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价值问题与哲学 1
一、“价值”问题的哲学地位 1
二、价值问题与思想史 6
三、价值论与马克思哲学 13
四、价值研究的视角和意义 19
第一篇 价值的存在论研究 24
篇题释义 24
第一章 价值的基础 27
一、关于价值存在的不同理解 27
二、作为关系范畴的主体与客体 29
三、主体性:人的对象性权利与责任 35
四、客体性:对象的性质和意义 38
五、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作用 40
第二章 价值的本性 48
一、人类的“两个尺度”与价值、真理 48
马克思的“两个尺度”思想 48
“价值”的定义 50
重新理解“真理”的意义 54
二、价值因主体而异的本性 57
价值的个体性和多元化 57
价值的多维性和全面性 63
价值的时效性和历时态 66
三、讨论:价值的“客观性”问题 69
第三章 价值的类型 77
一、划分价值类型的方法 77
二、几种基本的价值类型 81
目的价值和手段价值 82
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88
人类理想境界:真、善、美 93
三、人的价值 98
“人的价值”含义辨析 98
人的社会价值:贡献与享用 103
人的自我价值:自主与担当 106
“残疾人的价值”与人道主义 110
第二篇 价值的意识论研究 118
篇题释义 118
第四章 人的价值意识 121
一、价值意识与非价值意识 121
“态度”与知识 121
价值意识的社会形式 125
价值意识的精神形式 127
二、价值心理 128
欲望、愿望、动机 129
兴趣、趣味 132
情绪、情感 133
意志 135
三、价值观念 137
信念、信仰、理想是价值观念的特有形式 137
价值观念的基本构成 145
价值观念的特性 149
价值观念的“评价标准”功能 153
第五章 评价、认知与反映 154
一、评价与认知的区别 154
二、评价所把握的对象:价值事实 160
什么是“价值事实”? 161
作为一种主体性事实的价值 163
讨论:“价值事实”观念的意义 167
三、评价论与反映论 169
传统反映论的局限 169
“反映”的多维化 171
第六章 评价标准与价值标准 174
一、评价标准与“标准的标准” 174
在评价标准的背后 174
价值标准与主体存在的同一 176
讨论:评价标准的“真假”之分 178
二、评价标准与实践标准 180
实践是“检验标准”的最高形式 180
讨论:评价逻辑的“大前提问题” 183
三、评价标准的内在矛盾 186
第七章 社会评价 193
一、社会评价的结构 193
社会评价的对象与主体 193
社会评价的公共性标准 197
二、社会评价能否合理化 200
讨论:社会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01
社会评价合理化的方法论原则 204
第三篇 价值的实践论研究 212
篇题释义 212
第八章 价值、真理与实践 213
一、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 213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 213
两大原则的矛盾及其意义 217
价值与真理统一的条件 222
二、两大原则在实践中的统一 226
价值与真理的互容互渗 226
价值与真理的互引互化 236
价值与真理统一的实践验证 240
讨论:能否从“是”推出“应该”? 245
三、价值原则与实用主义 249
作为价值哲学的实用主义 250
真理与“有用”的两种联结 259
第九章 历史与价值 263
一、价值论的社会历史观 263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263
历史真理论与历史价值论 267
人的价值活动与社会历史规律 269
作为历史价值观的人民主体论 272
二、社会主义观的反思与超越 278
社会主义的历史反思 279
新社会主义观的思维方式 284
三、人的前景:解放与自由 288
自由的“实然”与“应然” 289
人的全面性的自我生成 294
第十章 价值冲突与当代文明 300
一、“人类中心”与“环境价值” 301
应该否定“人类中心”吗? 301
“环境价值”的社会意义 306
二、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 309
什么是“科学的价值”? 309
走向理性化的人文精神 318
三、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 321
两种思维方式的对立 321
超越“两极对立”的文化出路 323
讨论:怎样看待“普世价值”? 332
简短结语 342
参考书目 343
第2版后记 350
第3版后记 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