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一 研究目的 1
二 研究现状 3
三 研究框架 24
第一章 台胞反抗日本殖民统治 28
第一节 日本在台湾建立殖民统治 28
一 日本侵占台湾 28
二 台胞武装反抗日本殖民统治 31
三 台湾总督府 33
四 台湾司法 36
第二节 台籍精英争取台湾自治 41
一 撤废“六三法” 41
二 请愿设置台湾议会 43
三 要求自治 46
四 有限选举 51
第三节 台湾共产党 53
一 创立台湾共产党 53
二 台共内部之争 56
第四节 殖民地教育 60
一 教育分期 60
二 教育概况 61
三 歧视性的殖民地教育 69
第五节 连横与《台湾通史》 72
一 连横发愤著《台湾通史》 72
二 《台湾通史》的体例与主旨 77
三 《台湾通史》对原住民的书写 83
四 大陆知识精英与《台湾通史》 85
第六节 战时体制 90
一 皇民化运动 90
二 战时经济 92
三 台籍精英的成长 97
第二章 大陆与台湾的民间交往 101
第一节 祖国大陆人民系念宝岛台湾 101
一 孙中山处理台湾问题的立场与策略 101
二 进步人士居留台湾 104
三 台籍青年呼吁大陆同胞关注台湾 108
四 南京国民政府的对台政策 113
第二节 闽苏地方政府发起对台考察 117
一 施景琛考察 119
二 程家颍考察 122
三 福建省立甲种农业学校师生考察 123
四 汪洋、张遵旭考察台湾劝业共进会 130
五 王树榛考察台湾劝业共进会 134
第三节 大陆知识精英对台湾的考察与介绍 136
一 袁克吾考察 137
二 黄强、江庸考察 139
三 黄玉斋编著《台湾革命史》 141
四 宋斐如编译《台湾民众的悲哀》 143
五 国民党人研究台湾问题 147
六 学术界研究台湾问题 152
七 大陆对日据下台湾研究总体评估 155
第三章 陈仪与福建省政 161
第一节 主政福建 161
一 早年军政生涯 161
二 出任福建省政府主席 164
三 借鉴台湾经验 167
四 改革福建省政 177
第二节 统制经济 184
一 国民政府推行统制经济 184
二 陈仪发展公营经济 189
第三节 民国省制 203
一 废省与缩省 203
二 省的地位与省政府组织 206
三 陈仪论省政改革 209
第四章 国民政府宣示收复台湾 218
第一节 调整对台方略 218
一 恢复高台 218
二 台湾革命同盟会成立 221
三 筹备直属台湾党部 225
四 国民政府对日宣战 227
第二节 大后方的复台运动 228
一 社会各界呼吁收复台湾 228
二 台湾革命同盟会的复省诉求 231
三 直属台湾党部要求恢复台湾省制 236
第三节 《开罗宣言》 240
一 中国人民反对战后国际共管台湾 240
二 《开罗宣言》发表 247
第五章 收复台湾之筹划 256
第一节 台湾调查委员会成立 256
一 陈仪主持台湾调查委员会 256
二 吸纳台籍志士和行政专才 261
第二节 搜集资料与编译刊行 268
一 搜集资料 269
二 编译刊行 275
第三节 培训接管人才 281
一 蒋介石批准培训接管台湾专才 281
二 台干班学员招考 285
三 课程设计与教师选聘 289
四 台干班的教学与讨论 295
五 台干班成效评估 317
六 台湾金融干部训练班 329
七 台湾警察干部训练班 333
第四节 拟定接管计划 335
一 草拟《台湾接管计划纲要草案》 335
二 接管分计划 352
三 陈仪论日本统治台湾 367
第六章 台湾光复 377
第一节 社会各界关注收复台湾 377
一 中国共产党支持收复台湾 377
二 台籍志士提出复台建言 383
三 社会各界献计献策 390
四 知识界加强介绍台湾 394
第二节 抗日复台运动中的连震东 403
一 投奔祖国 403
二 建言收复台湾 406
三 参加台调会工作 411
四 力推《台湾通史》在祖国大陆出版 415
第三节 台湾光复 418
一 美军计划攻克台湾与台调会规划接管台湾行政 418
二 陈仪受命全权接收台湾 421
三 台籍志士要求参加复台工作 431
四 台籍士绅筹划欢迎回归 436
五 国军登陆台湾 439
六 国民政府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 444
第七章 政治重建 449
第一节 各项接收工作展开 449
一 建立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 449
二 展开接收 458
三 遣返日俘 464
四 遣返日侨 466
第二节 法规与人事 475
一 法规转换与拟定工作计划 475
二 人事安排 481
三 贪污腐败 495
第三节 民主政治的尝试 499
一 成立各级民意机关 499
二 省参议会一届一次大会 502
三 省参议会一届二次大会 506
四 台北市参议会 507
五 要求直选县市长 510
第八章 经济重建 515
第一节 工矿事业 515
一 台湾工矿事业考察 515
二 “会六省四”经营台湾工矿 520
三 台糖公司 526
第二节 台币 528
一 台湾金融自成系统 528
二 财政拮据 533
三 台币汇率 537
第三节 贸易局与专卖局 542
一 贸易局 543
二 专卖局 549
第四节 农业 557
一 粮价高涨 557
二 土地政策 569
第九章 教育和文化重建 573
第一节 教育重建 574
一 教育的接收与重建 574
二 初等教育 578
三 中等教育 581
四 职业教育 584
五 师范教育 584
六 高等教育 586
七 社会教育 592
八 干部培训 594
九 学术研究机构 595
十 祖国化教育的评估 595
第二节 国语运动 602
一 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成立 602
二 强制推行国语国文 607
第三节 文化重建 610
一 舆论自由 610
二 许寿裳与台湾省编译馆 621
第十章 社会转型及冲突 630
第一节 党派活动 630
一 国民党台湾省党部 630
二 林献堂与台湾光复致敬团 635
三 半山 642
四 谢雪红、蔡孝乾的活动 644
第二节 滞外台胞返籍 647
一 滞外台胞的人数与分布 647
二 长官公署采取措施 649
三 滞外台胞返籍 652
第三节 军警力量薄弱 660
一 军事接收与重建 660
二 警政接收与重建 665
三 司法接收与重建 668
四 警民冲突 683
第四节 省籍隔阂 687
一 台籍精英的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 687
二 从希望到失望 694
三 本省人与外省人的摩擦 697
第五节 光复初期施政困难 703
一 台籍精英呼吁改革省政 703
二 施政困难 708
三 国民政府收复台湾评估 714
结论 719
主要参考书目 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