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纪检监察工作总论 3
第一章 党的纪律检查概述 3
第一节 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性质和主要任务 4
一、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性质 4
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主要任务 5
第二节 党的纪律检查工作指导思想 9
一、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指导思想 9
二、贯彻纪律检查指导思想需要正确认识的几个关系 11
第三节 新时期党的纪律检查工作 14
一、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恢复与发展 14
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产生方式与领导体制的确定 15
三、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任务 16
四、党的纪律检查法规建设 17
五、新时期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基本经验 18
第四节 党的纪律与违纪 20
一、党的纪律的基本含义 20
二、党的纪律的主要内容 23
三、党纪的制定和执行 27
四、违纪的一般理论 30
五、党纪责任和党纪处分 38
第二章 行政监察理论概述 48
第一节 行政监察的概念 48
一、行政监察的概念和特征 48
二、行政监察的地位和作用 49
三、行政监察的基本原则 51
第二节 行政监察机关 52
一、我国行政监察机关的发展概况 52
二、我国行政监察机关的机构设置和领导体制 53
三、我国行政监察机关的权限 56
四、我国行政监察机关的任务 59
五、我国行政监察机关行使监察权的方式 60
第三节 行政监察对象 64
一、行政监察对象概述 64
二、国家行政机关 64
三、国家公务员 69
四、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 72
五、行政监察机关对监察对象管辖的原则和范围 72
第四节 行政监察机关与相关监督机关的工作关系 74
一、行政监察机关与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工作关系 74
二、行政监察机关与人民检察机关的工作关系 76
三、行政监察机关与经济监督机关的工作关系 78
四、行政监察机关与舆论监督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 80
第三章 纪检监察组织机构 83
第一节 纪检监察组织机构的发展 83
一、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创立与重建 83
二、行政监察机关的设立和恢复 84
三、纪检监察机关合署办公 85
第二节 纪检监察机关的性质、任务、职权 86
一、纪检监察机关的性质 86
二、纪检监察机关的任务 86
三、纪检监察机关的职权 87
第三节 纪检监察机关的机构设置 90
一、中央和地方各级纪检监察机关 90
二、基层纪检监察组织机构 92
三、派出、派驻和内设纪检监察机构 95
第四章 纪检监察机关的领导 98
第一节 纪检监察机关的领导体制 98
一、纪检监察机关恢复组建后领导体制的变化 98
二、纪检监察机关现行领导体制及其基本涵义 99
第二节 干部双重管理体制 101
一、干部双重管理的一般涵义 101
二、纪检监察干部的双重管理是与纪检监察机关双重领导体制相适应的制度 102
第五章 纪检监察机关的职务设置 104
第一节 纪检监察机关领导职务的设置 104
一、中央和地方各级纪委领导职务的设置 105
二、监察部和地方各级监察机关领导职务的设置 106
三、派驻和内设纪检监察机构领导职务的设置 107
四、机关纪委和企事业单位纪检监察机构领导职务的设置 108
第二节 纪律检查员、监察专员、监察员的职务设置 108
一、纪律检查员、监察专员、监察员的职务序列和配备比例 109
二、纪律检查员、监察专员、监察员的任职条件 109
第三节 纪检监察机关非领导职务设置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 110
一、非领导职务设置 110
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 110
第六章 纪检监察机关的干部管理 114
第一节 考录与选调 114
一、考试录用 114
二、选调 116
三、切实把好纪检监察机关的干部“入口关” 118
第二节 考察与任免 119
一、纪检监察干部的考察 119
二、纪检监察干部的任职 122
三、纪检监察干部的免职 124
四、纪检监察干部任免制度 125
第三节 交流与回避 127
一、纪检监察干部的交流 127
二、纪检监察干部的回避 128
第四节 监督与奖惩 129
一、干部监督工作 129
二、纪检监察干部的奖励 131
三、纪检监察干部的惩戒 134
第七章 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136
第一节 纪检监察干部的素质 136
一、思想政治素质 137
二、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 138
三、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140
四、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素质的主要措施 143
第二节 纪检监察领导班子建设 144
一、纪检监察领导班子及成员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 145
二、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 146
三、领导班子组织建设 148
四、领导班子建设的主要措施 151
第三节 纪检监察干部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164
一、纪检监察机关恢复组建以来干部管理制度化建设的情况 164
二、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健全干部管理的各项制度 165
第二篇 纪检监察案件调查工作程序 173
第一章 纪检监察案件调查概述 173
第一节 调查案件在纪检监察工作中的地位、作用 173
一、调查案件的涵义 173
二、纪检监察机关调查案件工作的地位 174
三、纪检监察机关调查案件工作的作用 175
第二节 纪检监察案件的特点 175
一、性质是内部监督 175
二、方法主要是调查取证 176
三、调查对象主要是领导干部 176
四、处理是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177
五、不同于刑事案件和其他行政执法案件 177
第三节 调查案件方法的探讨范围和解决的问题 177
一、调查方法的探讨范围 178
二、探讨调查方法解决的问题 179
第四节 研究纪检监察案件调查方法的意义和做法 180
一、研究纪检监察案件调查方法的意义 180
二、研究纪检监察案件调查方法的做法 181
第二章 调查案件程序 183
第一节 受理 183
一、受理的条件和范围 183
二、受理的形式和渠道 185
三、受理的方法和要求 188
第二节 初步核实 190
一、初步核实的任务 190
二、初步核实的程序 192
三、初步核实结果的处理 193
四、初步核实的注意事项 194
第三节 立案 196
一、立案的条件 196
二、立案的程序 197
三、有关立案的注意事项 199
第四节 调查 200
一、调查的程序 200
二、征询意见和反馈 204
三、有关调查的几个问题 204
第五节 移送审理 206
一、移送审理的条件 206
二、移送审理的材料 207
三、移送审理的手续 207
第三章 案件调查的组织实施 208
第一节 准备工作 208
一、分析线索 208
二、了解情况 210
三、制定计划 211
四、其他准备 213
第二节 组织协调 213
一、理顺工作关系 213
二、调查组的工作分配 215
三、协调其他机关和部门配合 216
第三节 工作实施 216
一、突出重点 216
二、掌握节奏 217
三、巩固证据 219
四、扩大战果 219
第四章 案件调查决策 221
第一节 决策类型 221
第二节 决策原则 223
第三节 案件调查决策内容 225
一、初核决策 225
二、立案决策 226
三、调查决策 226
四、“两规”决策 226
五、调查终结决策 226
六、案件处理决策 227
第四节 案件调查决策心理 227
第五章 案件调查方案的审查 230
第一节 审查调查方案的原则 230
第二节 审查调查方案的形式和内容 232
一、审查调查方案的形式 232
二、审查调查方案的内容 232
第六章 案件调查措施 234
第一节 查询金融机构 234
一、查询存款 234
二、查询投资 237
三、冻结存款 239
四、境外存款的查询 239
第二节 查阅账目 240
一、查账的目的 240
二、查账的常用方法 241
三、查账结果的运用 246
第三节 “两规”、“两指”措施 247
一、“两规”、“两指”措施的安全要求 247
二、“两规”、“两指”对象的思想工作 248
三、运用“两规”、“两指”措施突破案件的方法 250
四、使用“两规”、“两指”措施的注意事项 253
第四节 其他措施 253
一、组织措施 254
二、责令保全措施 255
三、封存、扣留措施 256
四、调查方法中的措施 257
五、关于新的调查手段探索 260
第七章 案件查处的组织协调 261
第一节 案件查处组织协调的依据 261
第二节 案件查处组织协调的重要作用 262
一、有利于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262
二、有利于增强突破重要、复杂案件的攻坚力度 263
三、有利于发挥各执纪执法机关的职能优势 263
四、有利于在办案手段上的相互支持 264
第三节 案件查处组织协调的范围 264
一、协调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 264
二、协调审计机关 265
三、协调税务、工商行政管理、质量监督检疫等机关 265
四、纪检监察机关内部协调 266
五、协调有关党组织、政府机关 266
第四节 案件查处组织协调的基本原则 266
一、坚持党委领导的原则 266
二、坚持依纪依法的原则 267
三、坚持协调及时、注重实效的原则 268
四、坚持平等协商、相互配合的原则 269
第五节 案件查处组织协调的基本形式 270
第六节 案件查处组织协调的基本内容 271
一、案件线索的协调 271
二、办案力量的协调 272
三、办案时机的协调 273
四、案件相互移交的组织协调 273
五、办案策略的组织协调 275
六、疑难复杂案件的组织协调 276
七、涉案款物追缴罚没的组织协调 276
八、重大案件宣传报道的组织协调 277
第八章 案件调查的结案处理 279
第一节 结案处理的意义和基本原则 279
一、结案处理的意义 279
二、结案处理的基本原则 279
第二节 结案处理应注意把握的重点 282
一、结案处理的案件必须事实清楚 282
二、结案处理的案件必须证据确凿 283
三、结案处理的案件必须定性准确 284
四、结案处理的案件必须处理恰当 286
五、结案处理的案件必须手续完备 288
六、结案处理的案件必须程序合法 288
第三节 结案处理的基本内容 288
一、要熟知案件查处的进展 288
二、要及时组织案件移交 289
三、要协调解决分歧意见 290
四、要协调及时补证及协调征求发案单位党组织的意见 290
五、要对审理报告进行审查 291
第九章 案件查处要为大局服务 292
第一节 查办案件为大局服务的意义 292
第二节 查办案件为大局服务的途径与方法 294
一、从大局出发,把握办案的指导思想 294
二、从大局出发,着眼配备办案力量 295
三、从大局出发,把握办案节奏 295
四、从大局出发,灵活务实处理敏感事项 296
五、从大局出发,宽严相济灵活处理违纪者 297
六、从大局出发,坚持查办案件突出重点岗位和重点领域 298
第三节 为大局服务要加大挽回经济损失的力度 299
第四节 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务求办案的综合效益 302
一、要深刻剖析制度管理方面的原因 302
二、要深刻剖析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原因 303
三、切实搞好警示教育 304
第五节 创新为大局服务的工作机制 305
第十章 案件查处必须严格依纪依法 307
第一节 依纪依法执纪办案的重要意义 307
第二节 依纪依法执纪办案的基本要求 308
一、坚持党纪政纪面前人人平等 308
二、坚持严格执行办案程序 309
三、要保障被调查对象的合法权利 310
四、严格依纪依法追缴违纪违法赃款赃物 311
第三节 探索依纪依法执纪办案新的方式方法 312
一、加强查办大案要案的组织协调 312
二、严格依纪依法使用“两规、“两指”措施 312
三、开展异地交叉办案 313
四、实行重要复杂案件下查一级 313
第四节 加强依纪依法执纪办案的监督制约 314
一、严格纪律监督 314
二、常委会和领导的监督制约 315
三、机关党组织的监督制约 315
四、办案调查组的监督制约 315
五、审理部门的监督制约 316
六、发案单位和当事人的监督制约 316
七、新闻舆论的监督制约 316
第三篇 纪检监察案件检查与审理 319
第一章 案件检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19
第一节 案件检查的指导思想 319
一、服从服务于党的基本路线 319
二、维护和正确执行党纪政纪 320
第二节 案件检查的基本原则 322
一、依照党章和法律、法规独立行使检查权的原则 322
二、实事求是的原则 323
三、以事实为根据,以党纪政纪为准绳的原则 324
四、在党纪政纪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325
五、依靠党组织和各级政府,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原则 325
六、惩处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326
七、维护党员和国家公务员合法权利的原则 327
第二章 案件检查的任务、要求和方式 329
第一节 案件检查的任务 329
一、查明案件事实 329
二、收集确实、充分的证据 329
三、使违纪者受到应有的惩处 330
四、保护没有违纪的人不受追究 330
五、教育纪检监察对象遵纪守法 330
第二节 案件检查的基本要求 331
一、事实清楚 331
二、证据确凿 331
三、定性准确 331
四、处理恰当 332
五、手续完备 332
六、程序合法 332
第三节 案件检查的方式 333
一、自办 333
二、协办 333
三、交办 333
第三章 案件检查的特点和规律 335
第一节 案件检查的特点 335
一、案件检查主体的双重性 335
二、案件检查对象的交叉性 335
三、案件检查手段的独特性 336
四、案件检查依据的多元性 336
五、案件检查任务的艰巨性 337
第二节 案件检查的规律 337
一、案件检查是维护纪律与违犯纪律矛盾斗争的过程 337
二、案件检查是调查与反调查矛盾斗争的过程 338
三、案件检查受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 339
第三节 提高案件检查质量和效率的方式 341
一、主动争取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提高案件检查质量和效率的关键 341
二、讲求办案艺术是提高案件检查质量和效率的基本方法 341
三、使用调查谋略是提高案件检查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手段 342
四、协同办案,优势互补。是提高案件检查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形式 343
五、严格执行政策是提高案件检查质量和效率的保证 344
第四章 案件检查的基本方法 346
第一节 案件检查的谈话方法 346
一、被调查人的供述障碍和供述动机 346
二、调查人员谈话不成功的原因分析 348
三、获取谈话成功的方法和技巧 349
第二节 经济案件的查账方法 356
一、经济案件查账的要点与方法 356
二、经济案件查账中发现问题的技巧 359
三、经济案件主要作案手法的查账技巧 363
第五章 案件检查的管辖、措施和时限 366
第一节 案件检查的管辖 366
一、案件检查管辖的概念和意义 366
二、案件检查管辖的种类 367
第二节 案件检查的措施 370
一、案件检查措施的概念和特点 370
二、案件检查措施的种类 371
第三节 案件检查的时限 374
一、案件检查时限的概念 374
二、案件检查时限的种类 374
第六章 案件检查中的回避与申辩 376
第一节 回避 376
一、回避的概念 376
二、回避的对象和情形 376
三、回避的方式和决定 378
第二节 申辩 379
一、申辩的概念和意义 379
二、申辩的方式和理由 380
三、申辩人的权利与义务 380
第七章 受理和初步核实 382
第一节 受理 382
一、受理的概念和意义 382
二、受理的范围和受理材料的来源 383
三、受理的形式和要求 386
四、受理的程序 386
第二节 初步核实 387
一、初步核实的概念和意义 387
二、初步核实的任务和要求 388
三、初步核实的程序 390
四、对初步核实结果的处理 392
第八章 案件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393
第一节 案件审理工作的地位 393
一、案件审理工作是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393
二、案件审理工作是调查处理违犯党纪政纪案件的必经程序 393
三、案件审理工作是调查处理违纪案件的最后环节 394
第二节 案件审理工作的作用 394
一、制约作用 394
二、参谋作用 395
三、保障作用 395
四、教育作用 395
五、促进作用 395
第九章 案件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396
第一节 案件审理工作基本要求概述 396
一、基本要求的内容 396
二、基本要求的作用 396
第二节 事实清楚 396
一、事实清楚的概念 396
二、事实清楚的作用 397
三、案件审理工作中做到事实清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97
第三节 证据确凿 398
一、证据确凿的概念 398
二、证据确凿的作用 399
三、案件审理工作中做到证据确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99
第四节 定性准确 401
一、定性准确的概念 401
二、定性准确的作用 401
三、案件审理工作中做到定性准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01
第五节 处理恰当 404
一、处理恰当的概念 404
二、处理恰当的作用 405
三、案件审理工作中做到处理恰当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05
第六节 手续完备 407
一、手续完备的概念 407
二、手续完备的作用 407
三、在审理工作中如何做到手续完备 408
第十章 党纪处分的批准权限和行政处分权限 409
第一节 党纪处分的批准权限 409
一、批准权限的概念和意义 409
二、划分批准权限的原则 410
三、批准权限的具体范围 412
四、申诉案件的批准权限 414
第二节 行政处分权限 415
一、行政处分权的概念和划分行政处分权限的原则 415
二、行政处分权的内容 415
三、行政处分权限的具体规定 416
四、申诉案件的批准权限 417
五、对行政处分建议有异议的处理程序 418
第三节 备案制度 418
一、备案制度的概念和意义 418
二、违犯党纪案件的备案 419
三、违反政纪案件的备案 420
第十一章 违纪案件审理程序 421
第一节 案件审理程序概述 421
一、审理程序的概念 421
二、案件审理程序的作用 421
第二节 案件的受理 422
一、受理的概念 422
二、受理的范围 422
三、受理案件的材料要求 423
第三节 案件的审核 424
一、审核的概念 424
二、审核的内容 424
三、审核的方法 425
四、审核的程序 426
第四节 案件的审议 429
一、审议的概念 429
二、审议的作用 429
三、审议的程序 430
四、审议的结果和处理 430
五、集体审议的要求 431
第五节 执行程序 431
一、执行的概念 431
二、执行的具体程序 431
三、执行监督 433
第十二章 申诉案件审理程序 434
第一节 申诉案件审理程序概述 434
一、申诉案件审理程序的概念 434
二、规定申诉案件审理程序的意义 434
三、审理申诉案件的原则 435
四、申诉案件的处理 437
第二节 党纪申诉案件的审理程序 437
一、党纪申诉案件审理程序的概念 437
二、申诉的提起 438
三、受理 438
四、审理 439
五、批准 441
六、执行 441
七、审查决定 441
第三节 政纪申诉案件的审理程序 442
一、复审(复查)程序 442
二、复核程序 446
第十三章 案件审理工作业务指导 449
第一节 案件审理工作业务指导概述 449
一、案件审理工作业务指导的概念 449
二、案件审理工作业务指导的意义 449
三、案件审理工作业务指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49
第二节 案件审理工作业务指导的主要方法 450
一、召开会议 450
二、业务培训 451
三、协助审理 452
四、案件质量检查 452
五、解答疑难问题 453
六、答复征求意见案件 453
七、案例指导 453
八、建立联系点 454
第十四章 组织建设 455
第一节 案件审理部门 455
一、案件审理部门的设置及其形式 455
二、案件审理部门和案件检查部门的关系 456
第二节 案件审理人员 458
一、案件审理人员的职责 458
二、对案件审理人员的要求 458
第四篇 纪检监察证据调查与应用 465
第一章 证据的基本理论 465
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465
一、证据的概念 465
二、证据的三要素 466
三、证据的意义 469
第二节 证据的分类 471
一、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 471
二、控诉证据与辩护证据,本证与反证 473
三、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 474
四、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476
第三节 证明、证明要求及证明对象 479
一、证据制度概述 479
二、证明及证明要求 480
三、证明对象 482
第四节 证明责任 485
一、证明责任的历史考察 485
二、证明责任的概念 486
三、证明责任的承担 487
第二章 证据的收集、审查和运用 492
第一节 证据的收集和保全 492
一、调查收集证据的概念 492
二、调查收集证据的基本特征 494
三、调查收集证据的分类 498
四、调查收集证据的原则和基本要求 499
五、证据的保全 503
第二节 审查判断证据 505
一、审查判断证据的概念和意义 505
二、审查判断证据的原则 506
三、审查判断证据的内容和标准 508
四、审查判断证据的基本方法 511
第三节 证据的运用 514
一、运用证据的原则 514
二、对各种证据的审查运用 516
第三章 纪检监察证据及其审查运用 524
第一节 纪检监察证据的概念和作用 524
一、纪检监察证据的概念 524
二、纪检监察证据的特征 524
三、纪检监察证据的作用 525
第二节 纪检监察证据的分类 526
一、有错证据与无错证据 527
二、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 527
三、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528
四、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 528
第三节 纪检证据分论 529
一、物证、书证 529
二、证人证言 530
三、被调查人的陈述 531
四、鉴定结论 532
五、现场察看笔录 532
第四节 纪检监察证据的调查收集和保全 534
一、纪检监察证据调查收集的概念和特征 534
二、调查收集证据的原则和要求 536
三、调查收集证据的基本方法 539
四、证据的保全 540
第五节 纪检监察证据的鉴别 541
一、纪检监察证据鉴别的概念和意义 541
二、鉴别证据的内容 542
三、鉴别证据的基本方法 543
第六节 纪检监察证据的运用 545
一、纪检监察证据运用的基本原则 545
二、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 547
第七节 纪检监察案件的证明 548
一、证明的概念和作用 548
二、证明的内容 549
三、证明的过程 549
第八节 纪检监察案件的证明要求 550
一、纪检监察案件证明要求的概念 550
二、证明违法违纪案件的基本要求 550
三、纪检监察案件不同阶段的证明要求 551
第九节 纪检监察案件中的证明对象 554
一、纪检监察案件证明对象的概念 554
二、纪检监察案件证明对象的范围 554
第十节 纪检监察案件中的证明责任 557
一、证明责任的概念 557
二、纪检监察案件中证明责任的承担 558
第四章 违反政治纪律类案件的证据调查与运用 562
第一节 违反政治纪律类案件概述 562
一、违反政治纪律行为的概述 562
二、违反政治纪律行为的构成条件 563
三、违反政治纪律行为的主要表现 564
第二节 违反政治纪律类案件的证据调查 566
一、认定时所需要证明的内容 566
二、认定时所需要的证据材料 567
三、证据调查的基本原则 568
四、证据调查的具体手段和措施 568
第三节 违反政治纪律类案件的证据运用 570
一、证据运用的意义 570
二、违反政治纪律案件证据的审查 571
第五章 违反组织、人事纪律案件的证据调查与运用 574
第一节 违反组织、人事纪律案件概述 574
一、违反组织、人事纪律行为的概念 574
二、违反组织、人事纪律行为的表现形式 575
三、处理组织人事类违法违纪行为应注意的问题 577
第二节 违反组织、人事纪律行为的证据调查 577
一、证据调查的对象和内容 577
二、证据调查的基本要求 580
三、证据调查的手段 581
第三节 违反组织、人事纪律案件的证据运用 582
一、违反组织、人事纪律案件的证明要求 582
二、违反组织、人事纪律案件的证据审查 583
第六章 贪污贿赂案件的证据调查与运用 587
第一节 贪污贿赂行为概述 587
一、贪污贿赂行为的概念 587
二、贪污贿赂行为的构成要件 588
三、贪污贿赂行为的主要表现 589
四、几种具体的贪污贿赂行为的特征 589
第二节 对贪污案件的证据调查 596
一、对贪污案件的调查取证方法 596
二、调查取证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600
第三节 对贿赂案件的证据调查 602
一、判定受贿案件必须具备的证据材料 602
二、贿赂案件调查的原则和手段 604
三、贿赂案件调查取证的谋略和方法 606
四、贿赂案件调查取证的突破口选择 608
五、贿赂案件调查取证的具体措施 610
第四节 贪污案件证据的运用 612
一、贪污案件证据的审核鉴别 613
二、运用证据来证明贪污案件 619
第五节 贿赂案件的证据运用 622
一、证据材料不真实的主要原因 622
二、贿赂案件证据的审查与判断 623
三、贿赂案件证据的运用 626
第七章 失职、渎职案件的证据调查与应用 628
第一节 失职、渎职行为概述 628
一、失职、渎职行为概述 628
二、应当注意的问题 630
三、失职、渎职行为的主要内容 630
四、失职、渎职行为的一般规定 631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失职、渎职行为及其构成要件 633
一、党组织负责人的失职、渎职行为 633
二、国家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部门、单位工作人员中的党员的失职、渎职行为 633
三、违反有关规定,强令他人履行非法定义务的行为 634
四、因工作不负责任致使所属人员叛逃、出走的行为 635
第三节 一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失职、渎职案件的证据调查 635
一、一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失职、渎职案件的证据调查 635
二、一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案件的证据调查途径 639
三、一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案件的取证措施 640
第四节 一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失职、渎职案件的证据运用 642
一、一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案件的证据鉴别 642
二、一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案件证据的运用 646
第五节 司法工作人员失职、渎职行为的证据调查 648
一、徇私枉法行为的证据调查 648
二、民事、行政枉法裁判行为的证据调查 650
三、执行判决、裁定失职行为和执行判决、裁定滥用职权行为的证据调查 652
四、私放在押人员行为的证据调查 652
五、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行为的证据调查 654
六、徇私舞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行为的证据调查 655
第六节 司法工作人员失职、渎职行为的证据运用 656
一、司法渎职行为的证据审查和判断 657
二、司法渎职行为的证据运用 660
第七节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失职、渎职案件证据的调查 663
一、案件当事人的交代和说明 663
二、证人证言 667
三、其他证据材料的调查 673
第八节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失职、渎职案件的证据运用 674
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渎职案件的证据审查 674
二、证据在调查阶段的运用 676
三、在处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渎职案时证据的运用 678
第八章 侵犯党员权利、公民权利案件的证据调查与运用 680
第一节 侵犯党员权利行为概述 680
一、党员权利的概念和特征 680
二、侵犯党员权利的表现形式 685
三、对侵犯党员权利行为的处理 686
第二节 侵犯党员权利的行为具体表现及构成要件 688
一、进行表决和选举时,故意不通知或阻碍有表决权和有选举权的人到场 688
二、用非组织活动拉选票破坏选举,妨碍选举人自由行使选举权 690
三、不允许党员本人申辩,不允许其他党员为犯错误的党员作证和辩护 691
四、对其他党员实事求是的作证和辩护进行追究 693
五、将检举、控告材料私自扣压、销毁,或将其转给被检举人、被控告人 694
六、对批评人、检举人、控告人进行各种形式的打击报复 696
七、捏造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697
第三节 侵犯党员权利案件的证据调查与运用 698
一、侵犯党员权利案件的证据调查 698
二、侵犯党员权利案件中证据的运用 705
第九章 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类案件的证据调查与运用 709
第一节 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行为概述 709
一、社会主义道德的概念和特征 709
二、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行为的构成要件 710
第二节 几种具体的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行为 712
一、弄虚作假、骗取荣誉的行为 712
二、通奸行为 713
三、重婚或包养情妇(夫)的行为 713
四、利用职权、教养关系、从属关系或其他相类似关系与他人发生性关系的行为 713
五、拒不承担抚养教育义务或赡养义务的行为;虐待家庭成员或遗弃家庭成员的行为 714
六、遇到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时,能救而不救的行为 715
七、其他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 716
第三节 违反社会主义道德行为的证据调查与运用 717
一、本行为的证据调查与收集 717
二、本行为的证据审查与判断 717
三、本行为的证据运用 718
第十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类案件的证据调查与运用 719
第一节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概述 719
一、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一般理论 719
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的构成要件 720
第二节 几种具体的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 721
一、进行色情活动的行为 721
二、嫖娼、卖淫行为 722
三、制作、复制、出售、出租、传播淫秽影视书画或其他淫秽物品的行为 723
四、观看淫秽影视书画、观看淫秽表演、组织进行淫秽表演的行为 723
五、进行淫乱活动的行为 724
六、猥亵、侮辱妇女的行为 724
七、涉毒行为 724
八、侵犯公私财产的行为 725
九、赌博行为 727
十、妨碍执行公务的行为 727
十一、扰乱和破坏生产、交通、工作等秩序的行为 728
十二、搞封建迷信活动,扰乱生产、工作、社会生活秩序的行为 728
十三、伪造、变造或者买卖、使用伪造的公文、证件、印章的行为 729
十四、抢夺党和国家机关、企业(公司)、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公文、证件、印章的行为 729
十五、伪造、变造或者买卖、使用伪造的学历、文凭的行为 729
十六、违反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超计划生育的行为 730
十七、破坏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贯彻实施的行为 730
十八、违反国家关于保护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的行为 730
十九、违反国家关于保护自然资源方面的法律、法规的行为 731
二十、违反国家关于保护文物古迹方面的法律、法规的行为 731
二十一、编造、散播虚假信息或者其他对社会有害的信息的行为 732
二十二、违反有关规定,侵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行为 732
二十三、包庇行为 733
二十四、被犯罪分子蒙骗而为其犯罪活动提供方便条件的行为 733
二十五、触犯驻在国家、地区法律、法令,不尊重驻在国家、地区宗教习俗的行为 733
二十六、违反国(边)境管理法律、法规,偷越国(边)境的行为 734
二十七、其他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 734
第三节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的证据调查与运用 734
一、证据的调查与核实 735
二、证据的运用 736
第十一章 纪检监察案件证据的司法转换与运用 738
第一节 纪检监察案件的司法移交 738
一、纪检监察案件的司法移交的条件 738
二、纪检监察案件司法移交的标准 740
三、纪检监察案件司法移交的管辖 741
四、纪检监察案件司法移交的程序和效力 742
第二节 纪检监察证据的司法审查 743
一、纪检监察证据与刑事诉讼证据的区别 744
二、对纪检监察证据的司法审查 746
第三节 纪检监察证据的司法运用 749
一、纪检监察证据的立案运用 749
二、纪检监察证据的起诉运用 750
三、法庭调查中纪检监察证据的司法运用 751
第四节 纪检监察机关与司法机关联合办案问题 753
一、纪检监察机关办案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754
二、司法机关办理案件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755
三、纪检监察机关与司法机关联合办案问题 756
第十二章 纪检监察案件证据的不当运用 758
第一节 纪检监察中证据虚假的原因 758
一、纪检监察中证据虚假概论 758
二、从证据的本质属性谈证据的虚假 759
三、纪检监察中各具体证据形式虚假的原因 761
第二节 纪检监察证据错误的防范 766
一、纪检监察证据错误的一般防范措施 766
二、纪检监察证据错误的具体防范措施 769
第三节 纪检监察中证据的错误运用 772
一、在调查过程中运用证据的错误 773
二、在处理案件过程中证据运用的错误 775
第四节 纪检监察案件证据错误运用的防范 778
一、加强纪检监察案件办案人员对正确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重要性的认识 778
二、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证据 779
三、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证据的几项特别规则 781
第五篇 纪检监察办案策略与艺术 785
第一章 案件初核的基本内容 785
第一节 初核的概念、特征、任务、要求和方法 785
一、初核的概念和特征 785
二、初核的任务 785
三、初核的要求和方法 785
第二节 初核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788
一、初核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788
二、对策 788
第二章 案件调查的基本方法 790
第一节 案件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791
第二节 分析举报线索 明确调查重点 791
一、举报信件的形式和举报类型 792
二、举报主体的心理 792
三、举报信件的分析和推敲 792
四、认真分析举报线索,做到“五对”,注意“五忌” 793
第三节 科学制定调查方案 796
一、认真分析案情,明确查处重点 796
二、调查方案要做到“五定”、“六忌” 797
第四节 案件调查常用的五种策略 798
一、胜定而后战,铃县而后动 798
二、重点突破,带动全案 799
三、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799
四、由外向内,内外结合 800
五、刚柔相济,文明办案 800
第三章 调查案件谋略种类及运用 802
第一节 办案中运用谋略的意义及特征 802
第二节 运用谋略的原则 803
一、系统性原则 803
二、智能性原则 803
三、动态性原则 804
四、合法性原则 804
五、择优性原则 804
第三节 谋略的种类及运用 805
第四章 心理分析 808
第一节 办案中相关人员心理特征分析及对策 808
一、心理对查案工作的意义 808
二、违纪违法党员干部抗拒检查的心理特征分析 809
三、违纪人员心理反应的阶段性表现 817
第二节 违纪党员领导干部抗拒案件检查心理反应的外在表现 818
一、被调查对象气质特点 818
二、被调查对象谈话期间的形体表现 822
三、观察分析形体表现的方法 826
第三节 突破违纪人员抗拒检查心理防线的谋略 827
一、控制被调查对象情绪活动的谋略 828
二、控制被调查对象认知意向的心理谋略 832
三、控制被调查对象供述的心理策略 836
四、查办案件对调查人员的心理要求 842
五、控制下属情绪的心理疗法 847
第五章 谈话取证 849
第一节 谈话阶段 849
一、试探阶段 849
二、对抗阶段 850
三、动摇阶段 851
四、交代阶段 852
五、反复阶段 853
第二节 心理作用 854
一、消除心理障碍 854
二、培养交代动机 856
三、心理影响及其作用 858
第三节 情感影响 860
一、施加情感影响的作用 860
二、施加情感影响的方法 862
三、与说服教育相结合 863
第四节 运用政策 864
一、运用政策的可行性 864
二、运用政策的主要方法 864
三、运用政策需要注意的问题 866
第五节 使用证据 867
一、使用证据的作用 867
二、使用证据的时机 867
三、使用证据的方法 868
四、使用证据应注意的问题 869
第六节 利用矛盾 870
一、发现矛盾的方法 870
二、利用矛盾的方法 872
三、利用矛盾的注意事项 874
第七节 使用计策 874
一、使用计策的时机 874
二、使用计策的方法 875
三、使用计策的注意事项 877
第八节 谈话的语言技巧 877
一、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 878
二、提问语言的使用 878
三、应答语言的使用 879
第九节 制作谈话笔录 881
一、制作谈话笔录的方法 881
二、制作谈话笔录需要注意的事项 883
第六章 选准突破口的方法和技巧 884
第一节 选准突破口要做到“三戒” 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