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语法、文体、修辞 1
一 从语法到修辞 2
(一)语法的作用 2
(二)文体与修辞 5
二 逻各斯 7
(一)特性 7
(二)语言的功能 10
第二章 从符号学到语言学 16
一 语言学和本体论 16
二 符号学原理 19
三 文本分析原理 20
四 从意义到内容 23
五 矛盾与冲突 26
六 语言分析要素 28
第三章 从古典修辞学到问题学 29
一 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 29
(一)理论起源 29
(二)古希腊修辞学和古罗马修辞学 30
(三)昆提利安理论 34
(四)深层理论 35
二 近代时期 37
(一)中世纪和文艺复兴 37
(二)古典主义盛行时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le je-ne-sais-quoi) 39
(三)贝尔纳·拉米的《修辞学或说话艺术》 40
(四)卢梭和语言起源的问题 42
(五)杜马塞和《论比喻》 43
三 19世纪:丰塔尼埃的《言语辞格》 45
四 20世纪和四种操作模式:劳斯贝格和列日学派 49
五 问题学 54
第四章 辞位的形态 57
一 规则与偏离 57
(一)语法规则 58
(二)深层理论 61
(三)系统的内部规则 66
二 转义 69
(一)词汇概念 70
(二)言语概念 72
(三)转义和本体论 74
三 辞格的特征 75
(一)可视性 75
(二)问题性:字面与形象 79
第五章 从辞格到构形 82
一 辞格的普遍机制 82
二 句法 84
(一)言语化 84
(二)融合 85
(三)插入 87
(四)干扰 88
(五)属性的外延 88
三 陈述 90
(一)指示性 90
(二)主体性和语态 91
四 词汇 92
(一)语义关系 93
(二)形式关系 94
第六章 结构准则 97
一 通则 97
(一)基本辞格和派生辞格 97
(二)预构建与构建:本体论与语言学 100
(三)本义和双重含义 101
(四)直接含义与迂回 104
(五)话语,陈述 106
二 特殊模式 107
(一)共性和异性 108
(二)语言的层级 120
(三)引证和自指 124
(四)“映入眼帘” 126
第七章 辞格的超越 129
一 文本的构建 129
(一)延伸 129
(二)显著位置 131
二 构思 138
三 文本的超越:距离与叩问 143
人名对照表 149
参考文献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