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传统”的思路是什么?——“一分为三”;“执两用中” 1
一、“物物有一太极,人人有一太极” 3
二、“一分为三”;“三生万物”;“执两用中” 5
三、“立天之道,阴与阳;立地之道,柔与刚;立人之道,仁与义” 14
四、抓住中国传统思想的“七寸” 29
第二章 中国人是怎么活过来的?——中国古代农耕生产及社会机制背景 31
一、地大物博:土地,农民命根子 32
二、黄土是什么?“逐鹿中原”在哪里?中国各地主要农作物是什么? 34
三、“民以食为天”;“称斤约两”;以粮为本;“三熟”和“三饥” 35
四、“十室九空”的历代人口悲剧值得推敲 37
五、黄淮地区为什么长期有流浪乞讨之风?“温饱知足”的“小康”心态为什么长存? 38
六、“愚公移山”和“奇思淫巧”:单一的农耕生产结构成为体制单一化的基础 40
七、“农民起义”从历史总进程上并不构成对农耕王朝的致命威胁 41
八、“十恶不赦”罪中的“谋反”、“谋大逆” 45
九、当官的“正途”和“旁门”;“吏风日下”和“忠”的转化 48
第三章 中国人都想过些什么?——“天地而知人事”、从自然到人文的大背景 51
一、“西方”化的中国人和“中国化”的西方人 52
二、沉着冷静地看待东西方发展的“两条腿” 56
三、为什么近代科技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 59
第四章 “天时、地利、人和”——包容涵盖了全宇宙的“三才”、“三元”体系 94
一、“天、地、君、亲、师”;天;天道;中国人“天人合一”的世界 96
二、地和土;治与法;地;地道;“俯察地法”;《尚书·禹贡》;“五服”;“帝在中央”;“中央五土”;“九五至尊”;“知雄守雌” 115
三、“礼”:《周礼》对中国思想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119
四、人居中央:《周易》的立论中心 146
第五章 “精、气、神”——人身小宇宙的“三元”理论 154
一、精 157
二、气 158
三、神 160
第六章 自然、社会和人:中国思想流的中心课题 164
一、“人道”与“王道”的矛盾;传统“人道”学说的总体特点 165
二、传统人道论的基础学说:“诚”与“中庸之道” 172
三、“人之初,性本善”:“本性”、“习性”和“性善性恶” 179
四、“夫子乱人之性也!”庄子清心寡欲、朴素自然的超然人性论 188
五、传统人性论从汉魏以来的简单化倾向;清代戴震结合传统医学理论的新学说 194
第七章 “天人”和“知行”——传统认识一行为论中的矛盾 202
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思想 202
二、“行为知之母,知为行之师”:“知行”学说 206
三、“存天理,灭人欲”?清代戴震“理存于欲”的革命性命题和现代理论 214
第八章 传统神秘主义、神秘学及其特点 218
一、神秘主义的综合性特征:人神合一 219
二、神秘的修行:东方神秘主义修行的基本特点 220
三、巫:中国古代神秘主义的首领 224
四、“天地人”、“精气神”:三值思维的支撑体 230
五、“数术”或“术数”:传统行为神秘学的核心 233
六、诸葛亮的“掐指一算”迷倒多少英雄好汉 239
七、另外几门重要的传统行为神秘学说 246
八、人类亘古以来的最大课题:人的身体和生命的奥秘 254
第九章 中国传统时间观及其影响 263
一、古今与日月;“久”与“时” 264
二、中国古代世界观中的时间观念 268
三、古代时间观的历史影响及其同世界文化的比较 271
第十章 16、17世纪之交中国面临“新的实验性科学”的挑战;“竟无一人敢于反对”的悲剧 276
一、徐光启和利玛窦 277
二、20、21世纪之交的中国三个重要的亚文化圈及其基本特点 280
三、中国文化的传统及其在现代的变异 285
附录:我们真的是龙的传人吗? 293
后记 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