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 1
〔教学要点〕 1
第一节 写作的性质 1
(一)写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生产 1
(二)写作是一种自觉的传播行为 4
(三)写作是一种有效的智能开发 8
第二节 写作的要素 9
(一)写作的主体 9
(二)写作的客体 16
(三)写作的载体 18
(四)写作的受体 20
(五)“四体”的相互关系 22
第三节 写作的过程 23
(一)取事——炼意——取事 23
(二)运思——谋篇——运思 27
(三)修正——行文——修正 32
第四节 写作的规律 33
(一)无限——有限律 33
(二)无向——有向律 34
(三)无序——有序律 35
(四)无形——有形律 36
第五节 写作的要求 37
(一)文风 37
(二)文面 41
(三)修改 46
〔例文与简析〕 51
〔练习〕 57
上编 写作智能训练 64
第一章 捕捉与采集 64
〔教学要点〕 64
第一节 材料是写作的物质基础 64
(一)材料、素材、题材 66
(二)观念来自丰富材料的概括 67
(三)形象取于典型材料的提炼 68
(四)知识获自精确材料的说明 68
(五)构思谋篇出于材料的调遣和组织 68
第二节 从社会生活中敏锐地捕捉材料 69
(一)观察生活 70
(二)体验生活 75
第三节 从文字资料中广泛地采集材料 81
(一)资料摘抄 82
(二)读书札记 84
〔例文与简析〕 86
〔练习〕 91
第二章 理解与开掘 93
〔教学要点〕 93
第一节 主题是文章的思想支柱 93
(一)主题、标题、命题 93
(二)主题是文章的灵魂 95
(三)主题是文章的统帅 98
第二节 在全面理解反映对象的基础上提炼主题 99
(一)记人必须理解人的性格 100
(二)叙事必须理解事的意义 101
(三)写景必须理解景的作用 102
(四)状物必须理解物的特征 102
(五)抒情必须理解情的缘由 103
(六)说理必须理解理的关键 105
第三节 在深人开掘事物意义的前提下深化主题 106
(一)人物从思想性格方面开掘 106
(二)事件从社会意义方面开掘 111
(三)景物从情意作用方面开掘 112
(四)情理从逻辑关系方面开掘 113
〔例文与简析〕 116
〔练习〕 122
第三章 推导与想象 125
〔教学要点〕 125
第一节 思路是思维活动的轨迹 125
(一)思路、思绪、思想 125
(二)开拓思路的意义 127
(三)形成思路的条件 128
第二节 逻辑形式方面推导性思路的培养 130
(一)总与分的推导 132
(二)因与果的推导 135
(三)正与反的推导 137
(四)触类旁通的推导 138
第三节 形象组合方面想象性思路的培养 139
(一)联结想象 140
(二)幻化想象 142
(三)假设想象 144
〔例文与简析〕 145
〔练习〕 149
第四章 组合与贯连 152
〔教学要点〕 152
第一节 结构是布局谋篇的总体设计 152
(一)结构的重要意义 152
(二)结构的主要形式 153
(三)结构的基本原则 154
第二节 遵循规律进行组合 156
(一)以事件发展为序 156
(二)以思想认识为序 157
(三)艺术组合方式 158
第三节 把握脉络进行贯连 162
(一)理清文脉 162
(二)作好缝连 166
〔例文与简析〕 169
〔练习〕 173
第五章 语感与笔力 175
〔教学要点〕 175
第一节 语言是写作的表达工具 175
(一)语言的功能 176
(二)语言的修养 179
第二节 培养准确敏锐的语感 180
(一)储备语言材料 181
(二)辨析语言特点 185
(三)加强语言实践 189
第三节 锻炼得心应手的笔力 192
(一)叙述,生动活泼 193
(二)描写,维妙维肖 194
(三)解说,分毫不爽 194
(四)议论,入木三分 195
(五)抒情,淋漓尽致 196
(六)语言,应变自如 197
〔例文与简析〕 198
〔练习〕 201
中编 表达方式训练 206
第六章 记人与叙事 206
〔教学要点〕 206
第一节 人物理解与事件开掘 207
(一)怎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207
(二)怎样才能深刻地展示事件的社会意义 210
第二节 叙述技法 212
(一)自叙与他叙 213
(二)仰叙与俯叙 216
(三)概叙与细叙 217
(四)连叙与截叙 219
(五)明叙与隐叙 220
(六)顺叙与倒叙 222
(七)合叙与分叙 223
第三节 叙述语言 225
(一)动作感 225
(二)连贯性 227
〔例文与简析〕 229
〔练习〕 235
第七章 写景与状物 239
〔教学要点〕 239
第一节 景象作用与物态特征 240
(一)怎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景”的辅助作用 240
(二)怎样才能准确地把握“物”的形神特征 247
第二节 描写技法 252
(一)工笔描写与写意描写 252
(二)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254
(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256
第三节 描写语言 258
(一)形象化 258
(二)深刻性 261
〔例文与简析〕 261
〔练习〕 264
第八章 析理与释义 266
〔教学要点〕 266
第一节 事理剖析与语义解释 267
(一)怎样科学地剖析事理 267
(二)怎样全面地解释语义 274
第二节 说明技法 276
(一)归类说明与定义说明 277
(二)诠释说明与注解说明 280
(三)举例说明与引用说明 281
(四)比喻说明与比较说明 284
(五)叙述介绍与描写介绍 287
(六)图表说明与文字说明 290
(七)提问说明与谈话说明 292
(八)拟人说明与故事说明 292
第三节 说明语言 296
(一)精确性 297
(二)通俗化 298
〔例文与简析〕 299
〔练习〕 302
第九章 论是与斥非 304
〔教学要点〕 304
第一节 论证过程与破斥步骤 305
(一)论证过程 305
(二)破斥步骤 316
第二节 议论技法 320
(一)直接法与间接法 320
(二)并列法与递进法 322
(三)对比法与引申法 324
(四)单向法与多向法 325
第三节 议论语言 327
(一)逻辑性 327
(二)感染力 331
〔例文与简析〕 334
〔练习〕 337
下编 篇章体式训练 339
第十章 记叙文体与新闻写作 339
〔教学要点〕 340
第一节 记叙文体 341
(一)记叙文体的基本特征 341
(二)记叙文体的结构形式 344
(三)记叙文体的谋篇技法 347
第二节 新闻写作 363
(一)消息 363
(二)通讯 375
(三)报告文学 382
第三节 散文练习 388
(一)散文的写作要求 389
(二)散文的种类 392
(三)散文的写作方法 395
〔例文与简析〕 398
〔练习〕 404
第十一章 说明文体与教学写作 406
〔教学要点〕 406
第一节 说明文体 407
(一)说明文体的基本特征 407
(二)说明文体的结构形式 410
(三)说明文体的谋篇技法 414
第二节 教学写作 419
(一)教材 419
(二)讲稿 421
(三)教案 423
第三节 知识小品练习 425
(一)知识小品的写作要求 425
(二)知识小品的构思立意 429
第四节 解说词 432
(一)解说词的种类 432
(二)解说词的特点与写作要求 433
〔例文与简析〕 438
〔练习〕 442
第十二章 议论文体与理论写作 443
〔教学要点〕 443
第一节 议论文体 444
(一)议论文体的基本特征 444
(二)议论文体的结构形式 446
(三)议论文体的谋篇技法 451
第二节 理论写作 454
(一)学术论文 454
(二)短评 465
第三节 演说词练习 471
(一)演说词的写作要求 472
(二)演说词的写作方法 476
第四节 调查报告和总结 481
(一)调查报告 481
(二)总结 486
(三)调查报告与总结的区别 489
〔例文与简析〕 490
〔练习〕 499
后记 501
再版说明 503
第二次再版说明 504
欣慰的变革,变革的欣慰(第三版后记)&林柏麟 505
第四版说明&吴伯威 余承滨 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