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袁振英文选 3
实社意趣书&太侔 震瀛 竟成 超海 3
生活革命之大潮流&震瀛 4
教育工会试办简章&袁振英等 5
旅汉一星期的感想&震瀛 10
罗素与工人&震瀛 12
无工无食“No work,no bread.”&震瀛 13
《社会主义与个人主义》序&袁振英 15
无政府主义与工团主义&震瀛 19
《易卜生社会哲学》序&袁振英 28
《牧师与魔鬼》自序&袁振英 31
俄国小说与布尔塞维克主义&袁振英 33
莫白霜传略&袁振英 40
短篇小说论&袁振英 42
《革命与进化》卷头语&袁振英 44
《罪与罚》序&袁振英 48
胡黛莲女士传略&袁振英 50
易卜生底女性主义&袁振英 55
《伯尔根》(Peer Gynt)底批评&袁振英 59
为中国第一次长途飞行成功敬告我粤各界同志&袁振英 70
记辜鸿铭先生&震瀛 75
补记辜鸿铭先生&震瀛 80
辜鸿铭先生的思想&袁振英 83
战争和出路——辜鸿铭先生所谓“暴徒崇拜”&震瀛 90
二、袁振英译作 95
苏维埃的教育&震瀛译 95
俄罗斯的教育状况&震瀛译 97
彼得格拉的写真&震瀛译 99
革命的俄罗斯底学校和学生&震瀛译 103
苏维埃俄罗斯的劳动组织&震瀛译 107
苏维埃政府的经济政策&震瀛译 111
文艺和布尔塞维克&震泽译 118
赤军教育&震瀛译 121
中立派大会&震瀛译 124
俄罗斯的实业问题&震瀛译 127
过渡时代的经济&列宁原著 震瀛译 131
俄国“布尔塞维克主义”和劳动的女子&震瀛译 140
列宁与俄国进步&震瀛译 143
俄罗斯的新问题&列宁演说 震寰译 147
为列宁&震寰译 155
共产党未来的责任&震寰译 158
莫斯科第一次工人的自由市府&震瀛译 161
三、袁振英著作 165
易卜生传&袁振英 165
性的危机&袁振英 204
四、袁振英书信 305
答鸿贵君&震瀛 305
致罗素信&袁振英 308
对于《女学生底不平鸣》——致邵力子信&李季 袁振英 龚赞尧 310
袁振英质问夏重民&袁振英 313
致胡适信&袁振英 315
致《社会新闻》编辑信(一)&袁振英 317
致《社会新闻》编辑信(二)&袁振英 320
致周恩来信(一)&袁振英 323
致周恩来信(二)&袁振英 325
致周恩来信(三)&袁振英 333
唯心主义也是反革命的——致叶春信&袁振英 336
致徐青信(摘录一)&袁振英 338
致徐青信(摘录二)&袁振英 340
五、袁振英活动 343
袁振英参与发起组织无政府主义团体——实社&郑佩刚 343
文科英文门研究所教员及研究员表 345
文科国文门研究所报告 347
进德会报告 348
进德会报告——被举之评议员纠察员题名 349
本校布告 352
在校同学录(摘录) 354
文科英文门研究所同学录 355
民国七年毕业学生 356
日本学者评价《新青年》“易卜生号”&鲁迅 357
参加广东“游东记者团”&袁振英 359
袁振英参加社会主义者同盟会议&郑佩刚 360
袁振英参与创建社会主义青年团&仿鲁 362
袁振英编纂《实社丛书》 364
《高曼女士文集》介绍&尹文彬 365
袁振英译作著作宣传推介 368
粤航空代表团香港视察记 372
送第八科袁科长振英兄南归(并序)&李辉南 373
对袁振英问题的复查意见 374
六、袁振英自述 379
自传(奉命作的)&袁振英 379
袁振英自传&袁振英 386
发掘我的无治主义的共产主义的思想底根源——清算我四十年来的自由思想&袁振英 397
再次发掘我的无治主义的共产主义的思想根源&袁振英 418
三掘我的无治主义的共产主义的思想根源&袁振英 424
四次发掘我的无治主义的共产主义的思想根源&袁振英 428
五次掘发我的无治主义的共产主义的思想根源&袁振英 433
中国共产党小组(原名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产生&袁振英 439
报告:三年半以来我对于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和省文史研究馆的感想&袁振英 447
我的忏悔录(思想上的自传)——从学习胡风事件中来观察我自己的思想&袁振英 453
袁振英的坦白书(一)——我与陈独秀(托匪头子)和上海共产党小组的关系&袁振英 478
袁振英坦白书(二)&袁振英 486
我对于“肃反”的感想(一)&袁振英 488
我对于“肃反”的感想(二)&袁振英 490
我对于“肃反”的感想(三)&袁振英 493
从胡风反革命集团看看自己的思想&袁振英 498
袁振英的回忆&袁振英 504
我的检讨(一)&袁振英 517
我的检讨(二)&袁振英 520
我的检讨(三)&袁振英 523
我的检讨(四)&袁振英 528
附录 533
袁振英传略&陈立平 533
袁振英生平简表&陈立平 546
袁振英主要作品目录&郭彬 李继锋 554
袁振英研究篇目索引&李继锋 559
研究中共创建史的珍贵资料——简评《袁振英传》&倪兴祥 张小红 564
中共党史人物袁振英研究状况&陈立平 567
后记 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