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高等教育大众化 1
第一节 高等教育大众化概论 1
一、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 1
二、大众化不仅是量的增长,而且是质的变化 5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8
第二节 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9
一、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 9
二、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 12
三、不平坦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 15
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矛盾 18
第三节 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 21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表现 21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中的精英教育 22
第四节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意义 23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 23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般意义 24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殊意义 27
第二章 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概述 31
第一节 美国的高等教育 31
一、教育结构 31
二、教育宗旨 33
三、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 33
四、教育经费 34
五、入学标准 35
第二节 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 36
一、英国 36
二、法国 41
三、日本 46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 51
一、菲律宾 52
二、埃及 55
三、智利 58
四、印度 63
第三章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及大众化趋势 68
第一节 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 68
一、新中国高等教育风云五十年 68
二、新中国高等教育思想的发展 70
第二节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72
一、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特征 72
二、高等教育的结构状况 74
三、高等教育的规模 76
四、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及改革 77
五、经费的来源 77
第三节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端 78
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 78
二、目前面临的挑战以及存在的问题 80
三、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对策 88
第四节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94
一、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日益凸现 94
二、高等教育的地方化趋势 95
三、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趋势 95
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 96
五、高等教育的多样化趋势 96
六、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变革 97
七、高等教育的多元化趋势 98
八、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趋势 99
九、涌现出一批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 99
十、人文素质教育将成为鲜明特色 99
第四章 高等教育大众化引起的变革 101
第一节 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巨大变革 101
一、高等教育规模 101
二、高等教育观 102
三、高等教育的功能 102
四、课程和教学形式 103
五、学生的经历 103
六、高等教育的多样性、特点和界限 104
七、领导与决策 105
八、学术标准 105
九、入学和选拔 106
十、学术管理形式 106
十一、高等教育的内部管理 107
第二节 中国高等教育将面临的整体转型 110
一、服务对象应该由政府转向“客户” 110
二、发展的本位应该从学科转向市场 111
三、改革的重心应该从外部转向学校 113
第三节 教育观念的重大改变 114
一、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115
二、教育质量观的转变 116
三、高校以育人为根本 117
四、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118
第四节 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120
一、创设新的高等教育机构 120
二、高教自考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贡献 122
三、民营化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 124
四、远距离高等教育 128
第五节 教学管理方法的转变 129
一、学籍管理:宽进严出 129
二、实行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 131
三、重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 133
四、突出创新教育 134
五、变革思想教育的方式与内容 135
六、转变学习观念 136
七、改变毕业生就业方式 139
第五章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140
第一节 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题 140
一、高等教育发达国家重视素质教育 140
二、知识经济呼唤素质教育 142
三、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143
四、对素质教育关注的轨迹 144
第二节 大学生素质的新要求 146
一、完善知识结构 146
二、提高基本能力 148
三、具备笃深的人文精神 153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的素质状况 155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 157
二、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现状 160
三、大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现状 161
第四节 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主要方法 162
一、借鉴发达国家培养大学生的成果 162
二、改革我国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166
三、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 168
四、不断完善学生素质测评方法 171
第六章 大学生的教学科研管理 174
第一节 大众化教育的教学科研管理模式 174
一、学籍、学制和专业设置 174
二、课程设置的特点 176
三、教学的基本模式 178
四、教学的具体方法 181
五、教学管理 184
六、大学生科研管理 185
七、教学质量的监控 186
第二节 我国高校现行的教学科研管理模式 188
一、学籍管理和专业设置 188
二、教学过程 190
三、学生科研 193
四、教学质量管理 193
五、高等教育评估 194
第三节 如何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模式 198
一、学籍管理制度的改革 199
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00
三、加强教师的管理 201
四、专业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201
五、加强教学手段创新的研究 202
六、开办网上教学 203
七、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 204
第七章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207
第一节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新情况 207
一、学生个体差异明显 208
二、学生形成不同群体 208
三、师生关系不断弱化 209
四、班级作用逐渐降低 209
五、学生主体意识日益增强 210
六、教育管理有所脱节 210
七、毕业就业压力增大 211
八、办学条件明显不足 212
第二节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分析 213
一、社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 213
二、大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的看法 214
三、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 218
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220
第三节 发达国家教育成果的借鉴 223
一、世界各国重视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223
二、当代西方道德教育发展趋势 224
三、思想道德教育理念必须更新 230
第四节 建立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与新方法 232
一、思想教育方式的民主化、一体化、服务化 232
二、思想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法制化 237
三、思想教育途径的网络化、公寓化、社团化 240
第八章 大学生行为管理 246
第一节 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大学生行为管理的要求 246
一、大学生行为管理及其意义 246
二、我国大学生行为管理的沿革和特征 248
三、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行为管理 252
四、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大学生行为管理的新要求 255
五、大学生行为管理与形势要求不相适应 258
第二节 大学生行为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261
一、影响大学生行为的主要因素 261
二、大学生行为管理的主要内容 265
三、大学生行为管理的方法 269
四、管理心理学知识在学生行为管理中的运用 271
第三节 大学生行为管理的改革 273
一、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73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行为管理的改革 274
第九章 大学毕业生就业管理 279
第一节 大学毕业生就业模式演变 279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 279
二、“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 281
三、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 284
四、现代就业工作管理体制 287
第二节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展望 290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特殊性 290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291
三、大毕业学生就业市场的形成 291
四、大毕业学生就业市场的形式 292
五、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特点和原则 294
第三节 国外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就业指导 296
一、美国 296
二、加拿大 301
三、日本 305
第四节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展望 310
一、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 310
二、就业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311
三、加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313
第十章 高等学校的后勤服务 317
第一节 后勤服务在高等学校中的作用 317
一、人才培养的组成部分 317
二、学校管理水平的体现 319
三、办学过程的重要保障 321
第二节 后勤服务的内容 321
一、财务管理 321
二、校舍的建造和维护 323
三、校园环境的建设 325
四、交通和通讯的提供 328
五、住宿和膳食的供应 330
第三节 后勤服务存在的问题 334
一、观念问题 334
二、原有的模式与新机制的冲突 336
三、后勤服务部门从学校剥离后产生的问题 337
第四节 高等学校后勤改革的实践 339
一、各地高校后勤改革的实效 339
二、后勤改革的效果 344
三、国内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 345
四、国外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模式 348
第五节 后勤服务社会化条件下高校的配套改革 350
一、一切为学生服务 350
二、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 353
三、加大经济管理力度 356
四、以法治校 357
参考文献 359
后记 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