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五四”文学 3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3
第一节 “人”的觉醒 3
第二节 “文”的觉醒 8
第三节 新旧文学观念的交锋 12
第二章 鲁迅 17
第一节 鲁迅思想发展轨迹及其文学追求 17
第二节 惊世骇俗的小说创作 21
第三节 深邃犀利的杂文创作 37
第四节 “苦闷的象征”——散文诗创作 43
第三章 郭沫若 48
第一节 郭沫若的个性特征及其文学道路 48
第二节 开一代诗风的《女神》等诗歌创作 51
第三节 行路难的诉说——“身边小说” 60
第四节 借古鉴今的历史剧创作 63
第四章 文学研究会 69
第一节 文学研究会的文学倾向 69
第二节 叶绍钧、王统照的小说创作 74
第三节 许地山的小说创作 80
第四节 冰心、庐隐的小说创作 85
第五章 创造社 91
第一节 创造社的文学追求 91
第二节 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 99
第三节 创造社的其他作家 108
第六章 乡土写实小说 113
第一节 乡土写实小说的兴起与文化取向 113
第二节 王鲁彦等乡土小说家的创作 119
第七章 新诗创作的尝试与收获 127
第一节 胡适等的初期白话诗 127
第二节 徐志摩等的新格律诗 132
第三节 李金发等的象征诗歌 138
第四节 湖畔诗人及冯至的抒情诗歌 143
第八章 “五四”时期的散文与话剧 150
第一节 “五四”散文创作 150
第二节 周作人与言志派美文 155
第三节 朱自清、冰心等的散文 157
第四节 早期话剧运动及创作 161
第二编 30年代的文学 171
第九章 多元的文学理念 171
第一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171
第二节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182
第三节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185
第四节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191
第十章 茅盾 194
第一节 茅盾的创作历程 194
第二节 茅盾的小说创作 197
第三节 茅盾的文学批评 205
第十一章 巴金 211
第一节 巴金的文学道路 211
第二节 《激流三部曲》 218
第三节 《寒夜》 223
第十二章 老舍 230
第一节 老舍的创作 230
第二节 《骆驼祥子》 250
第三节 《四世同堂》 255
第十三章 曹禺 262
第一节 曹禺的话剧创作概论 262
第二节 《雷雨》 263
第三节 其他话剧创作 269
第十四章 京派和海派 276
第一节 概述 276
第二节 沈从文等的京派小说 277
第三节 新感觉派 293
第十五章 普罗小说 301
第一节 蒋光慈 301
第二节 叶紫 306
第三节 柔石 310
第四节 胡也频华汉等 314
第十六章 30年代的其他小说 322
第一节 张恨水的小说 322
第二节 艾芜的漂泊流浪小说 326
第十七章 30年代的诗歌和散文 331
第一节 左翼诗歌的繁荣 331
第二节 继往开来的现代派诗 336
第三节 抒写“性灵”的小品散文 341
第三编 40年代的文学 349
第十八章 从“文协”成立到《讲话》发表 349
第一节 “文协”与抗战文艺运动的蓬勃兴起 349
第二节 《讲话》与文艺的工农兵方向 353
第三节 关于“主观论”与现实主义的论争 357
第十九章 民族呐喊与时代报告 362
第一节 艾青的诗歌 362
第二节 田间等“七月”诗人的其他创作 368
第三节 丘东平等的报告文学 371
第二十章 抗战戏剧 375
第一节 田汉的话剧创作 375
第二节 夏衍的话剧创作 377
第三节 其他话剧 380
第二十一章 时代感应的小说 383
第一节 张天翼的小说 383
第二节 沙汀的小说 389
第三节 姚雪垠的小说 395
第二十二章 农村大众化的小说创作 401
第一节 赵树理与孙犁的小说创作 401
第二节 丁玲及其《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410
第三节 周立波及其《暴风骤雨》 414
第二十三章 农村大众化的诗歌和戏剧 421
第一节 解放区诗歌和戏剧运动的勃兴 421
第二节 解放区长篇叙事诗 424
第三节 解放区新歌剧 430
第二十四章 讽刺文学的兴盛 436
第一节 钱钟书的讽刺小说 436
第二节 陈白尘等的讽刺剧 443
第三节 袁水拍等的讽刺诗 447
第二十五章 时代风潮边缘上的创作 453
第一节 路翎的小说 453
第二节 张爱玲的小说 457
第三节 徐訏、无名氏的小说创作 460
第四节 九叶诗派 465
第五节 梁实秋等的散文 468
后记 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