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人一世界”的世界观 1
世界是否只有一个? 1
世界观是否必须一致? 2
佛教世界观:一人一世界 4
一切唯心造,唯心最主要 5
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 6
佛教世界观使生命主体自觉 8
第二章 所见不同决定法无自性 10
一杯水的不同世界 10
若水实有自性,所见应是唯一 11
六道众生所见不同,故水无自性 11
世界最大的意义就是让你了解空性 12
第三章 无情不能被混淆为有情 19
有情与无情界别分明,不可混淆 19
水真的知道答案吗? 19
有情、无情间相互转化的特例 20
第四章 “环境与生命无关”的世界观 23
“环境与生命无关”带来的后果 23
环境就是生命 25
我自为依怙,我自为证者 26
生命享受环境 27
第五章 四大、五蕴无自性,实有世界非实有 28
四大皆空 28
五蕴非有 31
四大、五蕴概念对修行的意义 37
第六章 由破“四生”到“无生”确定“缘起而生” 40
有实体,必落入四种生 40
破四生得无生 45
如幻的因果链 47
第七章 凡夫、罗汉和菩萨“不可跨越”的三重境界 48
凡夫的境界:以一切现象实物 48
阿罗汉的境界:唯见四大种性 53
菩萨的境界:处处净土 54
三重境界,无一真实 58
三重境界“不可跨越”,但可进行上下观修 59
第八章 小乘与唯识的世界观 63
小乘的世界观 63
唯识宗的世界观 65
第九章 大乘中观的世界观 75
世界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75
时间、空间只是概念 75
断灭就是常有,断见就是常见 77
承认有起点让众生永远无法解脱 78
无始无终的世界观可破众生实执 80
第十章 世界没有始终,只有辗转相寄 82
世界没有始终,只有辗转相寄 82
“成住坏空”亦无始无终 84
“世界没有起源”是理解二谛的起点 85
第十一章 世界没有断灭,故而没有末日 87
末日说是西方迷信思想的产物 87
生命是轮回的,死亡也不是末日 89
有人心就有世界,如何能被“末日”? 90
辟除末日谣言,佛教应当出手 90
是否全无灾劫,是否回避灾难? 91
第十二章 了解灾难本质需理解佛教“三法印” 92
因空性故,三法印一体不分 92
合则为内 92
分则为外 94
第十三章 为破凡夫实执,直接契入圣境而谈世界无始无终 95
直观无尽就是空性展现之时 95
当体即空就是无尽 95
再谈“众生未尽” 97
破除凡夫实执,契入圣贤境界 97
第十四章 净土在凡夫面前到底是有还是无 99
现前境界实有,则净土实有;证悟空相,则净土如幻存在 99
中观密护净土 101
烦恼到真如的距离=浊世到净土的距离 106
清理烦恼是最好的净土法门 108
第十五章 净土与浊世不冲突 110
净土不可在实有现象界中寻找,但可在对境空相中呈现 110
心净则国土净 112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净土修行的起点 113
第十六章 探讨各类世界观的真实目的 117
佛教世界观是佛弟子修行的根本保障 118
以更宏大的方式进入修行体系 118
第十七章 须弥四洲与宇宙银河不冲突 120
《起世经》中“须弥四洲”的世界 120
阿罗汉境界:不观察须弥四洲,一观察处处四大 122
星系当让须弥,应确定阿罗汉的世界观 123
不同层次所见,互不相违 125
第十八章 佛教世界观与科学不冲突 127
民国守培法师应对科学的方式 127
佛说法“方便”以空性为保障 128
佛教与科学不冲突 129
第十九章 信仰更高超,科学更发达 132
佛法无需比附,并非无视科学 132
物理学的新动向:意识对“物迁”的影响 132
念起则时空现 134
“不立文字”是最重要的知识解放 136
第二十章 随许暂时世俗,确定究竟世俗为空性 137
二谛智慧——“一,二,三”的结构 137
正见是修行人的思想后盾 138
深度认同世间不圆满性是随许世俗 139
随许世俗的尽头:确定究竟世俗为空性 147
从随许世俗到恒顺众生 148
佛教智慧不是“求平衡” 149
自利与利他互不矛盾,水涨船高 150
祖先的智慧:向内使劲 150
第二十一章 从佛教世界观看世界文明的格局 152
人类文明类型——以心物关系划分 152
中国文化儒道二家的心物关系 152
西方文明重物 161
佛教心物关系的结构 163
抑其志而内省,尽其情而率真 165
第二十二章 佛教世界观的传统文化依据 170
三教同源,水涨船高 170
儒释道皆以心为本,以道为尊 173
明末耶教的攻击与佛教的反诤 178
佛教视角看《道德经》大义 179
异口同音,三教同行 181
和光同尘快着眼,无能受物道中心 182
第二十三章 佛教世界观指导下的禅宗态度 190
六祖的“化”与朱熹的“积” 190
禅宗以“无门”为“法门” 191
长期解构逻辑思辨的“佛与道” 192
时时勿忘“无次第” 192
“不立文字”的境界 194
结构重于解构,打造框架重于锤炼灵感 195
从复兴文化到禅修实践 198
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 198
不允许将明心见性预设成遥远的事 202
平常心是道的中华文化 202
花落还开,水流不断 203
第二十四章 圣人可否来到人间? 204
人天相应还是人天相隔? 204
圣人可由天上来到人间 207
第二十五章 人文佛教 210
“寻于迹”的现代佛学研究 210
20世纪40年代佛教界的路线分歧 212
人文佛教之建立 216
人文佛教之必需 219
守今日此时之道 220
第二十六章 佛教世界观指导下的人生观 225
从有限追求到无尽把握 225
人生难说目的,但可以使其有意义 226
直心豁破,当下即是 229
从人间性满足到向上求道 231
第二十七章 佛教世界观的正受 234
虚云禅师:杯子落地,虚空粉碎 234
太虚大师:心念打断,冥然无知 235
来果禅师:重担放下,大哭不止 236
守培法师:目不交睫,众板分散 237
僧伽大师:离于本处,去往西方 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