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第一章 气韵理论的哲学基础 9
第一节《周易》中的乾坤与易简 10
第二节 中西方现代哲学的相关觉解 18
第三节 气韵理论的人学背景 23
第二章 气韵理论的历史展开 36
第四节“气”范畴的产生与发展 36
第五节“韵”范畴的产生与发展 44
第六节“气韵”范畴的产生与发展 50
第三章 气韵范畴的内涵发掘 59
第七节“气”的内涵 59
第八节“韵”的内涵 70
第九节“气韵”的内涵 79
第四章 历史上相关争论的调解 90
第十节 气韵的“生知”与“学得” 90
第十一节“先求气韵”与“后来得之” 98
第十二节 气韵与传神之异同 107
第五章 气韵与相近范畴的比较 115
第十三节“气韵”与“风骨” 115
第十四节“气韵”与“神韵” 125
第十五节“气韵”与“意境” 132
第六章 气韵与艺术形态 145
第十六节 气与韵是艺术神态的构成要素 145
第十七节 气与韵的消长决定审美形态的差异 154
第十八节 审美形态之间的逻辑关联 162
第七章 气韵与艺术发展 172
第十九节 中西方的文艺发展观 172
第二十节 艺术发展的周期性史实 182
第二十一节 艺术发展周期的成因 190
第八章 气韵理论与世界文论 200
第二十二节 中国当代文论界的“失语”问题 200
第二十三节 中国文论具有诗性资质的成因 209
第二十四节 气韵与意境理论将走向世界 218
第九章 弘扬气韵的现实意义 228
第二十五节 现代社会精神的两极分化 228
第二十六节 我国当代文坛艺苑一瞥 237
第二十七节 走向气韵双高的新时代 246
附录:现代气韵研究述评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