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小传 2
一求学经历 2
二治学之路 5
三学术贡献 28
四人才培养 32
代表性学术成果 34
第一篇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 34
计划经济在实践中 34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若干问题 39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44
改革就像下棋 49
对外开放与体制改革 51
为“洋浦模式”辩 56
第二篇发展战略与方式转变 58
中长期对策建议72条 58
对转变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认识 74
技术改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 81
科学消费要什么、不要什么? 84
怎样应对经济增幅的下调? 86
第三篇产业成长与结构优化 91
提高产业政策的可行性 91
对农业生产责任制等有关问题的几点看法——给省委书记的信 96
坚决守住“三农”底线 努力提高“三农”水平 98
江苏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之我见 102
做好发展服务业这篇大文章 108
第四篇 区域布局与江海开发 111
都市圈、长三角与沿江开发的整合 111
推动沿海开发建设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21
西部大开发,东部怎么办? 126
后发展地区要充分运用后发效应 131
开发区还要再开发 133
第五篇 宏观调控与财政金融 135
关于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的几点思考 135
“分灶吃饭”和分税制评议 143
金融改革的十大难点 150
财税体制改革的若干掂量 152
第六篇 地方政府与考绩导向 156
经济区与行政区的交错、置换和磨合——“地方经济学”缘起 156
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经济关系 162
再敲GDP警钟 167
把幸福指数列为政绩考核的主要标准 168
统计数据的守望、质询和寻索 170
第七篇 基本制度与公私企业 174
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三点探索 175
整体地推进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 180
私有企业在不断争论中迅速成长 183
努力攻克国有企业改革的难题 186
第八篇 乡镇企业与模式演进 188
关于社、队办工业的调查报告 188
我所经历的乡镇企业的多次争论 193
试论集体雇佣劳动所有制 197
试议新旧苏南模式的传承和开拓 199
积极推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兼论“苏北模式” 202
第九篇 新城镇化与房地产业 208
还是提“城镇化”为好! 208
协调大中小 回归城镇化 211
住有其居能否列入广义社保体系 215
住房问题的若干思考 219
限只治标 税才治本 222
第十篇 扶贫共富与收入分配 224
惊呼“两极分化” 224
坚持把扶贫脱贫工作做到底! 227
从均贫走向共富——富民战略的路径求索 228
蛋糕怎样分好? 231
怎样实现“收入倍增”? 234
第十一篇 全面小康与两个“率先” 238
从总体小康迈向全面小康 238
论小康后 243
“率先”要有新思路 248
率先实现中国梦的江苏篇章 250
第十二篇 形势追述和当代江苏 255
摸着石头过了河 255
建省60年 大步争“率先”——江苏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259
第十三篇“五位一体”与群众路线 270
政府扮好六大角色 270
把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到位 272
有序推开官员公布财产制度的若干设想 274
试释“廉”政 275
喜读“双百”方针的回归 276
教育公平:和谐社会的重要砝码 277
关于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 279
现代化建设一定要正视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284
党课讲稿(提纲) 289
第十四篇 经济科学与学者职责 293
加强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研究和应用 293
跨世纪的中国经济学 295
坚持马克思经济思想的指导 300
正确对待和借鉴西方经济学 304
博弈论为何屡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311
从“智库”到守望者 314
第十五篇 调研报告与典型介绍 317
滁县地区发展专业户的调查 317
考察台湾“资讯工业策进会”的启示 326
第十六篇 拾遗抱缺与一得之见 332
“无形损耗”质疑 332
关于“劳动利用率”指标的初步设想 339
从“以史为鉴”说开去 341
学术年谱 349
跋 356
后记 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