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动员史 1949-1978》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动员史》编写组编
  • 出 版 社: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802377424
  • 页数:56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1949年至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动员的历史为研究对象,以国家安全战略及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实践发展演变为主线,客观详实地记述了1949年到1978年我国国民经济动员建设、战备和战时动员的历史活动,系统总结了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动员在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中的历史作用。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战争动员时期 1

第一节 支援战略追击作战 1

一、把战争需要放在财政支出首位 2

(一)对军费开支实行统一管理 2

(二)财政收入的50%用于战争 5

(三)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6

(四)“这是胜利的负担” 8

二、转向政府主导的军工动员 9

(一)政府军工管理体制的建立 9

(二)缴获和生产并举的装备保障 10

三、迅速统一的交通运输动员 11

(一)铁路交通运输动员 12

(二)公路交通运输动员 14

(三)水上交通运输动员 19

四、统分结合筹措军需给养 24

(一)老解放区动员支前 25

(二)新解放区征粮借粮 26

五、“解放台湾”动员准备 31

(一)动员需求的变化 32

(二)民用船舶的征用和改装 33

(三)华东支前公路建设 34

第二节 抗美援朝战争动员 36

一、战前阶段的动员 37

(一)初建局部动员组织体制 37

(二)战前动员保障的目标任务 43

(三)战前的交通运输动员 45

(四)武器装备的紧急生产 50

(五)军需物资的筹措供应 52

(六)首批医疗卫生力量动员 56

二、运动战阶段的动员 59

(一)动员组织指挥体制的完善 60

(二)动员面临的新情况和新任务 65

(三)财政中心转向抗美援朝 67

(四)军工企业转入战时生产 71

(五)沿海企业和物资的疏散 76

(六)物资动员规模的扩大 76

(七)医疗卫生力量的紧急派遣 81

(八)艰难开展的交通运输动员 87

(九)支援空军抢修机场 99

(十)冻结、没收美国在华资产 100

三、阵地战阶段的动员 105

(一)动员需求出现高峰 105

(二)年度军费最高48.5 % 107

(三)军工动员的作用日益提高 119

(四)物资保障形势日趋好转 125

(五)医疗卫生动员成效明显 126

(六)交通运输动员发挥枢纽作用 131

(七)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136

第三节 “边打边建设” 138

一、动员基础建设的筹划组织 138

(一)“边打边建”的国家建设方针 138

(二)“军民结合”思想的提出 139

(三)政府首批动员机构的建立 141

二、国防科技工业动员基础建设 144

(一)国家决定重点发展国防科技工业 144

(二)国防科技工业建设规划的制订 144

(三)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初步展开 147

三、国防交通通信基础建设 148

(一)首批“国防公路”建设 148

(二)“义务建勤”制度的实行 149

(三)编写铁路军事技术说明书 149

(四)通信动员基础建设 151

四、物资动员基础建设 153

(一)统配物资制度的建立 153

(二)战略物资储备制度的建立 154

(三)长期粮食储备制度的开端 156

第二章 动员现代化奠基时期 157

第一节 “一五”时期的动员基础建设 158

一、动员基础建设的战略指导思想 158

(一)抓住有利的和平发展时期 159

(二)率先实现国防工业现代化 160

(三)“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 162

(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统筹发展 164

二、系统借鉴苏联经验 167

(一)“以苏为师”的指导思想 167

(二)“以苏为师”的早期成果 170

(三)赴苏进行动员制度考察 173

(四)仿苏建立动员组织体制 175

三、试编经济动员计划 179

(一)动员计划工作的基本依据 179

(二)试编1956年度动员计划 180

(三)试编“动员能力增长计划” 184

四、国防科技工业动员基础建设 188

(一)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主要目标 188

(二)为解决100个师的装备而奋斗 191

(三)国防工业战略布局的初步形成 196

(四)“军民结合”的早期实践 199

五、交通通信动员基础建设 200

(一)国家骨干交通网建设 201

(二)交通建设贯彻国防要求 204

(三)“技术动员”的全面开展 206

(四)国家骨干通信网建设 209

六、物资动员基础建设 210

(一)“备战、备荒、备产”的储备方针 210

(二)“一五”储备计划的执行 211

(三)军队动员储备的代储与移交 213

(四)“甲字”粮食储备制度的建立 214

七、支援解放大陈列岛作战 215

(一)战前的动员筹划与准备 215

(二)一江山岛作战动员 217

(三)解放大陈岛的支前动员准备 222

八、“解放台湾”的动员准备 223

(一)入闽通道建设动员 224

(二)军事工程建设动员 226

第二节 贯彻动员能力增长计划 227

一、“把国防能力建立在整个国民经济基础之上” 228

(一)国防科技工业基础的初步形成 228

(二)国防交通骨干网建设 231

(三)长途通信骨干网路建设 234

(四)军交“技术动员”的应战准备 235

(五)国家战略物资的储备与调用 237

二、机械制造工业掌握“两套本领” 238

(一)“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方针 238

(二)国防工业的民品生产 239

(三)首批民用工业军品生产动员试点 241

(四)地方军工建设的开端 243

三、动员能力增长遇到的阻碍 244

(一)“以苏为师”的中止 244

(二)动员组织管理的削弱 245

(三)动员计划工作的拖延 246

(四)动员能力增长速度放缓 247

四、支援炮击金门作战 248

(一)战前动员保障 249

(二)封锁作战阶段的动员保障 254

(三)“打打停停”阶段的动员保障 258

第三章 贯彻“积极防御,北顶南放”军事战略方针时期 262

第一节 动员准备的调整和加强 263

一、动员准备的指导思想 263

(一)“积极防御,北顶南放” 263

(二)防止敌人突然袭击 264

(三)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 265

二、国家总动员计划的编制和中止 269

(一)国家总动员计划的提出 269

(二)动员机构的恢复和加强 271

(三)战时动员计划筹备小组 275

(四)国家总动员计划工作的中止 276

三、动员能力建设试点 277

(一)试编战时工业动员规划 278

(二)战时民用工业转产试点 280

(三)弹药技术动员准备试验 283

(四)动员物资储备工作的开端 283

(五)“战时抢修备料储备”试点 284

四、“八字方针”与动员基础建设 284

(一)国防科技工业的全面整顿 285

(二)“三线”布局思想的确立 287

(三)国防工业贯彻“和战结合”方针 288

(四)地方军工的初步建立 290

(五)战略战役交通网路的早期筹划 292

(六)贯彻“三防”储备方针 294

第二节 1962年紧急战备动员和作战动员 296

一、东南沿海紧急战备动员 297

(一)中共中央决定整军备战 297

(二)落实军队作战对动员的需求 300

(三)动员组织体制的平战转换 304

(四)战备动员经费的统筹安排 307

(五)邮电通信动员保障 312

(六)国防工业“备战增产” 318

(七)民用工业的首次应战动员 321

(八)抢修抢建入闽通道 324

(九)抢运参战部队和战备物资 327

(十)军需物资的筹措与供给 331

(十一)国家储备物资的转移和疏散 336

(十二)医疗卫生动员保障 338

二、对印自卫反击作战动员 339

(一)中央军委的对印作战部署 339

(二)支前动员的组织指挥 340

(三)武器装备生产动员 342

(四)军需物资的预储和动员 342

(五)动员民力急造军用公路 343

(六)战略后方到战役前方的支前运输 345

(七)战役前方运输力量动员 349

(八)战区卫生勤务力量动员 352

第三节 东南沿海紧急战备后的动员建设 353

一、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全面统筹 353

(一)“三结合”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方针 354

(二)计划300万人打一年 356

(三)试行《国民经济动员纲要》 360

二、动员组织机构的调整 363

(一)国家计委的动员机构 364

(二)工业动员管理机构 366

(三)交通战备动员机构 369

(四)物资动员管理机构 372

三、工业动员准备的加强 373

(一)规划落实“3001方案” 373

(二)国防工业战时动员准备 374

(三)民用工业战时转扩产准备 376

(四)动员生产线的规划与调整 379

四、交通、通信动员的规划建设 380

(一)交通动员的国家规划 380

(二)国防公路纳入国家基建计划 383

(三)民用船舶修造的“和战结合” 384

(四)局部地区的动员征用准备 385

(五)邮电通信战备的规划建设 387

五、战备物资储备的加强 388

(一)国家粮食储备新增“506”储备 388

(二)战略物资新增“506”储备 393

(三)战备盐储备制度的开端 394

(四)战备商品的统筹管理 394

六、战略后方建设的筹划与启动 395

(一)中央决定进行战略后方建设 396

(二)国家建委召开搬迁工作会议 400

(三)地方军工三年建设规划获准 402

第四章 立足“早打、大打”的大规模战备动员时期 407

第一节 大规模战备动员前期 408

一、国防建设指导思想转入战争轨道 408

(一)国家决定立足“早打、大打” 409

(二)“积极防御,诱敌深入”的军事战略方针 411

(三)“三五”计划转向以备战为中心 412

(四)经济动员准备的概略筹划 416

二、战备动员组织机构的充实调整 418

(一)区域性战备动员领导机构 419

(二)政府部门的战备动员机构 420

(三)国家对要害部门实行军事管理 422

三、战略后方建设的全面展开 423

(一)国家战略后方的工业建设 424

(二)国家战略后方的铁路建设 428

(三)地方战略后方建设 429

四、工业系统的战备动员 433

(一)国防工业的“备战增产” 433

(二)地方军工的初步贡献 435

(三)第二次民用工业动员 435

五、铁路、交通、通信、卫生系统的战备动员 438

(一)铁路系统的战备动员行动 438

(二)交通系统的战备动员行动 439

(三)邮电通信系统的战备动员 445

(四)医疗卫生系统的战备动员 448

六、物资系统的战备动员 449

(一)国家战略物资储备 449

(二)国家战备粮油储备 452

(三)战备商品调配与储备 454

(四)战备盐在农村的分散储备 460

(五)沿海岛屿战备物资储备 461

(六)试行支前装备物资供应标准 462

第二节 大规模战备动员中期 463

一、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动员 463

(一)支前动员的组织指挥 464

(二)军需物资动员保障 465

(三)交通运输的应急动员保障 467

(四)组织民兵担负火线抢救任务 471

(五)依托邮电部门组织战区通信 472

(六)以地方力量为主组织军械保障 472

(七)兵器工业突击研制反坦克武器 473

二、中共中央决定“要准备打仗” 474

(一)中共中央发布“八二八”命令 474

(二)“大军工规划”的制订 477

(三)大幅度增加国防和战备费用 479

(四)动员组织体制的恢复和加强 482

三、国防工业三年发展计划的执行 484

(一)大三线的扩建和战备生产 484

(二)小三线的扩建和试生产 487

(三)第三次民用工业军工生产动员 487

四、交通通信系统的应战措施 493

(一)战时交通保障计划的编制和执行 493

(二)铁路建设计划的“高指标” 495

(三)“三北地区”三年国防公路建设 496

(四)公路飞机跑道建设 499

(五)落实战时交通保障措施 500

(六)全国5年战备通信网建设 502

五、国家储备物资的应战措施 504

(一)储备物资的紧急调用 504

(二)储备物资的转移和疏散 505

(三)作战物资的战场预置 506

(四)物资储备的进一步加强 507

六、“全民办后勤”运动 512

(一)东北地区“全民办后勤” 512

(二)战时生产和物资基地建设 514

(三)战时运输力量的预建预储 515

(四)战时医疗卫生动员准备 516

第三节 大规模战备动员后期 518

一、中共中央决定继续加强战备动员 518

(一)“四五”计划坚持以备战为中心 518

(二)“十大”提出继续准备反侵略战争 519

二、战略后方建设的继续推进 520

(一)国防工业管理体制的调整 520

(二)“大军工规划”建设的继续 522

(三)地方军工的高位发展 526

(四)战略后方干线铁路的建成 527

三、动员生产线的再发展 528

(一)轻武器动员生产线的发展 528

(二)重型武器动员生产线建设 531

(三)新建反坦克武器动员生产线 533

(四)“7911会议”与动员生产线的整顿 535

四、战时交通保障计划的制订与执行 537

(一)战时保障计划的全面制订 537

(二)国防交通骨干网路的全面建成 539

(三)民用车船的战备登记与编组 541

(四)交通战备物资储备的加强 542

五、邮电通信和医疗卫生的战备工作 543

(一)邮电通信战备工作的加强 543

(二)医疗卫生战备工作的加强 545

六、应战物资储备 546

(一)国家战略物资储备 546

(二)战备商品储备 549

(三)战备粮油盐的储备 550

七、西沙群岛自卫反击作战动员 555

(一)战时动员的组织指挥 556

(二)军需物资的筹措与供给 558

(三)海运力量的动员与使用 561

(四)战后的经济复员活动 563

后记 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