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公民参与比较分析——对西方政府转型理论及发展历程的考察 10
第一节 新公共管理 11
一、新公共管理概述 11
二、新公共管理的优劣势分析 13
三、新公共管理带给我们的启示 16
第二节 新公共服务 19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产生背景 19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主要内容 20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创新 24
第三节 治理——善治理论的兴起 26
一、治理理论的发展背景 26
二、治理的含义 27
三、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30
四、善治 34
第四节 西方政府转型中公民参与演变历程研究 37
一、西方政府转型中公民参与演变历程的综述 38
二、新公共管理提起公民参与的开端 41
三、新公共服务使公民参与得到重视 42
四、治理善治理论是公民参与的全面应用 46
五、后现代理论对公民参与的理论分析 47
六、西方政府转型理论对现代行政法提出挑战 50
第二章 公民参与的必要性——基于全球风险社会的背景分析 53
第一节 风险的高度危害性为公民参与提供了现实基础 53
一、风险社会理论产生的背景 53
二、风险、风险社会的概念 54
三、风险对现实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63
四、风险社会在法律层面的表现 66
第二节 贝克的第二现代化理论提倡反思 72
一、第一现代化简介 72
二、第二现代化即反思性现代化简介 73
三、第一现代和第二现代比较 75
四、风险社会的反思性现代化与后现代的区别 77
第三节 公民参与风险决策的法律制度构建 78
一、公民和政府应该具备相应的风险意识 78
二、从政府和专家封闭的决策体系向政府和公民共同参与的开放风险决策体系转变 79
三、公民参与风险决策机制的制度化法律化分析 91
四、风险决策的制度设想 94
第三章 公民参与的基础——公民社会 104
第一节 公民社会理论简介 104
一、公民社会的概念分析 104
二、西方公民社会理论概述 111
第二节 公民社会与公民参与 115
一、西方公民社会理论中国化探讨 116
二、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 122
三、我国公民社会与公民参与的关系研究 124
四、我国公民社会在推进公民参与过程中的举措 128
第三节 哈贝马斯为公民社会交往参与提供了理论支持 129
一、公共领域理论概述 130
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对现代社会危机的研究 135
三、哈贝马斯理论对公民参与的必要性分析 139
四、哈贝马斯提出的协商式民主制度——双轨制协商式民主 142
五、哈贝马斯理论的反思 144
第四章 公民参与机制研究 148
第一节 公民参与法律制度概述 148
一、公民参与的内在法理基础 148
二、公民参与对政府转型的作用 157
三、我国公民参与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161
第二节 我国公民参与法律机制的困境与出路 170
一、公民参与法律机制的困境——公民政治文化氛围的培养 170
二、我国公民参与法律机制的出路 180
第三节 公民参与型政府未来的发展目标 186
一、官僚制度构建下的政府现状分析 186
二、公民参与型政府的范式转变 188
三、公民参与型政府努力建构公私伙伴关系 190
四、公民参与型政府各成员的角色定位 191
五、公民参与型政府的框架构建 193
第四节 公私伙伴协作关系的建构 198
一、公私伙伴关系概述 199
二、公私部门伙伴关系的理论基础——公民参与 204
三、公私部门伙伴关系建构的原则 207
四、公私部门伙伴关系建构的具体内容 208
第五节 公民参与的重要载体——非政府社会组织 212
一、非政府社会组织的发展背景介绍 212
二、公民社会与自由结社 215
三、非政府社会组织概述 217
四、社会团体的自组织分析 223
五、非政府组织(自组织团体)的法律化困境与出路 228
第五章 公民参与型政府理念下的反思型行政法范式转型 232
第一节 行政法范式的转型概述 232
一、产生背景 233
二、行政范式的转换 236
三、行政法应积极吸收其他学科精华予以变革 239
第二节 反思型行政法的法理分析 241
一、反思型行政法的理论概述 241
二、法律反思的可行性分析 246
三、反思理论指导下的反思型行政法 249
第六章 政府转型中公民参与的实例分析 254
第一节 社区治理理论的探讨 254
一、背景分析 254
二、社区治理的理论简介 256
三、公民参与社区治理制度化研究 261
第二节 网络民主参与分析 265
一、互联网对后现代社会管理模式的转变 265
二、网络新传媒概述 267
三、网络与公共领域 269
四、网络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民主参与模式 275
五、网络民主的可行性分析 278
六、政府对网络民主模式的构建 281
结论 286
参考文献 289
后记 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