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旅行顺序及日程(补译) 1
原译: 6
第一章 关于苗族之文献 6
中国书籍 6
日本书籍 10
欧美书籍 10
第二章 苗族之名称区别及其地理的分布与神话 18
A 名称 18
B 苗之名称 19
C 苗族之区别 20
D 纯苗 35
E 地理的分布 36
F 苗族之神话 37
第三章 苗族之体质 41
绪言 41
A 身体观察 43
皮肤之色 43
虹膜之色 47
头发 47
须髯 47
体毛 47
眉毛 47
发际 47
颜形 48
眼形 50
鼻形 52
口及唇 52
耳形 52
齿 53
筋肉及脂肪 53
姿势及体形 53
上肢屈曲之度 53
下肢密接之度 54
爪 55
第二指与第四指之比较 55
指之粗度 55
指纹 56
第一趾与第二趾之比较 56
足部 57
B 身体测定 60
a 头部及颜面部 60
头之最长度 60
头之宽度 61
最长宽头指示数 63
颜高(其一) 66
颜高(其二) 68
颜宽 69
颜面指示数(其一) 70
颜面指示数(其二) 70
鼻长 71
鼻宽 72
鼻指示数 73
内眥 73
外眥 74
内眥与外眥之差 75
口宽 76
耳之最长度 77
b 体部 78
身长 78
女子之身长 83
指极 84
身长与指极之比例 85
耳高 85
颐高 86
肩高 87
肘高 88
中指之高 88
上肢 89
上膊之长 90
前膊之长 91
脐高 92
臀围 93
上肢与下肢之比例 94
膝盖高 94
坐高 94
胴长 95
胴长与身长之比例 96
胴长与肩宽之比例 96
肩宽 97
胸围 97
手长 98
手宽 99
足长 100
足宽 101
上膊围 102
腿围 103
腓肠部围 103
骨盘宽 104
骨盘高 104
骨盘外直径 104
按说 104
参考书 105
第四章 苗族之语言 107
A 苗族语 107
贵州省安顺“花苗”单语 110
贵州省青岩“花苗”单语 119
云南省弥勒附近龙甸“花苗”单语 127
云南省武定附近“花苗”单语 128
贵州省青岩附近“青苗”单语 129
贵州省青岩附近“白苗”单语 130
贵州省郎岱附近“黑苗”单语 130
贵州省施平附近“黑苗”单语 131
贵州省“定番”附近“打铁苗”单语 132
各苗数词之比较 133
Hosie氏之苗语 133
武定“花苗”之数词 134
弥勒“花苗”之数词 134
法领东京之苗语 135
B“狆家”语 135
Vail氏之“狆家”语 135
贵州省“定番”附近“狆家”单语 136
贵州省毛公驿附近“狆家”单语 137
云南省弥勒附近“狆家”单语 138
安顺志中之“苗”·“狆”语比较表 139
附言 143
参考书 143
第五章 苗族之土俗及土司 146
文献史上所载之苗蛮 146
结发之风 169
项圈 170
耳环 170
头巾 171
衣服 171
衣服之原料蜡缬及刺绣 172
食物 173
居住 173
农业 174
宗教 174
制度 174
娱乐 174
婚姻 174
文化程度 175
性格 175
参考书 175
第六章 苗族之花纹 177
参考书 187
第七章 苗族之笙 189
参考书 196
附言 197
第八章 铜鼓 200
铜鼓研究之历史 200
文献史上所载之铜鼓 206
铜鼓之形状 213
表面之花纹 213
胴部之花纹 215
把手 218
化学的成分 219
音乐上之价值 220
按说 221
参考书 222
第九章 结论 225
学者对于苗族之意见 225
体质 228
言语 233
心理状态 251
土俗 251
文献史上之“苗” 252
文化程度 253
三苗南下 254
参考书 254
追记 257
其一 257
其二 260
其三 260
图版说明 262
第一图 262
A 苗族土俗品 262
B “黑苗”女子 263
第二图 264
A “黑苗”男子 264
B “黑苗”男子 264
第三图 265
A “白苗”男子吹笙 265
B “白苗”男子 265
第四图 266
A “白苗”女子(背侧两面) 266
B 同(正面) 266
第五图 267
A “白苗”女子纺丝 267
B “白苗”女子织布 267
第六图 268
A “青苗”男子 268
B “青苗”女子 269
第七图 270
A “青苗”女子(正面) 270
B 同(背侧两面) 270
第八图 271
A “青苗”男子(正面) 271
B 同(侧面) 271
第九图 272
A “青苗”男子 272
B “青苗”男女 272
第一○图 273
A “青苗”男子(旁为谷仓) 273
B “青苗”村落 273
第一一图 274
A “青苗”女子 274
B 同 274
第一二图 275
A “打铁苗”吹笙 275
B “打铁苗”舞踊 276
第一三图 276
A “打铁苗”男子 276
B 同 277
第一四图 277
A “打铁苗”男子 277
B “打铁苗”小儿 278
第一五图 278
A “打铁苗”小儿 278
B “打铁苗”少女 279
第一六图 279
A “打铁苗”女子 279
B 同 280
第一七图 281
A “打铁苗”女子(背侧两面) 281
B 同(正面) 281
第一八图 282
A “打铁苗”女子(正面) 282
B 同(侧面) 282
第一九图 283
A “打铁苗”女子(正面) 283
B 同(侧面) 283
第二○图 284
A “打铁苗”少女 284
B “打铁苗”女子 285
第二一图 285
A “花苗”少女(正面) 285
B 同(侧面) 286
第二二图 286
A “花苗”女子(正面) 286
B 同(侧面) 287
第二三图 288
A “花苗”女子(正面) 288
B 同(侧面) 288
第二四图 289
A “花苗”男子 289
B 同 289
第二五图 290
A “花苗”男子(正面) 290
B 同(背侧两面) 291
第二六图 292
A “花苗”男子 292
B 同 292
第二七图 293
A “花苗”男子 293
B 同 293
第二八图 294
A “花苗”女子 294
B “花苗”女子梳发 295
第二九图 295
A “花苗”小儿 295
B “花苗”房屋 296
第三○图 296
A “花苗”少年吹笙 296
B “花苗”小儿吹笛 297
第三一图 297
A “花苗”女子 297
B “花苗”女子缝衣 298
第三二图 298
A “花苗”女子盛装(正面) 298
B 同(背面) 299
第三三图 300
A “花苗”女子 300
B “花苗”少女 300
第三四图 301
A “花苗”男子 301
B 同 301
第三五图 302
A “花苗”男女 302
B “花苗”家族 302
第三六图 303
A “花苗”房屋 303
B “花苗”村落 303
第三七图 304
A “花苗”女子 304
B 同 304
第三八图 305
A “花苗”男子 305
B “狆家”女子 305
第三九图 306
A “狆家”女子(正面) 306
B 同(侧面) 306
第四○图 307
A “狆家”女子(正面) 307
B 同(背面) 307
第四一图 308
A “狆家”女子(正面) 308
B 同(背侧两面) 309
第四二图 309
A “狆家”男子 309
B 同 310
第四三图 310
A “狆家”女子 310
B “狆家”男子 311
第四四图 311
A “狆家”男女 311
B “狆家”女子 312
第四五图 313
A 铜鼓(表面) 313
B 同(侧面) 313
补遗:图版说明 315
(一)鸟居龙藏肖像及其他 315
第一图 鸟居龙藏博士肖像 315
第二图 东京地学协会委托书 316
第三图 鸟居龙藏使用的护照 316
第四图 (1975—1976年)朝日新闻社出版的《鸟居龙藏全集》12卷 317
(二)鸟居龙藏贵州调查拍摄图片 317
第一图 改装前的鸟居龙藏和翻译王氏等在沅江畔留影 317
第二图 贵州、湖南两省的物资集散地洪江司 318
第三图 改装后的鸟居龙藏及其一行 318
第四图 鸟居龙藏坐的山轿 319
第五图 贵州平溪驿道及牌坊 319
第六图 贵州省?阳河畔的梯田 320
第七图 贵州省镇远城祝圣桥 320
第八图 祝圣桥上的阁楼 321
第九图 贵州省青岩苗族男青年的体形特征 321
第一○图 贵州省青岩苗族妇女和儿童 322
第一一图 贵州省青岩苗族芦笙手 322
第一二图 贵州省惠水苗族少女 323
第一三图 贵州省安顺苗族妇女 323
第一四图 贵州省安顺附近的苗族和屯堡人的村落、田园 324
第一五图 贵州省安顺苗族背小孩的妇女,背扇为铜鼓涡旋纹饰 324
第一六图 贵州省黄果树瀑布 325
第一七图 居住在红岩山麓的苗族老人 325
第一八图 贵州省郎岱附近的“黎民人”妇女 326
第一九图 贵州省郎岱布依族男子 326
(三)鸟居龙藏贵州调查采集的实物图片 326
第一图 K4312“青苗”使用的芦笙 327
第二图 K4350“打铁苗”妇女使用的胸背饰物 327
第三图 K4351玉首饰 327
第四图 K4365“花苗”妇女使用的木梳(一) 328
第五图 K4366“花苗”妇女使用的木梳(二) 328
第六图 K4380“青苗”使用的竹笛 328
第七图 K4427“花苗”妇女使用的胸饰物 329
第八图 K4430“青苗”妇女使用的头帕 329
第九图 K4431“花苗”穿的布鞋 330
第一○图 K4438苗族使用的脚套 330
第一一图 K4439“花苗”妇女的裙子 330
第一二图 K4449苗族男上衣 331
第一三图 K4451“青苗”妇女穿的上衣 331
第一四图 K4529衣服纽扣 331
(四)日本建筑学家伊东忠太的绘画图件等 332
第一图 黄平州飞云洞附近的“黑苗”女子 332
第二图 平越州谷子铺的儿童 332
第三图 贵阳武备学堂的雇员刘氏 333
第四图 贵阳武备学堂的日本教习 333
第五图 安平县附近“凤头苗”女子 334
第六图 都田、白沙一带的“狆家苗”妇女 334
第七图 汉口至贵阳高低图 335
第八图 贵阳至云南高低图 335
第九图 晃州至黄平州地图 336
第一○图 贵阳府至郎岱厅地图 336
第一一图 郎岱厅至“平彝”县地图 337
第一二图 青溪县城 337
第一三图 镇远风水塔 338
第一四图 杨老驿石桥 338
第一五图 贵阳府扶风寺大雄宝殿前的石栏 339
第一六图 安顺府圆通寺梵钟与佛像手势图 339
第一七图 贵州与云南交界胜境关牌楼建筑局部图 340
第一八图 贵州麻乡约领条 340
第一九图 湖南至贵州驿道上的山轿 341
第二○图 与镇宁州知州笔谈手稿 341
附录一:从人类学上看中国西南〔节译〕&〔日〕鸟居龙藏著 342
凡例 342
第一章 345
旅行目的及路径 345
舜和苗族 346
装扮僧人旅行 347
第八章 348
在贵州省初会苗族 349
贵州省的风俗习惯 350
苗族与汉族 352
第九章 353
清溪县 353
镇远府的苗族 354
镇远府市街 355
第十章 358
追忆汉、苗冲突的遗迹 358
第十一章 359
山路状况 359
苗族老妇 360
施平城 360
第十二章 361
深入苗族山区 361
第十三章 363
苗族村落 363
新黄平城 364
第十四章 365
重安“黑苗”风俗 365
第十五章 367
地理与苗族生活状态 367
第十六章 369
“花苗”风俗 369
第十七章 371
贵阳府与“狆家苗” 371
第十八章 372
“白苗”、“青苗”与“打铁苗” 372
第十九章 375
“八番”苗族调查 375
第二十章 376
明代移民“凤头鸡” 376
第二十一章 379
安顺府区位与“青苗”及其传说 379
第二十二章 380
安顺“花苗”的形象与乐器 380
第二十三章 383
“花苗”风俗 383
第二十四章 385
探究红岩山道上的“狆家苗” 385
第二十五章 386
红岩山古文字与“猡猓”的关系 386
第二十六章 388
诸苗与“里民子” 388
第二十七章 390
郎岱诸“蛮种” 390
初会“猡猓” 391
第二十八章 392
“狆家苗”与市场 392
第二十九章 394
从毛口驿到花贡 394
贵州与云南的交界处 395
第三十章 396
进入云南省 396
我为什么到中国西南作人类学调查研究 398
附录二:评鸟居龙藏之《苗族调查报告》&江应梁 403
附录三:《到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去》中的“解说”&〔日〕大林太良 415
后记 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