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宏观背景 1
1.2 概念引述 3
1.3 自然地理概况 4
1.4 内容范围 8
1.5 监测目标 9
第2章 技术路线与监测方法 10
2.1 工作组织 10
2.2 技术路线 11
2.3 监测方法 11
第3章 数据采集与处理 19
3.1 基础数据 19
3.2 数据采集 20
3.3 数据处理 23
第4章 总体结果与精度 46
4.1 主要监测结果 46
4.2 主要结果精度 47
第5章 森林植被生物量与碳储量 50
5.1 生物量与碳储量 50
5.2 地上部分生物量与碳储量 54
5.3 地下部分生物量与碳储量 60
5.4 固碳释氧量 66
5.5 碳储量分布格局 68
第6章 枯损物生物量与碳储量 78
6.1 枯死木生物量与碳储量 78
6.2 枯落物生物量与碳储量 81
6.3 碳储量分布格局 83
第7章 森林土壤有机质碳储量 88
7.1 土壤有机质碳储量 88
7.2 碳储量分布格局 90
第8章 森林植被碳功能动态 95
8.1 生物量动态 95
8.2 碳储量动态 103
8.3 固碳释氧量动态 111
第9章 各设区市监测 114
9.1 样本组织与基础数据 114
9.2 主要结果与精度 116
9.3 各设区市监测结果 118
第10章 市县联动监测 146
10.1 总体设计与基础数据 146
10.2 计量评估方法 147
10.3 市域监测数据 151
10.4 各县监测结果 155
第11章 成效与展望 213
11.1 工作成效 213
11.2 今后展望 214
专题研究 216
Ⅰ 基于连清固定样地的森林碳汇能力监测技术 217
Ⅱ 森林土壤与枯落物碳储量调查评估技术 240
Ⅲ 基于市县联动的县域森林碳汇能力监测技术 249
Ⅳ 乔木林生物量估算方法多方案比选 262
Ⅴ 立木胸径—树高曲线模型及冠长模型研建 278
参考文献 301
附图 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