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方炎明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03880568
  • 页数:366 页
图书介绍:本教育系参考国外发育生物学相关专著、教材及论文,结合编者的教学实践编写而成的。全书共分11篇,较为全面的介绍了植物发育概论、胚胎发生、苗芽发育、叶片发育、根的发育、维管发育、光形态建成和向性生长、开花控制、花的发育、配子体发育和受精、种子与果实发育。本书在介绍相关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也尽可能的介绍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绪论 1

0.1植物与植物界 1

0.2植物在自然、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3

0.3植物学的研究内容与使命 4

0.4学习与研究植物学的方法 6

第1章 植物个体发育的基础:细胞与组织 8

1.1植物细胞 8

1.1.1细胞化学基础 9

1.1.2细胞学简史与细胞学理论 12

1.1.3植物细胞结构 14

1.2植物细胞的增殖 29

1.2.1无丝分裂 29

1.2.2有丝分裂 29

1.2.2减数分裂 32

1.3植物组织 34

1.3.1植物细胞的分化 34

1.3.2植物组织 36

第2章 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 49

2.1种子的结构与幼苗的形成 49

2.1.1种子的结构与发育 49

2.1.2幼苗的类型 52

2.2植物的根 53

2.2.1根的功能 53

2.2.2根的类型和根系 54

2.2.3根的发育 55

2.2.4根的初生生长 56

2.2.5侧根 61

2.2.6根的次生生长 62

2.2.7根瘤和菌根 64

2.3茎 66

2.3.1茎的功能 66

2.3.2茎的形态特征 66

2.3.3芽的类型与分枝 67

2.3.4茎的分化 71

2.3.5茎的初生生长 71

2.3.6茎的次生生长 75

2.3.7单子叶植物的茎 80

2.4叶 82

2.4.1叶的功能 82

2.4.2叶的组成 83

2.4.3叶的发育 85

2.4.4叶的解剖构造 86

2.4.5叶的生态类型 90

2.4.6落叶 92

2.5营养器官间的联系 93

2.5.1根与茎的联系 93

2.5.2茎与叶的联系 94

2.6营养器官的变态 94

2.6.1根的变态 94

2.6.2茎的变态 96

2.6.3叶的变态 97

2.7植物结构型 99

2.7.1植物构筑模式的概念与结构模式判别依据 99

2.7.2 23种结构模式及其特征 100

第3章 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 102

3.1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 104

3.1.1被子植物的花 104

3.1.2花芽分化 114

3.1.3雄蕊的发育与构造 116

3.1.4雌蕊的发育与构造 120

3.1.5开花与传粉 125

3.1.6受精 130

3.1.7种子和果实 134

3.2裸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 142

3.2.1小孢子叶球的发生和雄配子体的形成 143

3.2.2大孢子叶球的发生和雌配子体的形成 145

3.2.3传粉与受精 146

3.2.4胚与胚乳的发育和种子的形成 147

第4章 植物的结构与功能 150

4.1植物生长与形态建成 151

4.1.1生长、分化和发育的概念 151

4.1.2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152

4.1.3植物的营养生长 156

4.1.4植物的生殖生长 159

4.1.5植物组织培养和植物体形态建成 163

4.1.6植物的运动 166

4.2根茎结构与水分和物质的吸收及运输 173

4.2.1根系结构与水分吸收 173

4.2.2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 176

4.2.3根系结构与矿物质吸收 178

4.2.4木质部与矿物质运输 179

4.3韧皮部与有机物运输 180

4.3.1根茎叶韧皮部输导系统 180

4.3.2有机物运输的途径和形式 181

4.3.3韧皮部装载 181

4.3.4韧皮部卸出 182

4.3.5韧皮部运输有机物的机理 183

4.4植物与环境 185

4.4.2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植物的适应 188

4.4.3温度对植物形态结构的影响及植物适应 189

第5章 植物系统分类基础 192

5.1植物分类学发展简史 193

5.1.1分类学思想的萌芽 194

5.1.2本草学时期 194

5.1.3近代植物分类学 195

5.1.4现代植物分类学 197

5.2物种概念 198

5.2.1模式与居群 198

5.2.2物种的一般概念 199

5.2.3两种哲学观点 201

5.3植物命名与分类检索表 201

5.4现代植物分类学若干学派 205

5.4.1概念 205

5.4.2表征学派 205

5.4.3系统发育分类学派 206

5.4.4分支学派 207

5.5现代植物分类的主要方法 208

5.5.1植物形态学分类法 209

5.5.2植物解剖学分类法 210

5.5.3细胞学分类法 210

5.5.4孢粉学分类法 211

5.5.5植物化学分类学分类法 212

5.5.6植物分子生物学分类法 212

5.5.7数学分类法 213

5.6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介绍 213

5.6.1恩格勒系统 214

5.6.2哈钦松系统 214

5.6.3塔赫他间系统 215

5.6.4克朗奎斯特系统 215

5.6.5 APG系统 221

第6章 孢子植物 225

6.1孢子植物的概念及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225

6.2藻类植物 227

6.2.1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主要类群特征 227

6.2.2蓝藻门 228

6.2.3绿藻门 229

6.2.4裸藻门 232

6.2.5褐藻门 233

6.3菌类植物和菌物 235

6.3.1细菌门 235

6.3.2黏菌门 238

6.3.3卵菌门 239

6.3.4真菌门 239

6.4地衣门 247

6.4.1地衣门的主要特征 247

6.4.2地衣门的形态和构造 247

6.4.5地衣门在自然界的作用及其经济价值 249

6.5低等植物小结 249

6.6苔藓植物门 250

6.6.1苔藓植物门的主要特征 250

6.6.2苔藓植物门的分类和代表植物 251

6.6.3苔藓植物小结 255

6.7蕨类植物门 257

6.7.1蕨类植物门的主要特征 257

6.7.2蕨类植物门的分类和代表植物 258

6.7.3蕨类植物门小结 269

第7章 种子植物 272

7.1种子植物分类 272

7.2裸子植物 273

苏铁纲 274

7.2.1苏铁科 274

银杏纲 274

7.2.2银杏科 274

松柏纲 275

7.2.3松科 275

7.2.4杉科 279

7.2.5柏科 281

7.2.6南洋杉科 282

7.2.7红豆杉科 282

买麻藤纲 283

7.2.8买麻藤科 283

7.2.9麻黄科 284

7.3双子叶植物 285

木兰亚纲 285

7.3.1木兰科 285

7.3.2樟科 286

7.3.3睡莲科 286

7.3.4毛茛科 287

7.3.5罂粟科 287

金缕梅亚纲 288

7.3.6金缕梅科 288

7.3.7杜仲科 289

7.3.8榆科 289

7.3.9胡桃科 290

7.3.10壳斗科 290

7.3.11桦木科 291

石竹亚纲 292

7.3.12藜科 292

7.3.13石竹科 292

7.3.14蓼科 293

五桠果亚纲 294

7.3.15 山茶科 294

7.3.16锦葵科 294

7.3.17堇菜科 295

7.3.18杨柳科 295

7.3.19十字花科 296

7.3.20杜鹃花科 296

7.3.21报春花科 297

蔷薇亚纲 297

7.3.22蔷薇科 298

7.3.23豆科 299

7.3.24卫矛科 300

7.3.25鼠李科 301

7.3.26葡萄科 301

7.3.27槭树科 302

7.3.28五加科 302

7.3.29伞形科 303

菊亚纲 303

7.3.30紫草科 303

7.3.31唇形科 304

7.3.32木犀科 305

7.3.33玄参科 306

7.3.34桔梗科 306

7.3.35茜草科 307

7.3.36菊科 308

7.4单子叶植物 309

泽泻亚纲 309

7.4.1泽泻科 310

棕榈亚纲 310

7.4.2棕榈科 310

7.4.3天南星科 311

鸭跖草亚纲 312

7.4.4莎草科 312

7.4.5禾本科 313

百合亚纲 314

7.4.6百合科 314

7.4.7兰科 316

第8章 植物的进化和系统发育 318

8.1地质年代与植物进化简史 318

8.2植物系统发育和进化研究的历史与进展 319

8.2.1生命的起源与原核藻类的产生 321

8.2.2真核藻类的起源与演化 321

8.2.3裸蕨植物的产生和蕨类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321

8.2.4苔藓植物的产生 323

8.2.5原裸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324

8.2.6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327

8.2.7植物类群演化的趋势 334

8.2.8植物系统学研究动态与分子系统学 336

参考文献 343

附录1名词解释 346

附录2部分形态术语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