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网络的社会应用与体系结构 1
1.1 网络改造人类社会 1
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8
1.3 网络的概念及分类 9
1.4 Internet的形成与发展 12
1.5 网络交换技术 15
1.5.1 网络的组成 15
1.5.2 交换技术 16
1.6 计算机网络性能指标 19
1.7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22
1.7.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概述 22
1.7.2 计算机网络分层的必要性 23
1.7.3 计算机网络的分层模型 24
1.7.4 OSI体系结构与TCP/IP体系结构 27
1.7.5 具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30
第2章 物理层与通信技术 35
2.1 数据通信的原理与性能指标 35
2.1.1 信号与通信 36
2.1.2 数据通信模型 36
2.1.3 通信方式 37
2.1.4 信道的性能指标 37
2.1.5 信道的最大传输速率 38
2.2 数据传输方式及传输技术 40
2.2.1 基带传输与数据编码 40
2.2.2 模拟传输与调制解调技术 42
2.2.3 数字传输与脉码调制技术 43
2.2.4 信道复用技术 45
2.3 传输介质 49
2.3.1 有线介质 49
2.3.2 无线传输介质 53
2.4 Internet接入技术 55
第3章 数据链路层与Internet底层网络 61
3.1 数据链路层概要 61
3.1.1 数据链路层与数据链路 61
3.1.2 帧传输 63
3.1.3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63
3.2 帧传输的基本问题 64
3.2.1 组帧 64
3.2.2 透明传输 65
3.2.3 差错检测 66
3.3 可靠传输协议 68
3.3.1 停止等待协议 68
3.3.2 连续ARQ协议 70
3.3.3 可靠传输 70
3.4 基于数据链路层的通信网络 71
3.4.1 综述 72
3.4.2 数据链路层远程通信与广域网 73
3.4.3 点对点协议PPP 73
3.4.4 广播方式的数据链路与局域网 77
3.5 以太网的组成与帧传输 81
3.6 以太网的MAC层 82
3.6.1 介质访问控制协议CSMA/CD 82
3.6.2 以太网物理地址 86
3.6.3 MAC帧格式 88
3.7 传统以太网 89
3.8 交换技术:网桥与交换机 91
3.8.1 网桥 91
3.8.2 交换机 94
3.8.3 虚拟局域网 95
3.9 高速以太网 97
3.9.1 快速以太网 97
3.9.2 吉比特以太网 98
3.9.3 10吉比特以太网 100
3.9.4 以太网接入与企业网构建 101
3.10 无线局域网 102
3.10.1 802.1 1局域网组成与应用 102
3.10.2 802.1 1体系结构 104
3.10.3 802.1 1物理层 105
3.10.4 802.1 1MAC层 106
3.10.5 802.1 1帧结构 111
第4章 网际层与互联网 115
4.1 网络层的背景与作用 116
4.1.1 网络互连原理 116
4.1.2 IP虚拟网络 118
4.1.3 网络层提供的服务 119
4.1.4 路由与转发 123
4.1.5 Internet的网络层协议 125
4.2 IP数据报 125
4.3 IP地址及管理方式 129
4.3.1 IP地址与网络互连 129
4.3.2 分类的IP地址 130
4.3.3 子网划分 133
4.3.4 无分类编址CIDR 137
4.4 地址解析协议ARP 141
4.4.1 ARP需求 141
4.4.2 ARP的工作原理 142
4.4.3 不同网络间的数据转发 144
4.5 路由选择与路由器 145
4.5.1 路由选择 145
4.5.2 路由器与分组交换 148
4.6 路由选择协议 155
4.6.1 路由选择协议用途与思想原型 155
4.6.2 路由信息协议RIP 158
4.6.3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SPF 162
4.6.4 边界网关协议BGP 167
4.7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 170
4.8 IP多播 174
4.8.1 IP多播的应用与价值 174
4.8.2 多播的实现基础 176
4.8.3 网际组管理协议IGMP 177
4.8.4 多播路由选择协议 178
4.9 网络地址转换NAT与虚拟专用网VPN 180
4.9.1 网络地址转换NAT 180
4.9.2 虚拟专用网VPN 184
4.10 移动IP 185
4.10.1 固定IP的局限性与移动IP需求 185
4.10.2 移动IP实现模型 186
4.10.3 移动IP标准 188
4.11 IPv6 189
4.11.1 目前Internet面临的问题 189
4.11.2 IPv6的表示方法 189
4.11.3 IPv6数据报的首部格式 190
4.11.4 IPv4到IPv6的过渡 191
第5章 传输层与进程通信 198
5.1 网络需求与传输层功能 198
5.1.1 传输层实现进程间的通信 199
5.1.2 传输层实现可靠传输 200
5.1.3 传输层实现用户接口 201
5.1.4 TCP/IP的传输层 201
5.2 传输控制协议TCP 204
5.2.1 TCP的传输模型 204
5.2.2 TCP数据段结构 208
5.2.3 TCP的流量控制 210
5.2.4 TCP的拥塞控制 213
5.2.5 超时时间的确定 218
5.2.6 TCP的连接管理 219
5.2.7 TCP可靠传输的实现 222
5.3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223
5.3.1 UDP概述 223
5.3.2 UDP的头部格式 224
第6章 应用层与Internet服务 227
6.1 Internet应用层 227
6.2 域名系统DNS 229
6.2.1 域名系统的应用背景与价值作用 229
6.2.2 因特网域名结构 230
6.2.3 域名服务器 232
6.2.4 域名解析过程 233
6.3 万维网 235
6.3.1 万维网信息系统及组成 235
6.3.2 超文本传送协议HTTP 241
6.3.3 万维网应用与演化 247
6.4 电子邮件 253
6.4.1 电子邮件工作原理 253
6.4.2 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 254
6.4.3 多用途互联网邮件扩展MIME 255
6.4.4 邮件读取协议POP3和IMAP 256
6.5 文件传输协议 257
6.5.1 FTP的功能与价值 257
6.5.2 FTP工作原理 258
6.5.3 FTP的应用 259
6.6 Telnet与DHCP协议简介 260
6.6.1 Telnet 260
6.6.2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 261
6.7 流媒体技术与应用 263
6.7.1 流媒体 263
6.7.2 流媒体的传输 263
6.7.3 流媒体传输系统的主流技术 266
6.7.4 流媒体文件格式 266
6.7.5 流媒体系统的构成 267
6.8 CDN 268
第7章 网络安全 272
7.1 网络安全综述 272
7.1.1 网络安全的理念 272
7.1.2 网络安全的基本原理 273
7.2 网络安全机制 275
7.2.1 加密机制 275
7.2.2 鉴别机制 278
7.2.3 公证机制 281
7.3 访问安全 283
7.3.1 访问控制的概念及原理 284
7.3.2 访问控制的类型 284
7.3.3 访问控制的安全策略 285
7.4 传输安全 287
7.4.1 因特网的安全协议 287
7.4.2 虚拟安全通道 290
7.5 系统安全 291
7.5.1 防火墙 291
7.5.2 入侵检测 293
第8章 网络新技术与新应用 296
8.1 移动互联网与云服务 296
8.1.1 移动互连与简单网络终端 296
8.1.2 云计算与云服务 297
8.2 短距离无线通信网络 298
8.2.1 概述 298
8.2.2 主要短距离无线网络发展状况 299
8.3 物联网 306
8.3.1 物联网的内涵 307
8.3.2 物联网的支撑技术与产业 308
8.3.3 物联网发展现状 308
8.3.4 物联网发展趋势 309
8.4 IP交换技术 309
8.4.1 IP交换技术综述 309
8.4.2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 310
8.4.3 MPLS基本工作原理 311
8.4.4 MPLS的转发等价类FEC 312
8.5 P2P网络服务 313
8.5.1 P2P简介 313
8.5.2 P2P技术的应用前景 313
8.5.3 P2P文件共享及原理 315
8.5.4 P2P技术发展中的问题 316
参考文献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