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自发性会话中叙事活动的三维分析》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玉荣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6161609
  • 页数:367 页
图书介绍:本书着力研究日常会话中自发产生的故事讲述活动,即:自然会话叙事。自然会话叙事兼具交际性会话与个人经验叙事的双重特性,处于话语分析、叙事学研究以及社会语言学等研究的交叉地带,是一个尚未得到国内学界重视的领域。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关于会话叙事的专著,希望能够藉此拓宽国内传统的叙事与话语分析的研究领域,抛砖引玉,吸引更多学者展开这方面的探索。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基本概念 1

一 叙事 1

二 自发性会话 3

三 自发性会话叙事 4

第二节 研究背景 5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语料 12

一 研究方法 12

二 语料的搜集和整理 13

第五节 本书结构安排 16

第二章 理论分析模式 17

第一节 自发性会话叙事的三维活动观 17

第二节 自发性会话叙事中的框架与层次 20

一 意义阐释的互动交际框架 20

二 自发性会话叙事中的层次切分 21

第三节 构建自发性会话叙事的三维活动分析模式 26

一 Ochs和Capps的五维叙事分析模式及其修正 26

二 自发性会话叙事的叙事—交际—认知三维活动分析模式 28

第四节 小结 30

第三章 自发性会话叙事中的叙事活动 31

第一节 叙事话语序列 31

一 开场序列 32

二 主体序列 39

三 退场序列 42

四 拓展序列 46

第二节 会话叙事的时间和逻辑序列 50

一 会话叙事的时间序列 51

二 故事逻辑序列 59

第三节 会话叙事中的交际语境框架 88

一 会话叙事对交际语境的依附 88

二 会话叙事对交际语境的顺应 94

三 交际语境框架的形成 98

第四节 会话叙事的可述性 102

一 可述性与叙事性 102

二 会话叙事中可述性的建构方式 103

第五节 叙事者身份 108

一 叙事者与受述者的交互顺应与协作 108

二 叙述者和受述者的角色转化 112

三 受述者导向叙事 114

第六节 小结 117

第四章 自发性会话叙事中的交际活动 118

第一节 会话叙事中的多层次交流模型 118

第二节 会话叙事多层次交流中的话语角色 120

一 会话叙事多层次交流中话语角色的关系和作用总览 120

二 会话叙事中讲述者承担的多重话语角色 125

三 会话叙事中受述者所承担的多重话语角色 141

第三节 会话叙事中的叙事交际自我及其与他者的关系 152

一 叙事交际自我的建构性特征 153

二 叙事交际自我的建构过程 154

三 叙事交际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建构 165

第四节 作为社会交往实践的会话叙事 184

一 反映不同社会交往群体特征的会话叙事 184

二 作为社会现实建构力量的会话叙事 186

三 作为文化、道义原则强化力量的会话叙事 192

第五节 小结 199

第五章 自发性会话叙事中叙事话语意义的认知建构过程 201

第一节 会话叙事中叙事话语的意义来源 201

第二节 会话叙事中经验意义的故事化——内部经验故事的构建 204

一 经验意义的序列规划 205

二 经验意义的情节规划 213

三 经验意义内部故事规划中的创造性和主观性 217

四 不同类型经验故事建构中图形配置上的差异 228

第三节 会话叙事中内部故事向外部故事的转化 239

一 基本理论假设 240

二 讲述前讲述者对故事外化的调控和规划 241

三 讲述中讲述者和受述者对事件模型的更新和调整 247

四 讲述中交际双方基于语境模型在互动协商中的彼此监控 252

第四节 故事外化中社会性经验知识的协商建构过程 256

一 社会认知理论假设 256

二 社会认知的实践平台 257

三 社会认知的知识/信息平台 260

四 故事外化中社会认知建立的主体间性路径 263

第五节 小结 293

第六章 自发性会话叙事中叙事话语意义的认知理解过程 295

第一节 叙事意义识解的相关因素 295

第二节 外部故事建构中的个体认知过程 297

一 基本理论假设 297

二 双域融合过程 299

三 概念压缩过程 312

第三节 外部故事向内部故事的转化 318

一 基本理论假设 319

二 故事讲述中受述者对故事内化操作的痕迹 319

三 记忆的不可靠性和内化过程中的主体性 323

四 由故事传播看内化过程中的主体加工 333

五 同一外部故事内化的意义多样性问题 336

第四节 小结 341

第七章 结论 343

第一节 研究发现 343

第二节 主要贡献 345

第三节 局限性及未来研究展望 346

第四节 结语 347

附录1 研究参与同意书 349

附录2 录音语料及故事信息 350

附录3 转写符号体例 353

参考文献 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