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学&韩祥波 3
第一部分 民法学入门:方法篇 3
第一章 民法学鸟瞰 3
第二章 如何学民法 6
第二部分 民法学入门:知识篇 8
导言(附逻辑图) 8
第一章 民事法律关系 10
第一节 主体:权利义务之所属 10
一、主要类型 10
二、自然人 10
三、法人 12
第二节 客体 14
一、客体的有关概念 14
二、客体的主要类型 14
第三节 内容:权利和义务 16
一、权利体系 16
二、义务的相关概念 28
三、责任的相关概念 29
第二章 民事法律事实(附分类逻辑图) 32
第一节 法律事实概述 33
一、事件和行为区分:以是否和人的行为有关为标准 33
二、事实行为与法律行为 33
三、准法律行为 34
第二节 法律行为 34
一、意思表示: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 34
二、法律行为(合同)的分类 35
三、法律行为(合同)有效要件——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39
刑法学&陈永生 49
第一部分 刑法学入门:方法篇 49
第一章 刑法学鸟瞰 49
第二章 如何学刑法 50
一、应当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50
二、应当注意抓住重点 51
三、应当充分重视往年真题 51
四、应当参加一个法硕入学考试辅导班 51
第二部分 刑法学入门:知识篇 52
第一章 绪论 52
导言(附逻辑图) 52
第一节 刑法概述 53
一、刑法的概念 53
二、刑法的解释 53
第二节 刑法的基本原则 53
一、罪刑法定原则 53
二、平等适用刑法原则 54
三、罪刑相适应原则 54
第三节 刑法的效力范围 54
一、刑法的空间效力 54
二、刑法的时间效力 55
第二章 犯罪构成 56
导言(附逻辑图) 56
第一节 犯罪客体 57
一、概念 57
二、分类 57
第二节 犯罪客观方面 57
一、危害行为 57
二、危害结果 58
三、因果关系 58
四、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 59
第三节 犯罪主体 59
一、刑事责任年龄 59
二、刑事责任能力 60
三、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 61
四、单位犯罪 61
第四节 犯罪主观方面 62
一、犯罪故意的概念与分类 62
二、犯罪过失的概念与分类 62
三、意外事件和不可抗力 63
四、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 63
五、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的区别 63
六、认识错误 64
第三章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65
导言(附逻辑图) 65
第一节 犯罪既遂 66
一、犯罪既遂的概念 66
二、犯罪既遂的判定标准 66
三、既遂的形态 66
四、对既遂犯的处罚 66
第二节 犯罪预备 66
一、概念 66
二、特征 66
三、对预备犯的处罚 66
第三节 犯罪未遂 67
一、概念 67
二、特征 67
三、分类 67
四、对未遂犯的处罚 67
第四节 犯罪中止 68
一、概念 68
二、特征 68
三、对中止犯的处罚 68
第四章 共同犯罪 69
导言(附逻辑图) 69
第一节 共同犯罪的概念及其构成 70
一、概念 70
二、构成要件 70
三、不构成共犯的几种情形 70
第二节 共同犯罪的形式 71
一、根据是否必须由多人一起实施,可以分为任意共犯和必要共犯 71
二、根据共同故意形成的时间,可以分为事先通谋的共犯和事先无通谋的共犯 71
三、根据共同犯罪人有无分工,可以分为简单共犯和复杂共犯 71
四、根据共同犯罪人之间有无稳定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一般共同犯罪和特殊共同犯罪 72
第三节 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刑事责任 72
一、主犯 72
二、从犯 73
三、胁从犯 73
四、教唆犯 73
五、共犯中的犯罪形态问题 74
第五章 一罪与数罪 75
导言(附逻辑图) 75
第一节 实质的一罪 76
一、继续犯 76
二、想象竞合犯 76
三、结果加重犯 77
第二节 处断的一罪 77
一、连续犯 77
二、牵连犯 78
三、吸收犯 78
第六章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79
导言(附逻辑图) 79
第一节 正当防卫 80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 80
二、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80
三、防卫过当 81
四、特别防卫 81
第二节 紧急避险 81
一、紧急避险的概念 81
二、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 82
三、避险过当 82
四、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异同 82
第七章 我国刑罚的种类 83
导言(附逻辑图) 83
刑罚的种类 83
一、主刑 83
二、附加刑 85
三、刑罚的执行机关 86
第八章 量刑 87
导言(附逻辑图) 87
第一节 量刑情节 88
一、法定情节 88
二、酌定情节 88
第二节 量刑制度 88
一、累犯 88
二、自首 89
三、立功 90
四、坦白 91
五、数罪并罚 91
六、缓刑 92
第九章 刑罚执行制度(附逻辑图) 93
一、减刑 93
二、假释 94
宪法学&白斌 99
第一部分 宪法学入门:方法篇 99
第一章 宪法学鸟瞰 99
第二章 如何学宪法 105
第二部分 宪法学入门:知识篇 108
导言 108
第一章 一般宪法学(附逻辑图) 108
第一节 宪法概述 109
一、宪法的含义 109
二、宪法的基本特征 109
三、宪法的本质 111
四、宪法的调整对象 111
五、宪法的分类 112
第二节 宪法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113
一、近代意义的宪法 113
二、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114
第三节 宪法原则 115
一、人民主权原则 115
二、基本人权原则 116
三、法治原则 116
四、权力制衡原则 116
第四节 宪法的渊源和宪法典的结构 117
一、宪法的渊源 117
二、宪法典的结构 117
第五节 宪法的变迁 118
一、宪法制定 118
二、宪法修改 119
三、宪法解释 119
第六节 宪法保障制度 120
一、宪法保障体制 120
二、中国的宪法监督制度 121
第二章 中国宪法学(附逻辑图) 122
第一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23
一、平等权 123
二、政治权利 124
三、宗教信仰自由 125
四、人身自由 125
五、社会经济权利 126
六、教育文化权利 127
七、监督权和获得赔偿权 127
第二节 选举制度 128
一、普遍性 128
二、平等性 128
三、直接间接并用 129
四、秘密投票 129
五、差额选举 129
第三节 国家(一):国家性质 129
一、人民民主专政 129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30
三、国家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和公民合法私有财产 131
四、我国宪法关于基本文化制度的规定 131
第四节 国家(二):国家机构 132
一、全国人大 132
二、全国人大常委会 133
三、国家主席 133
四、国务院 133
五、中央军事委员会 133
六、人民法院 134
七、人民检察院 134
中国法制史&马志冰 137
第一部分 中国法制史入门:方法篇 137
第一章 中国法制史鸟瞰 137
一、法制发展线索 137
二、法制体系结构 138
第二章 如何学中国法制史 138
第二部分 中国法制史入门:知识篇(附逻辑图) 140
上篇 中国古代法制 141
第一章 立法概况 141
第一节 法制指导思想 141
一、夏商西周时期——从神权法到“明德慎罚”阶段 141
二、春秋战国到秦朝——从百家争鸣到法家“法治”、“重刑”阶段 141
三、两汉时期——从“黄老无为”到“德主刑辅”阶段 141
四、唐朝——从“德主刑辅”到“德本刑用”阶段 142
第二节 重要立法活动 142
一、夏商西周时期——早期习惯法阶段 142
二、春秋战国时期——从成文法的公布到成文法的法典化 142
三、秦汉至隋唐时期——成文法体系的发展完善阶段 143
四、宋元明清时期——特别法的扩张阶段 147
第三节 主要法律形式 150
一、夏商西周的习惯法 150
二、秦朝法律形式的多样化 150
三、汉朝法律形式的规范化 150
四、隋唐时期的律令格式 150
五、宋朝编敕、编例地位的提升 151
六、元朝法律形式的多元化 151
七、明清时期例的迅速增多 151
第二章 刑事法律 151
第一节 刑罚体系 151
一、夏商周秦时期旧“五刑”体系的发展变化 151
二、西汉文景时期废除旧“五刑”体系的重大改革 152
三、魏晋北朝新“五刑”制度的初步形成 152
四、隋唐时期新“五刑”体系的正式确立 152
五、宋元明清时期刑罚体系的重要变化 153
第二节 罪名规定 153
一、罪名规定的基本特点 153
二、关于重罪的法律规定 154
第三节 刑法适用制度 155
一、古代与现代基本相同的刑法适用制度 155
二、古代与现代略有差异的刑法适用制度 155
三、古代与现代完全不同的刑法适用制度 157
第三章 民事法律 159
第一节 契约制度 159
一、周代契约制度 159
二、唐朝契约制度 160
三、宋朝契约制度 160
第二节 婚姻制度 160
一、婚姻制度的原则 161
二、婚姻关系的成立 161
三、婚姻关系的限制 161
四、婚姻关系的解除 161
第三节 继承制度 162
一、宗祧(身份)继承 162
二、财产继承 162
第四章 经济法律 163
第一节 赋役制度 163
一、唐朝前期租庸调法 163
二、唐朝后期两税法 163
第二节 工商禁榷制度 164
一、汉朝工商禁榷制度 164
二、唐朝工商禁榷制度 164
第三节 外贸制度 165
一、陆路互市制度 165
二、海路市舶制度 165
第五章 行政法律 165
第一节 行政管理体制 165
一、先秦时期 165
二、秦汉时期 166
三、唐宋时期 166
四、元朝 166
五、明清时期 166
第二节 官吏管理制度 166
一、官吏选任制度 166
二、官吏考课制度 167
三、官吏退休制度 167
第三节 行政监察制度 167
一、秦汉时期监察制度的建立 167
二、唐朝监察制度的发展 167
三、明朝监察制度的强化 167
第六章 司法制度 168
第一节 司法机关 168
一、先秦、秦汉、魏晋时期 168
二、隋唐时期 168
三、宋元时期 169
四、明清时期 169
第二节 诉讼审判制度 170
一、告诉 170
二、审理 170
三、判决 171
下篇 中国近代法制 172
第一章 立法特点 172
第一节 清末 172
一、立法特点 172
二、历史意义 173
第二节 北洋政府 173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 173
一、法律体系 173
二、立法特点 174
第二章 立宪 175
第一节 清末预备立宪 175
一、宪法性文件 175
二、咨议局和资政院 175
第二节 南京临时政府 176
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176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76
第三节 北洋政府 177
一、1913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俗称“天坛宪草”) 177
二、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俗称“袁记约法”) 177
三、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俗称“贿选宪法”或“曹锟宪法”) 177
第四节 南京国民政府 178
一、《中国国民党训政纲领》 178
二、《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179
三、《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俗称“五五宪草”) 179
四、《中华民国宪法》 179
第三章 刑法 180
第一节 清末 180
一、《钦定大清刑律》(俗称大清“新刑律”) 180
二、《大清现行刑律》 180
第二节 北洋政府 181
一、《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 181
二、两部刑律修正案 181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 181
第四章 民商法 182
第一节 清末 182
一、《大清民律草案》 182
二、商事立法 182
第二节 北洋政府 182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 183
一、《中华民国民法》 183
二、商事立法 183
第五章 司法制度 184
第一节 清末 184
一、司法主权的丧失 184
二、司法体制 184
三、诉讼法 185
四、监狱法 185
第二节 南京临时政府 185
第三节 北洋政府 185
一、司法机关 185
二、诉讼法 186
三、司法制度的特点 186
第四节 南京国民政府 186
一、司法机关 186
二、诉讼法 186
三、司法制度的特点 187
第六章 革命根据地法制 187
第一节 宪法性文件 187
一、工农民主政权时期 187
二、抗日民主政权时期 187
三、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时期 188
第二节 土地立法 188
一、工农民主政权时期 188
二、抗日民主政权时期 189
三、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时期 189
第三节 劳动立法 190
一、工农民主政权时期 190
二、抗日民主政权时期 190
三、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时期 190
第四节 婚姻立法 190
第五节 司法制度 191
一、工农民主政权时期 191
二、抗日民主政权时期 191
三、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时期 192
法理学&陈璐琼 197
第一部分 法理学入门:方法篇 197
第一章 法理学鸟瞰(附历年法硕考试分值分布图) 197
第二章 如何学法理学 198
一、重者恒重 199
二、新增必考 199
三、综合创新 199
四、解决方案——背多分才是王道 200
第二部分 法理学入门:知识篇 201
导言(附逻辑图示) 201
第一章 法的本体论 202
第一节 法律是什么? 202
一、法律的概念 202
二、法律的特征 203
三、法的本质 204
第二节 法律有什么用? 205
一、法的作用 205
二、法的局限性 206
三、法的价值 206
第三节 法律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207
一、法的要素 207
二、法律关系 209
三、法的渊源 213
第二章 法的演进论 216
第一节 法的起源:法律是怎样生成的? 216
一、法的起源的各种学说 216
二、法产生的三大根源、三大标志和三大规律 216
第二节 法律是怎样发展的? 216
一、法的继承与法的移植 216
二、法的传统与法律意识 217
三、法系 218
第三章 法的运行论 219
第一节 法律怎么用(宏观视角)? 219
一、法的制定(立法) 219
二、法的实施 221
第二节 法律怎么用(微观视角)? 223
一、法律解释 223
二、法律推理 225
第四章 依法治国与法治国家 226
第一节 法律的目的是什么? 226
一、法治与法制 226
二、法治国家 226
第二节 中国的法治蓝图 227
一、法治中国 227
二、如何进行法治中国的建设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