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引言 1
天问原文及正简 30
第一编 天文部份 47
(一)邃古之初 47
(二)冯翼惟象 48
(三)明闇及三合 53
(四)圜则九重 56
(五)斡维、天极、八柱 61
(六)九天之际及隅隈 72
(七)天何所沓及十二辰 77
(八)日所出入及其行程 84
(九)月之盈亏与月兔 92
(十)女岐与九子母 103
(十一)天门 108
第二编 地理部份 113
(一)洪渊与地柱 113
(二)应龙与大瀛海 120
(三)共工头触不周山 124
(四)九州位置及归墟 136
(五)大地东南西北之修衍 140
(六)崑仑的悬圃与层城 144
(七)崑仑层城的四门 151
(八)烛龙与若华 154
(九)冬暖夏寒之地、石林、能言兽 157
(十)九头虺 160
(十一)黑水、三危及不死国 168
第三编 神话部份 174
(一)旧约创世纪 174
(二)后羿射日神话 191
(三)印度诸天搅海故事 224
附录 传说的不死药对中国历史社会之影响 231
第四编 历史部份 258
(一)夏代 258
(1)舜的故事与印度史诗 258
(2)鲧禹治水的传说 295
(3)大禹以后的夏史 355
(二)商代 393
(1)殷先 393
(2)成汤与伊尹 400
(3)汤以后的帝王 407
帝乙 407
纣 409
(三)周代 411
(1)周先 411
(2)周代的史迹 417
文王 417
武王 419
昭王 425
穆王 426
幽王 428
春秋之齐 431
春秋之晋 432
春秋之吴 435
春秋之楚 436
第五编 乱辞部份 438
(一)中央共牧及蜂蛾 438
(二)回水及采薇 442
(三)薄暮雷电及厥严不奉 446
(四)兄弟与噬犬 448
(五)简狄与玄鸟卵 450
(六)彭铿之寿与斟雉 451
(七)迁藏与惑妇 452
(八)姜太公之际遇 453
(九)武王载尸伐纣 456
(十)荆勋作师 457
(十一)告堵敖以不长 458
(十二)伏土穴望楚王改过 460
代跋 由整理天问而引起屈赋研究的兴趣谈 476
附录 476
(一)天问整理之初步 476
(二)苏雪林先生天问研究评介&杨希枚 497
(三)古籍编撰的神秘性&杨希枚 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