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1.1自主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
1.1.2协同创新是实现自主创新的关键途径 6
1.1.3企业吸收能力是协同创新的基石 10
1.2研究问题 11
1.3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和开放式创新的概念辨析 12
1.3.1自主创新的概念 12
1.3.2协同创新的概念 12
1.3.3开放式创新的概念 13
1.4研究目标与可能的创新点 13
1.4.1研究目标 13
1.4.2研究的逻辑 15
1.4.3研究内容安排 16
1.4.4研究方法 18
1.4.5可能的创新点 19
02文献综述 21
2.1复杂系统理论 22
2.1.1系统论 22
2.1.2信息论 22
2.1.3控制论 23
2.1.4运筹论 23
2.1.5动力系统论 23
2.1.6耗散结构论 23
2.1.7协同论 24
2.1.8小结 25
2.2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26
2.2.1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缘起 26
2.2.2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演进 40
2.2.3小结 45
2.3国家创新系统的子系统——知识体系 45
2.3.1知识的概念、属性与类型 46
2.3.2知识生产理论综述 49
2.3.3知识转移理论综述 60
2.3.4知识利用理论综述 71
2.4国家创新系统子系统之二——参与者网络 77
2.4.1国家创新系统的参与主体 78
2.4.2国家创新系统的参与者网络 87
2.4.3小结 89
2.5国家创新系统子系统之三——政策体系 90
2.5.1创新政策原理 90
2.5.2创新政策概念 91
2.5.3创新政策分类 92
2.5.4小结 98
2.6现有文献的启示 99
03案例分析和研究框架 101
3.1案例研究方法 101
3.1.1案例研究的意义 101
3.1.2案例研究的步骤 103
3.1.3案例研究设计 103
3.1.4案例研究效度与信度实现 104
3.2美国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IUCRC)项目案例 105
3.2.1案例背景 105
3.2.2案例介绍 107
3.2.3案例分析 111
3.3欧盟知识与创新共同体(KICs)计划案例 113
3.3.1案例背景 113
3.3.2案例介绍 114
3.3.3案例分析 116
3.4我国2011协同创新中心项目案例 118
3.4.1案例背景 118
3.4.2案例介绍 119
3.4.3案例分析 127
3.5案例比较分析 130
3.6研究框架 132
3.6.1协同创新绩效指标体系构建 132
3.6.2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133
3.6.3研究框架模型构建 153
3.7本章小结 155
04 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 156
4.1问卷设计 156
4.1.1问卷的基本内容 156
4.1.2问卷设计过程 157
4.1.3问卷设计的可靠性问题 158
4.2数据收集程序 159
4.2.1总体和样本的确定 159
4.2.2答卷者的选择 160
4.2.3问卷发放及回收 160
4.3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161
4.3.1参与者结构 161
4.3.2行业分布 161
4.3.3创新绩效 161
4.4数据合并的有效性 162
4.4.1样本属性的差异分析 162
4.4.2样本的行业差异分析 163
4.5研究方法设计 165
4.5.1 SPSS统计分析 165
4.5.2 Matlab仿真分析 166
4.6本章小结 166
05国家创新系统静态协同创新机制 167
5.1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167
5.1.1变量的测量 167
5.1.2理论假设 173
5.1.3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175
5.1.4因子分析 178
5.1.5回归分析——识别影响协同创新的关键因素 185
5.1.6假设检验 189
5.1.7小结 190
5.2协同创新机理和作用路径的实证研究 191
5.2.1通径分析 191
5.2.2研究结论 191
06国家创新系统动态协同机制 193
6.1研究模型与方法 193
6.1.1研究模型 193
6.1.2研究方法 194
6.2变量与参数 195
6.3研究框架 196
6.3.1企业协同创新能力演化方程 196
6.3.2大学协同创新能力演化方程 196
6.3.3协同创新绩效演化方程 197
6.3.4动态演化模型 197
6.4仿真研究 198
6.4.1稳定性分析 198
6.4.2仿真研究 199
6.4.3仿真结果总结 203
6.5本章小结 204
07国家创新系统协同创新政策研究 205
7.1协同创新政策目标 206
7.2促进国家创新系统协同创新的政策建议 207
7.2.1优化创新环境的政策建议 208
7.2.2提升企业吸收能力的政策建议 212
7.2.3提升高校知识转移能力的政策建议 213
7.3本章小结 214
08结论与展望 215
8.1主要结论 215
8.2主要创新点 216
8.3后续研究展望 217
参考文献 218
附录 236
附录一:访谈提纲 236
附录二:调查问卷 237
索引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