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民间器具研究的意义、现实性和紧迫性 1
一、民间器具是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1
二、民间器具研究的紧迫性 4
第二节 研究的缘起 5
第三节 前人的研究 6
一、有关民具的研究 6
二、对陇戛及附近地区进行研究的资料 12
第四节 本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及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3
一、研究方法和视角 13
二、本书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5
第一章 陇戛寨与民具相关的地理、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 17
第一节 陇戛寨的地理位置、气候和生态环境 17
第二节 陇戛寨的社会环境 21
第三节 陇戛寨的生态环境和民具的互动 22
第二章 分工与合作——陇戛民具群 27
第一节“母”器具——制作器具的木工工具组合 28
第二节 与自然的斗争与合作——生产器具组合 38
一、从弯刀到弩——狩猎器具组合 38
二、从薅刀到犁头——耕种农具组合 44
三、从撮箕到夹棍——收获器具组合 52
四、从囤箩到水窖——存储器具组合 56
五、间接食用——粮食加工器具组合 58
六、从镰刀到鸡笼——禽畜饲养用具组合 65
七、从纺麻机到织布机——纺织器具组合 71
八、修修补补——新的器具,新的需要 76
第三节 劳动果实的享用——生活器具组合 78
一、从水瓢到背桶——汲水器具组合 78
二、从弯刀、斧子到煤池——燃料收集和加工器具组合 82
三、从土炉到锅碗瓢盆——炊厨具组合 84
四、从木盆到梳妆镜——洗漱器具组合 94
五、箱柜桌椅——家具组合 97
六、从油灯到电灯,从向日葵杆到手电筒——照明器具组合 102
七、其他器具 104
第四节 货物的搬运——交通运输器具组合 107
一、缓解背上的压力——背运器具组合 107
二、“背”的短时解放——车马挽具组合 111
第五节 学习和耍——文化娱乐器具组合 114
一、从铅笔头到双肩背包——小学生的装备 114
二、从基儿棍(音)到梭戛场——耍 114
第六节 陇戛寨民具与其附近寨子的民具的比较 130
第七节 回归整体——民具群 132
第三章 传统的实践——民具的制作 133
第一节 陇戛民具制作者的技术(手工艺) 133
一、木匠砍器 137
二、石匠砌墙、 156
三、篾匠编器 158
四、织布 161
第二节 基于功能、材料和耗费的“成本”的考量 166
一、自作自用 167
二、为他人制作 169
第三节 基于人体结构的考量 171
第四节 基于审美的考量 172
第五节 估算的应用 173
第六节 陇戛寨典型民具作者小传 174
一、杨正华 174
二、杨得学 176
第四章 适应与改造——陇戛民具的“行为” 179
第一节 器具制作者和使用者对器具的理解差异和基于实践的互动 179
第二节 民具的借用和现代器具的租用 180
一、民具的借用 180
二、现代器具的租用 182
第三节 反客为主——器具对人的反作用 182
一、民具对人的精神的影响 182
二、民具对人的身体的形塑 185
第四节 对传统的突破——器具制作者和使用者对器具的改装 185
第五节 死亡和再生——民具的生命史 186
第五章 接受和拒绝——本地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博弈 190
第一节 现代工业技术的力量 190
一、电视机和新的交通工具带来的新视野 191
二、新的器具和技术引起的文化变迁 192
第二节 民具组合和民具群的变迁和重构 202
一、民具组合的变迁和重构 202
二、民具群的变迁和重构 205
第六章 民具的栖息——民具的存储与保管 206
第一节 民具的存放和维护 206
一、固定性民具 206
二、非固定性民具 207
第二节 日久生情——主人对自己的器具的情感关照 209
第七章 结语 212
第一节 陇戛民具的若干“规则” 212
第二节 陇戛寨民具的未来,兼谈其保护 213
一、变化的心态 213
二、民具的保护 216
参考文献 218
附录一 长角苗人的经济 226
附录二 主要被访谈人资料简表 248
附录三 陇戛寨部分居民身高、体重统计表 252
附录四 汉语—梭戛长角苗语言主要民具及相关词汇对照表 256
后记 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