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千秋仪范:贯通百姓与政府的双重意志 1
第一节 礼教争鸣萦绕春秋战国 2
一 儒家始祖立说创制 2
二 孔丘学裔同声丕振 5
三 诸家扬华夏 12
第二节 礼制脱颖流向大众信仰 17
一 九鼎巍峨,大禹盛权成城 18
二 经纶满周,姬旦大功彪炳 20
三 遐迩渐变,呈现三大特点 23
第三节 崇拜祖先冀凸宗亲地标 26
一 渊源浸润浩繁的典籍 26
二 庙宇集纳奔涌的血液 28
三 祭贤晋为国家的行动 36
第四节 集体寻根落实人文籍贯 43
一 炎帝薪火相传,群脉连根 43
二 孔庙香炷昌盛,后辈同敬 46
第二章 圣殿设计:确立当前与长远的情感坐标 50
第一节 刘汉李唐的天空独尊礼教 50
一 董仲舒文定三纲 51
二 魏武帝借力孝道 53
三 阮嵇鲍鸣炮惊天 54
第二节 浩繁吉礼的程式伏波长流 57
一 祀天:庄重的祈求 57
二 祭地:凝重的祈祷 61
三 敬祖:隆重的祈望 64
第三节 藏风聚气的理念蓄势发祥 68
一 建村安居,透露趋吉心理 69
二 祠堂选址,追求抱水环山 75
三 百姓构想,崇尚天人合一 78
四 主题突出,翘盼佑后无疆 80
第四节 充满玄机的风水发脉香火 81
一 安徽:奕世坊灵动独特风景 82
二 贵州:潘氏祠德明维馨群后 83
三 四川:望丛祠二帝合荫子民 86
四 浙江:有序堂三阳开泰呈祥 88
第三章 毁誉对峙:女性生理与心理的激烈对抗 90
第一节 女大当嫁,壮丽的远行 90
一 冠婚大礼形制繁复 91
二 两性走婚神秘原始 95
三 先贤呐喊振聋发聩 97
第二节 女祠遗范,凝固的牺牲 99
一 守节贤德屹立徽州 100
二 一生厚德直立赣南 101
三 传奇盛德耸立巴蜀 103
四 两代同德双立天穹 105
五 望春诗才傲立江畔 107
第四章 族心工程:建造物质与精神的亲缘结构 110
第一节 散布宽广的祠堂慎终追远 110
一 发展脉络波澜壮阔 111
二 堂号由来林林总总 115
三 层次不同形制互异 117
四 地方不同布局有别 133
第二节 覆盖天地的家谱鉴定血统 140
一 分类:细化名目 140
二 演变:荡气回肠 143
三 内容:载料庞杂 145
四 价值:文化遗产 147
第三节 远近相望的庙宇主题雷同 149
一 士兵祠表现怀念 149
二 多家祠承载抗日 151
三 黄母祠传达勤劳 153
四 建生祠征集献媚 155
第五章 历史博物,凸显内聚与外张的多元功能 158
第一节 君臣法度激荡大千世界 158
一 农民革命向礼教开战 159
二 著名大家与高知碰撞 160
三 尊反相依衍复杂情绪 164
第二节 军礼森严弥漫战火硝烟 165
一 炫耀武力的校阅之礼 166
二 执坚披锐的出征之礼 169
三 弓张箭弛的狩猎之礼 171
四 威振四方的凯旋之礼 172
第三节 礼教经纬积淀祠堂功能 173
一 祭拜:认宗归祖 174
二 祭产:契约强制 175
三 教化:调控内需 176
四 议政:民主协商 179
五 司法:惩戒犯禁 181
六 环保:勃兴宗族 183
第四节 流芳千古开动集体记忆 183
一 经久跪拜清明勤政的郡守 183
二 沧桑祭拜羽扇纶巾的忠孝 186
三 古今长拜民族英雄的绝唱 188
第六章 戏雕联书,烘托悦神与娱人的文化繁荣 191
第一节 举隅:生活秩序的纲纪 191
一 衣饰:象征身份 192
二 宴会:规定动作 199
三 礼器:盛装贵贱 203
第二节 检索:意识形态的奇葩 205
一 戏台穿越千年 205
二 木雕千姿百态 213
三 楹联意蕴深厚 214
四 题匾墨宝飘香 216
五 庙会生态古朴 218
第三节 集锦:回味无穷的名胜 220
一 诗词连牍的三苏祠 220
二 雕梁画栋的祠堂群 222
三 祥云瑞日的牌坊林 224
四 刻瑰书丽的忠勤堂 226
五 古风古韵的宝纶阁 228
六 楚辞朗朗的屈原祠 230
第七章 世代更替,引发过往与现今的流变迁移 233
第一节 礼教在唇枪舌剑中惊讶 233
一 影响文化走向的先驱 234
二 刺向封建主义的匕首 235
三 指引妇女运动的旗帜 238
四 敢于冲锋陷阵的弹头 239
五 极力尊儒重孔的奇峰 241
六 推崇孔儒礼教的学者 242
第二节 宾礼在范围延伸中流布 243
一 君臣晤政的定势:朝觐之礼 243
二 厚德劝善的原则:士相见礼 246
三 外交活动的微笑:朝聘之礼 248
四 遵守信约的舌苔:明誓之礼 250
五 举国欢腾的化妆:贺庆之礼 253
第三节 历史在残垣断壁间前行 255
一 衰败:多因的结局 256
二 乱象:疼痛的呼叫 258
三 重建:创伤的愈合 265
四 展望:未来的前景 270
参考文献 273
后记 274
总后记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