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软弱层(带)地质基础研究 3
第1章 软弱层(带)的成因及分类 3
1.1 概述 3
1.2 软弱层(带)的成因分析 4
1.3 软弱层(带)的成因分类 5
1.4 不同成因类型软弱层(带)的地质特征 8
第2章 原生软弱层的岩相分析与形成环境研究 18
2.1 河流、湖泊沉积相 18
2.2 海陆过渡三角洲河口沉积相 34
2.3 潮汐沉积相 47
2.4 滨海—浅海碎屑岩沉积相 52
2.5 滨海—浅海碳酸盐沉积相 54
2.6 火山碎屑岩相 56
2.7 蚀变带 58
第3章 软弱层(带)的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 67
3.1 软弱层(带)形态特征 67
3.2 层间剪切带 73
3.3 缓倾角断裂带 96
3.4 缓倾角裂隙发育带 104
3.5 其他(风化型、充填型) 108
第4章 软弱层(带)工程地质分类研究 115
4.1 软弱层(带)工程地质分类研究现状 115
4.2 工程地质分类 124
第2篇 软弱层(带)工程特性试验研究 143
第5章 软弱层(带)物理力学性质 143
5.1 软弱层(带)物质组成及微观结构 143
5.2 软弱层(带)的物理性质及水理性质 158
5.3 软弱层(带)的力学性质 167
5.4 软弱层(带)物理性质与抗剪强度的相关分析 176
5.5 软弱层(带)在长期渗透条件下的物理化学力学性质变化趋势 185
第6章 软弱层(带)抗剪试验方法研究 189
6.1 软弱层(带)的土工试验方法 189
6.2 软弱层(带)的现场试验方法 192
6.3 软弱层(带)取样中剪试验 198
6.4 软弱层(带)的单点法试验 200
6.5 不同试验方法比较及抗剪试验技术改进 208
6.6 软弱层(带)在非常规条件下的抗剪强度 215
第7章 软弱层(带)界面形态特征及其对强度的影响 223
7.1 软弱层(带)界面形态特征 223
7.2 软弱层(带)充填厚度 226
7.3 粗糙度效应 227
第8章 软弱层(带)抗剪强度参数取值 229
8.1 软弱层(带)的剪应力—剪应变特征 229
8.2 软弱层(带)抗剪强度取值原则 231
8.3 软弱层(带)抗剪强度参数的确定 233
8.4 典型工程软弱层(带)抗剪强度参数 237
第9章 软弱层(带)渗透稳定性 250
9.1 概述 250
9.2 渗透变形类型及特征 251
9.3 渗透变形与渗透破坏 256
9.4 渗透变形和渗透破坏的判别及渗透坡降确定 258
9.5 典型工程软弱层(带)渗透变形试验成果 263
第3篇 坝基软弱层(带)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基础处理和运行期监测 269
第10章 软弱层(带)坝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269
10.1 坝基(拱座)抗滑稳定 269
10.2 坝基(拱座)变形稳定 282
10.3 坝基渗透稳定 287
第11章 软弱层(带)坝基抗滑稳定分析 290
11.1 边界条件及概化地质模型 290
11.2 坝基不同概化地质模型的敏感度分析 295
11.3 坝基抗滑稳定数值分析及仿真模拟 303
11.4 坝基抗滑稳定分析案例 323
第12章 坝基软弱层(带)基础处理技术及运行期监测 377
12.1 基础处理及监测技术 377
12.2 工程实例 382
第4篇 坝基软弱层(带)工程地质勘察技术 415
第13章 软弱层(带)基础地质研究 415
13.1 工程地质测绘及专题地质研究 415
13.2 岩相及沉积环境研究 419
第14章 软弱层(带)试验研究 426
14.1 软弱层(带)物理水理及力学性质试验 426
14.2 软弱层(带)形成机制物理模拟试验 433
14.3 软弱层(带)渗透稳定试验 446
第15章 软弱层(带)工程勘探技术 467
15.1 平洞(竖井)勘探 467
15.2 大口径钻探技术 468
15.3 小口径特殊钻探及取芯技术 469
第16章 软弱层(带)工程物探技术 471
16.1 钻孔彩色电视摄像技术 471
16.2 综合物探测井技术 474
16.3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勘探 476
附表 土的工程分类对照表 478
参考文献 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