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国内外研究述评 5
(一)国外关于群体性事件和利益表达问题研究现状 5
(二)国内关于群体性事件和利益表达问题研究现状 6
三 逻辑结构与研究方法 9
(一)逻辑思路 9
(二)研究方法 10
四 研究框架与创新 11
(一)本书研究框架 11
(二)创新之处 11
(三)几个核心范畴的界定 12
第一章 群体性事件与利益表达机制的理论概述 14
一 群体性事件概述 14
(一)群体事件及相关概念辨析 14
(二)科学界定群体性事件的意义 19
(三)群体性事件的性质、类型和特点 20
(四)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功能 25
二 利益表达机制概述 30
(一)利益 30
(二)利益表达及其价值 33
(三)利益表达机制的诠释 38
三 群体性事件产生原因与利益表达机制的关系 42
(一)群体性事件产生诱因 42
(二)群体性事件与利益表达机制的关系 49
第二章 群体性事件治理中利益表达机制有效性的现实考察 54
一 我国利益表达机制存在的问题 54
(一)制度化利益表达渠道低效化 54
(二)非制度化利益表达方式普遍化 56
(三)利益表达内容难以形成统一的公共问题 57
(四)利益表达主体没有足够的组织压力 57
二 利益表达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影响探究 58
(一)群体性事件中利益表达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58
(二)利益表达机制存在问题的影响 75
第三章 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中公众有效参与的缺失 81
一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及发展态势分析 81
(一)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现状 81
(二)研判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 88
二 环境事件中公众有效参与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91
(一)公众有效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91
(二)对典型案例事件中公众参与无效的反思 97
第四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利益表达机制对我国群体性事件治理的启示 101
一 发达国家和地区利益表达机制的有效性考察 101
(一)美国利益表达机制有效性考察 101
(二)瑞典利益表达机制有效性考察 107
(三)韩国利益表达机制有效性考察 111
(四)香港特别行政区利益表达机制有效性考察 116
二 发达国家和地区利益表达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118
(一)立法先行的利益表达体系,为利益表达的有效实现制定依据 118
(二)组织化的利益表达方式,为利益表达的有效实现创造条件 120
(三)多元化的利益表达渠道,为利益表达的有效实现提供路径 122
(四)积极回应民意的理念,为利益表达的有效互动创造环境 124
第五章 群体性事件治理中利益表达机制有效性的目标设计 126
一 利益表达机制有效性评价体系设计 126
(一)利益表达机制有效性评价体系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26
(二)利益表达机制有效性评价体系设计 128
二 利益表达机制运作过程 131
(一)制度化利益表达与非制度化利益表达 131
(二)利益表达过程分析 135
三 样本分析:以国内群体性事件为例 140
(一)厦门PX环境群体性事件中的利益表达 140
(二)孟连胶农群体性事件中的利益表达 145
第六章 完善利益表达机制,有效治理群体性事件 149
一 畅通利益表达主渠道,构建利益表达实现机制 150
(一)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利益表达功能 150
(二)完善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利益表达功能 154
(三)完善信访制度的利益表达功能 156
二 提高组织化程度,构建利益表达主体的培育机制 163
(一)提高利益表达主体的组织化程度 163
(二)增强利益表达主体的能力 166
三 健全评价反馈制度,构建利益表达客体的回应机制 169
(一)科学界定利益表达客体的职能 169
(二)重塑利益表达客体的回应理念 170
(三)优化政府回应的组织结构 171
(四)构建政府回应的绩效评估机制 171
四 强化媒体功能,构建利益表达的规范机制 173
(一)媒体与利益表达 173
(二)构建利益表达规范机制 177
五 完善法律制度,构建利益表达的保障机制 185
(一)构建立法过程中的利益表达 186
(二)建立司法救济制度,实现充分的利益表达 191
第七章 群体性事件发展态势的新变化与利益表达机制有效性的提升 194
一 群体性事件发展态势的新变化 194
(一)群体性事件参加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化 194
(二)群体性事件表达方式从无组织走向组织化、平和化、法律化 195
(三)群体性事件表达平台现实与虚拟交融 196
(四)群体性事件表达诉求交叉化 197
二 群体性事件治理的结构转型 197
(一)群体性事件治理结构 198
(二)群体性事件治理的结构转型 201
三 在博弈中实现利益表达有效性的提升 206
参考文献 209
后记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