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通论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业超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7010109268
  • 页数:538 页
图书介绍:

上编 外缘论 1

第一章 《文心雕龙》作者论 1

第一节 刘勰的家世 1

第二节 刘勰的生活道路 6

第三节 刘勰的思想概貌 19

一、刘勰的思想主流是儒学思想 19

二、刘勰对多样性思想的吸收 28

第二章 《文心雕龙》时代论 31

第一节 魏晋六朝时期的政治状况 31

第二节 魏晋六朝时期的经济状况 37

一、大庄园式农业的兴起 37

二、佛寺经济的盛行 38

三、手工业的发展 39

四、商业经济的兴旺 40

第三节 魏晋六朝时期的文化思想状况 42

一、哲学思想的重大嬗变 42

二、美学思想的全面更新 68

三、文学思想的空前活跃 102

四、写作学思想的空间拓展 107

第三章 《文心雕龙》渊源论 115

第一节 《文心雕龙》的认识论根源 115

一、儒学根源 115

二、道学根源 120

三、佛学根源 130

第二节 《文心雕龙》的方法论根源 142

一、折衷的认识方法 142

二、通变的认识方法 145

三、统摄的认识方法 146

四、神思的认识方法 148

五、因明的认识方法 150

第三节 《文心雕龙》的学术论根源 152

一、写作学根源 152

二、美学根源 154

三、心理学根源 155

四、语言学根源 157

五、社会学根源 158

第四章 《文心雕龙》属性论 162

第一节 《文心雕龙》的撰写目的 162

第二节 《文心雕龙》的基本属性 166

一、《文心雕龙》的工程性品格 169

二、《文心雕龙》的书面性品格 172

三、《文心雕龙》的博大性品格 177

四、《文心雕龙》的多维性品格 180

第三节 《文心雕龙》的深层属性 184

一、哲学品格 184

二、美学品格 189

三、心学品格 197

四、社会学品格 202

第四节 《文心雕龙》的整体属性 206

一、层次划分 206

二、系统关系 207

三、整体性质 207

第五章 《文心雕龙》结构论 209

第一节 《文心雕龙》结构的传统解读 209

一、“文之枢纽”系列 210

二、文体论系列 215

三、创作论系列 217

四、批评论系列 220

五、序志 223

第二节 《文心雕龙》结构中的逻辑错位与缺失 225

一、首与尾的结构性错位 226

二、内与外的结构性错位 227

三、虚与实的结构性错位 227

四、篇章链接中的结构性错位 228

五、“三准”中的结构性失缺 229

六、“文体论”中的结构性失误 229

七、学者解读中的结构性错位 230

第三节 《文心雕龙》结构的逻辑形态 234

一、总序 236

二、枢纽论 237

三、创作论 238

四、文体论 260

第六章 《文心雕龙》书名论 276

第一节 《文心雕龙》书名解读的历史寻踪 276

一、论证的贫乏 281

二、逻辑的错位 281

三、概念的转移 282

四、总体概括的苍白 282

第二节 《文心雕龙》书名含义的形态学分析 283

一、书名的狭义形态学分析 284

二、书名的广义形态学分析 289

第三节 《文心雕龙》书名的学术意义 297

一、书名对“文心”范畴的明确标举 297

二、书名对“雕龙”范畴的明确标举 299

三、书名对“为文”范畴的明确标举 299

四、书名对“以心总文”整体战略的明确标举 300

第七章 《文心雕龙》地位论 303

第一节 《文心雕龙》对中华文化精神的代表意义 303

一、对“惟务折衷”的方法论的鲜明标举 304

二、对三学兼容的“文之枢纽”的系统构建 306

三、三学兼容在全著内容中的深层渗透 312

第二节 《文心雕龙》在学术上的崇高地位 345

一、对写作学的卓越贡献 346

二、对美学的卓越贡献 351

三、对心学的卓越贡献 356

四、对哲学及社会学的建树 357

第三节 《文心雕龙》对唐代文学繁荣的重大影响 360

一、从宏观方面来看 360

二、从微观方面来看 362

第四节 《文心雕龙》与《诗学》的跨文化比较 382

一、《文心》与《诗学》的相同性比较 382

二、《文心》与《诗学》的相异性比较 388

第八章 《文心雕龙》研究论 395

第一节 我国古代《文心雕龙》研究的历史轨迹 395

一、《文心雕龙》研究的萌芽时期 395

二、文心雕龙研究的发展时期 398

三、《文心雕龙》研究的大成时期 401

第二节 《文心雕龙》研究的现代飞跃 405

一、鲁迅(1881—1936年)——现代龙学研究第一基石 407

二、黄侃(1886—1935年)——现代龙学研究第二基石 415

三、范文澜(1893—1969年)——现代龙学研究第三基石 421

四、刘永济(1887—1966年)——现代龙学研究第四基石 428

五、王元化(1920—2008年)——现代龙学研究第五基石 440

第三节 《文心雕龙》研究轨迹的逻辑启示 446

第九章 《文心雕龙》版本论 454

第一节 《文心雕龙》版本流变的历史概况 454

一、隋唐至宋代的版本流变状况 456

二、元明时代的版本流变状况 457

三、清代的版本流变状况 463

第二节 《文心雕龙》版本学研究的现代开拓 467

一、大陆学者的龙著版本学开拓 469

二、台湾学者的龙著版本学研究献功 510

三、世界学者的龙著版本学研究献功 524