二、壮民族认同的自我建构 182
三、瑶族认同的自我建构 187
四、个案分析:瑶族招郎仪式中族群文化认同的建构 196
第四节 南岭走廊民族认同的“他者”建构 203
一、“他者”建构的汉族群认同 203
二、“他者”建构的壮族群认同 208
三、“他者”建构的瑶族群认同 209
第五节 南岭走廊各族群族际认同的相互建构 214
一、资源利用促成族际认同的建构 214
二、文化互动促成族际认同的建构 224
三、经济交往促成族际认同的建构 227
四、婚姻互动促成族际认同的建构 230
第五章 南岭走廊民族认同的基本模式 235
第一节 南岭走廊民族族内认同的基本模式 235
一、族内认同建构的原生论模式 235
二、族内认同建构的工具论模式 244
三、制度建构族内认同模式 248
第二节 南岭走廊民族认同的发展趋势 252
一、维持民族认同的原生性因素日趋衰减 252
二、维持民族认同的工具性因素日益增强 263
三、各民族相互认同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269
参考文献 272
后记 279
附录 281
附录1 南岭走廊地形图(一) 281
附录2 南岭走廊地形图(二) 282
附录3 金秀瑶族五个族群分布图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